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人类学评论(第10辑)
- 陶庆
- 1376字
- 2021-04-29 18:11:39
学科开放与学术共享
——《政治人类学评论》代总序
《政治人类学评论》及其所阐发“新政治人类学”暨“政策人类学”等学科范式,迫切呼唤学科开放与学术共享的“春天”!迄今,它刚满四周岁,仍是学术界很不显眼甚至有些“扎眼”的“丑小鸭”,但期待它有朝一日凌空翱翔。《政治人类学评论》是目前国内第一份政治人类学专业集刊——即便英语文献的全球范围内也仅存二三——涵盖政治学、公共管理学、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文化社会学等多个学科与交叉领域,具有交叉跨学科的潜质与特征。
“一切有为法,皆悉归无常”。《政治人类学评论》所阐发的“新政治人类学”范式,表现为“政治学科学化”“政策学真理化”“‘群众路线’学术化”等内在逻辑,旨在发掘具有范式“象征”“符号”的“学科基质”(disciplinary matrix)与“有序元素”(ordered elements);具体体现在“五四”学术框架,即“学科基质”的“五化”过程(政治学科学化、人类学政治化、民族志写文化、管理学人性化、政策学真理化),与“有序元素”的“四要素”组合(权力要素、田野要素、民族志要素、扎根理论要素)等辩证统一上;并围绕着“权力-权利”博弈的逻辑主轴,演绎出田野研究、民族志文本和扎根理论等“三位一体”的扎根理论方法论。
“新政治人类学”在政治与行政实践中必然演化出“政策人类学”等知识新语境——传承政策科学与领导科学的全部精髓与核心内涵——秉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自由发展的精髓要义和沿袭拉斯韦尔(H.Lasswell)关于科学服务于民主的思维初衷。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是“政策人类学”“活的化石”,回归“民族志”与重塑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是“政策人类学”范式创新的不二选择;“政策人类学”学术内涵“五性统一”,具体表现为“内在问题导向性”是研究动机,“参与观察性”是研究方法,“互为他者性”是研究态度,“利益公共性”是研究目的,“政策科学性”是研究检验,并内嵌着互为一体、良性循环、螺旋上升、永无止境的内在整体性逻辑。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是“政策人类学”“活的灵魂”,学术化“群众路线”将以我党根本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工作路线来统率领导科学,由中国话语泽被普世学术。一言以蔽之,“群众路线”是意识形态化的“政策人类学”,“政策人类学”是学术化的“群众路线”!
正因为此,《政治人类学评论》同仁将有志于学科开放的“超度”和学术共享的“涅槃”!
学科开放的“超度”。“超度”在这是指“超越”学科的高度、广度、幅度、速度等种种限度。人类知识根据某种共性特征进行分类而形成不同体系即学科(discipline),但同时也无中生有地树立起种种“知识壁垒”,形成众多“知识关税”,产生惊人“交易成本”。学科开放,并不是简单地“公开”学科知识与开放知识体系,而是破除“知识壁垒”,实现知识“零关税”,把“交易成本”减少到最低甚至是“零”。
学术共享的“涅槃”。“涅槃”是指浴火重生的复活境界。人类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即为学术(academia),但同时也衍生出种种“学术圈子”,形成众多“学术山头”,滋生惊人“学术腐败”。学术,本身是思想自由的载体;而今,反沦为限制自由、禁锢思想的藩篱!学术共享,并不是简单地“让与”“赠与”等施舍,而应是人类探索真理过程中,从自封到自律、从自发到自觉、从自为到自在、从自闭到自由的精神升华。
学科开放与学术共享,这正是《政治人类学评论》及其同仁的“中国梦”。
2018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