匮乏阈限内的政府默许:个体弈争模式

——以A市B区L庄城中村为例

刘怡然[1]

摘要: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原处城郊的自然村落被城市环境包围或者半包围起来,但仍保持着村落的形态,形成了“城中村”。大约从20世纪末开始,“城中村”日益被学者们所关注。但整体而言,现有多数研究停留在对城中村物质环境和社会问题的描述层面,只是静态地讨论城中村的现状,对村落的历史变迁、这一进程中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的变化,以及共同体在村落走向衰亡过程中的作用,缺乏细致的讨论和深入的反思。本文通过对A市B区城中村“L庄”拆迁过程的个案研究,探讨在村落共同体的衰落的过程中,村民在拆迁过程中逐渐由希望回迁的集体诉求转向以争取经济补偿为目的的个体弈争过程,理解在“匮乏阈限”状态下,村民个体、无序、离散、自利的“弈争”行为,如何得到国家权力的默许与认可,并形成了特有的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本文一方面关注国家权力在村落拆迁过程中的具体运作方式和过程,另一方面分析村民面对被拆迁境况的心理和行为,以期全面深入地理解拆迁与抗争如何发生,及其匮乏阈限下的国家默许—个体弈争模式对村民社群乃至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城中村 拆迁 集体认知感 匮乏阈限 弈争

L庄的拆迁过程是当代中国遍及城乡的拆迁安置工程的缩影,其中村民与政府的互动也为我们提供了农民土地维权抗争以及当代国家权力运作的一个案例。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阐述了土地对于农民的重要意义,因为“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费孝通,2004:2)。随着当代中国城市化的急速推进,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土地被大量侵蚀,农民耕地和宅基地不断被征用,引发了形式多样的农民维权抗争行为。2003~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组和国家软科学重大项目课题组的联合研究反映出土地问题已经成为农民维权抗争的重要问题(于建嵘,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