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书名页
版权信息
序言
燕京社会学派因何独特?
一 经济形态之社会基础
二 学派之方法论逻辑
三 燕京学派之独特性
从社会变迁到社会平衡:费孝通在“江村调查”之前的思想梳理
一 核心关怀:社会变迁与寻找出路
二 “活的”社会与现实取向
三 具体研究中的整体性思路
四 从社会变迁到社会平衡
《江村经济》对经典社会学的理论融合与方法超越
一 《江村经济》对两大经典社会学理论的融合
二 《江村经济》研究方法对早期西方社会学经典名著的超越
三 《江村经济》是社会学研究的样板
再读《江村经济》:以马林诺夫斯基的田野调查方法为视角
一 问题所在
二 马林诺夫斯基的田野调查方法论与《江村经济》的记述
三 费孝通社会学的发展
个人、学术与国家的关联
一 引言:“社会学之惑”的深层意蕴
二 回应时代变局:从思想争辩到社会研究
三 “家国情怀”: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四 从“社会”出发回应现代性:江村调查及其继续
五 费孝通“江村调查”的学术心态简史
六 “社会调查”与“文化自觉”的内在关联
七 结语
江村调查:文化自觉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
一 触摸江村:缘起与发现
二 文化自觉,或如何跨越“文野之别”
三 “出得来”与“进得去”:“陌生化”与“他者化”的辩证统一
四 从江村走向中国
五 社区研究:探寻社会科学中国化之路
从“江村”经由“乡土”到“文化自觉”
历史是一代代人之间的对话与累积
现代人类学语境下的重读
重读I:江村经济
重读II:乡土中国
当代中国的社会与文化
结语
本土化问题意识与文化自觉
一 马林诺夫斯基对“江村调查”的定位和评价
二 利奇对“江村调查”的质疑和费孝通的回应
三 行行重行行
四 学术反思与文化自觉
从“志在富民”到“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晚年的思想转向[1]
一 志在富民: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研究
二 多元一体:民族与边区开发研究
三 从实求知:社会学方法论的反思和转向
四 文化自觉:精神世界中的“差序格局”
五 余论
文化自觉:超越社会分类的天罗地网
一 始祖人的原初境况:一种思想实验
二 涂尔干:元分类图式
三 范·登·伯格:社会支配中的三元分类系统
四 泰费尔:群际冲突的最简分类
五 “文化自觉”的培育
费孝通与社会科学发展的中国化
一 引言
二 我与江村和江村调查
三 江村调查给我们的启示
四 结语
社会科学本土化的四种类型:以费孝通为例
一 社会科学本土化的四种类型
二 费孝通的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历程与本土化
三 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本土化四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社会学的“中国知识”问题
(一)
(二)
(三)
(四)
有关差序自我和费孝通教授的若干思考
教材
文明
当代的和城市化的中国
从“伦”到“差序格局”:关系性与等差性
引子
一 从“伦”到“差序格局”
二 以现代社会学看“伦”与“差序格局”
三 重回“伦”的结构性
四 潘光旦与费孝通的比较
五 结语:讨论的延伸
较真“差序格局”
一 “差序格局”的文本语境
二 差序化地应对和想象世界是人的本能和必然
三 中西之别,还是古今之别?
四 学术之外
五 中国也不只是乡土的
六 “修齐治平”
七 结语
从“差序格局”到“美美与共”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差序格局及其内在的张力
三 “差序格局”再诠释:对儒家伦理的反思
四 对西方个人主义的批评:扬己和克己是东西方文化的重要区别
五 问题与思考
差序格局:自我主义抑或关系人
一 费孝通的挑战
二 差序格局中的“己”:公与私
三 乡土社会中的“己”与“群”
四 关系主义与关系人
五 结束语
“费孝通问题”与中国现代性
一 超越左与右:“费孝通问题”的学术旨趣
二 活历史与小传统:“费孝通问题”的研究理路
三 困境与超越:“费孝通问题”的内在张力
四 余论:音调未定的现代性
现代性的另类追寻
一 乡村合作实验:先行者的历程
二 在“乡村小道”和“工业通衢”之间
三 以合作体制对抗巨型资本
四 未曾列入正式议程的性别议题
五 结语:现代性的另类追求
“云南三村”调查及其当代意义
一 《云南三村》研究背景
二 《云南三村》研究重点
三 《云南三村》的再研究或追踪
四 《云南三村》的当代意义
五 结语
从《乡土重建》来看作为“文化中间人”的费孝通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摆在《乡土重建》前的中西文化比较的序言
三 近代以来社会科学中对中国乡村形象的塑造
四 作为文化比较的《乡土重建》
五 “文化中间人”的意义
知识、心态与社会生活
一 费孝通先生的宗教观
二 费孝通的宗教观与“人的研究”及其对功能主义人类学的超越
三 “人的研究”与“直面现实的人类学”
吴文藻与中国社区研究
一 社会人类学的中国时代
二 社区研究的来源、意涵、计划、实施
三 社区研究与社会学中国化
四 社区与文化:超越民族国家?
五 结论
提高和收获:追忆随费老四访江村若干片段
一 内外有别
二 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农民一定是什么样的
三 调查中要获得真实情况是很不容易的
四 好男好女不出村
五 社会学一定要见人
费老教我怎样做移民调查
一
二
三
四
五
关于农村研究主题的思考
一
二
三
四
“发展”之路:发展经济学视野下的“农民工”研究反思
一 国家主导的“发展主义”的投影:现有“农民工”研究存在的问题
二 现实背景的同构性:国家的“发展”战略及其“城市化”逻辑
三 学科资源:“农民工”研究之问题与早期发展经济学理论
四 发展经济学对“农民工”研究的启示
村落过疏化与乡土公共性的重建
一 村落过疏化与乡土社会的衰落
二 村落过疏化与乡土公共性危机的表现
三 过疏对策与乡土公共性的重建
聚落与交通:“路学”视域下中国城乡社会结构变迁
一 引言:从“路学”说起
二 聚落与外界如何连接
三 道路网络与中国城乡社会结构
四 一个案例:大靳村的路
五 问题与讨论
六 结语:大靳村个案的意义与未来“路学”展望
附录一 重修小靳村东岳神祠记
附录二 顺治九年重修东岳庙碑记
附录三 重修东岳庙碑记
“从实求知”与作为研究范式的“江村学”
一 江村研究与“从实求知”
二 “实”与“知”
三 “实”与“从实”“行行重行行”
四 “从实求知”“文化自觉”与“美”
江村调查的回顾与前瞻
前奏
成名
坎坷
不幸
新生
传承
费孝通和他的思想世界[1]
工业化时代中的乡土社会
士人“位育”的必要性和行动者的角色
作为一种理论的“差序格局”
多元一体格局:从中国的“民族问题”到世界诸文明的关系
费孝通学术影响力研究
一 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二 研究设计:理论、数据与方法
三 数据分析结果
四 结论与讨论
近20年来《江村经济》对英语学界的影响分析
一 研究背景及思路
二 主要研究结果
三 相关讨论
江村80年
一 费孝通与江村
二 江村
三 中国乡村与世界文化转型
四 结语:中国乡村研究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内容简介
更新时间:2019-10-18 16: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