封面
前折页
版权页
书名页
文前辅文
作者简介(按照论文编辑顺序排列)
学科开放与学术共享
Discipline Openness and Academic Sharing
公共服务购买中的制度逻辑与行动策略
一、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建构
(一)市民社会和法团主义理论模式
1.市民社会理论[2]
2.法团主义理论[3]
(二)资源依赖理论与新制度主义理论
1.资源依赖理论
2.新制度主义理论
3.两者综合
(三)行动研究
(四)政府购买服务的历史与现状
1.在海外兴起与发展
2.国内实践与问题
二、JD区残联向社会组织购买助残服务
(一)政府推行购买
1.公共利益
2.自身利益
3.政府的行动
(二)社会承接服务
1.助残社会组织的类型
2.社会组织
三、制度逻辑—行动策略的策略性关系建构
(一)策略性关系建构的基础
1.公共利益一致下的关系建构
2.自身利益一致和冲突并存下的关系建构
(二)策略性关系建构的特征
1.制度的缺位和机制的不完善
2.关系的重要作用
3.策略的运用
(三)策略性关系建构的影响
1.合作前的权能状态对比
2.合作产生的权能变迁
3.“制度逻辑——行动策略”分析框架
参考文献
匮乏阈限内的政府默许:个体弈争模式
一、“城中村”的拆迁命运与维权逻辑
(一)“城中村”的拆迁问题
(二)拆迁事件与社会冲突
1.“城中村”研究
2.拆迁相关研究
3.农民抗争研究
(三)村民维权与集体博弈
1.博弈理论概述
2.国家权力
3.集体认知感
二、村落拆迁过程中政府与村民的弈争实践
(一)“顽疾”还是“家园”:城中村空间与日常生活
1.自建房的兴起与城中村的蜕变
2.村落现状与村民生活
3.互相依赖的生存体系与准阈限状态
(二)话语的折冲:拆迁初期的宣传与抗争
1.话语与拆迁权责
2.宣传话语与意识形态
3.动员与分化
4.传言与诉求
(三)不羁的身体:拆迁措施与村民弈争
1.国家权力对身体的时空诱推
2.以身弈争:利用政策
3.以身弈争:公开展示
4.当地政府的软硬兼施
三、国家-社会关系视角下的村落集体认知感与拆迁弈争
(一)“腾退”中的博弈转向
(二)国家与社会关系下的认同感与匮乏阈限
1.村落共同体与集体认知感
2.拆迁与国家—社会关系
3.匮乏阈限与弈争
参考文献
“需求—条件—信任”:社区居民参与模式研究
一、社区建设与社区居民参与
(一)社区范畴与社区建设的复兴
(二)我国社区建设的发展与理论反思
1.对居民参与的要素研究
2.制约居民参与的因素分析
3.激励居民参与的对策研究
4.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功能与意义
5.居民参与的动力、模式及机制研究
(三)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的现实困境
二、NH区L街道的居民参与
(一)居民参与的主体、路径、特点等概况
1.主体
2.路径
3.特点
(二)居民参与机制运行基本因素
1.社区自主权力的强弱
2.社区资源的利用效率
3.社区社会资本状况
(三)居民参与机制运行的主要成效
1.创新社区管理体制
2.发展社区民间组织
3.提升居民参与能力
4.培养居民参与意识
三、新社会背景下的居民参与行为与机制
(一)城市社区居民参与行为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二)居民参与行为的解释框架:“需求—条件—信任”
参考文献
一线项目社工的规制空间与行动边界
一、一线社工社会工作服务的规制空间
(一)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历程及其特征、问题
1.发展历程:政府选择的结果
2.特征与问题:双重制约下的嵌入性发展
(二)传统:社会组织发展研究的两种取向
1.“行政吸纳”取向的社会组织发展
2.“组织行动”取向的社会组织发展
(三)创新:权力与行动研究视角
1.行动的制约性与自主性:西方社会学行动理论的研究路径
2.主体性—关系性:社会学视角下权力理论的演进理路
3.从主体视角到关系视角:行动与权力边界的建构
二、项目实施中一线社工的行动博弈
(一)田野进入:L机构介绍及项目选取
1.L社工机构简介
2.项目的选取
(二)新项目的实施与应对:JY城中村项目
1.项目实施体系的建立:各方力量的角色承担
2.行动者出场:项目组进驻社区
3.项目实施中的巧妙应对和接触
(三)行政与专业的权衡:社区共融项目
1.该项目的实施体系
2.项目面临的内卷化困境及其应对
(四)日间服务中心托管项目
1.项目实施体系的建立
2.终止合作风波:紧张关系下的积极争取与迎合
三、项目社工行动边界的特殊逻辑
(一)有限的空间:关系图与行动边界
(二)解读:项目社工权力边界的形成
(三)一线社工项目实施中的特殊逻辑
1.政府购买服务背后的逻辑:“控制”强于“改善”
2.政府的政绩导向与需求的被设计
3.项目社工与服务对象之间:合理性与悖论性共存
4.策略性地寻求并强化自身的专业性
参考文献
夕阳下的胡同与朝霞里的胡同社区
一、胡同文化符号与胡同社区的现代仪式
(一)胡同文化符号
1.北京史及胡同
2.北京人的生活
(二)胡同社区的现代仪式
1.城市化、城中村的研究
2.城市化与人的“博物馆”化
3.城市贫困、社会空间与社会分化
(三)胡同中的人与社会
二、都市现代化进程中的胡同社区
(一)都市人与胡同居民的双重身份
1.胡同里的老房子
2.胡同居民的现代婚姻
3.胡同居民的职业定位
4.都市人的时空幻觉
(二)胡同社区现代化与居民多元化
1.胡同“新贵”的到来
2.胡同居民的国际化
3.菊儿胡同的改造(孙健,2008)
4.国旗、灯笼与认同
三、胡同的“死亡”与胡同社区的重生
(一)胡同里的国家权力与社区秩序
1.胡同再生的国家保证
2.胡同运行的差序格局
(二)胡同之“死”
1.空间的消失
2.老居民的衰退和迁徙
3.移民的替代
(三)胡同社区重生
1.城市社区再生探索的价值
2.胡同保护性再生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摘要(英文)
《政治人类学评论》征稿与写作体例
后折页
封底
更新时间:2021-04-29 18: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