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文前辅文
《生态民族学评论》编委会
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发展
多样性演变
一 西南地区的多样性
二 多样性长期保持的原因及其生态意义
三 社会变革与多样性衰变
四 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结
生态文化视角下的洱海周边农村生态危机与保护[1]
一 国内外研究评述
二 洱海周边村落传统文化对生态的保护
三 快速发展节奏下带来传统生态文化保护的危机
四 生态文化视角下的结论及建议
东巴文化的当代生态变迁
一 文化生态的概念和内涵
二 东巴文化的生态系统
三 东巴文化的传统生态
四 当代东巴文化生态变迁的概要
五 东巴文化当代生态变迁的讨论
结语
生态文明语境下的生态扶贫研究[1]
前 言
一 有关生态文明实质的探讨
二 有关生态扶贫的研究
三 生态扶贫与可持续发展
结语
生态环境保护地方实践透视
背景
一 “烟瘴挂”寻踪
二 “烟瘴挂”其地——曾经只有
三 “烟瘴挂”之人——基层牧委会
四 “烟瘴挂”:“有情众生观”下的人与自然
五 保护“野生动植物王国”的各种努力
结语
生态民族学视域中的牧区水资源危机及其管理
一 黑河流域的开发活动对下游额济纳旗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 额济纳绿洲和牧区的生态危情
三 黑河流域生态危机的人类学考察
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选择与融入
田野点简介
一 “谣言”与“宣传”——“科学”与
二 补贴和蔬菜大棚
三 沼气使用状况调查
结语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生态文明的实质
三 武陵山区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市场化探索
结语
三江源区生态移民的困境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 三江源生态移民的实施及其效果
二 生态移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三 促进三江源生态移民可持续
山水的“命运”[1]
一 清江流域的航运史及船工组织
二 大坝的修筑:从流域到库区
三 山水“资源化”与作为新型知识体系的现代农业
四 山水资源化的生态与社会后果
结语:双重“脱嵌”
2013年民族地区生态工程进展研究报告
一 生态移民
二 退耕还林
小结
德保苏铁的故事
一 田野点概况
二 德保苏铁的发现、濒危与保护
三 两种权利的冲突
四 反思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治
论水资源维护与分享不合理现状的文化成因
一 从水资源面对的严峻形势谈起
二 黄岗侗族对水资源的维护与分享
三 水资源维护与分享不合理的文化成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环境、生态与地方性知识
以侗族为师·与自然共舞
前言
一 侗族的整体生态观念[6]
结 论
鄂伦春自治旗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一 发展与现状
二 问题与困惑
三 对策与建议
云南藏族神山信仰生态文化与全球气候变化[1]
一 研究命题的提出
二 神山信仰生态文化中的气候观念
三 神山信仰生态文化对气候变化的
四 神山信仰生态文化“应对”气候变化
五 生态文化与气候变化研究的人类学意义
生态观念、文化记忆与符号表达
一 自然生境:蒙古服饰的形成基础
二 生态哲学:蒙古服饰的色彩表达
三 社会变迁:蒙古服饰的符号记忆
余论:“诗意的栖居”与文化多样性
《格萨尔》与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
一 《格萨尔》至今在青藏高原广泛流传,是一部活形态的英雄史诗,一份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 青藏高原是《格萨尔》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文化生态环境
三 从《格萨尔》本身所反映的内容来看,它与雪山、与草原、与江河湖泊有着密切联系
四 《格萨尔》所反映的以山神崇拜和湖泊崇拜为主要内容的自然崇拜观念,有利于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
五 古代藏族人民的自然崇拜和万物有灵观念,引导人们热爱生他养他的故土,热爱雪域之邦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六 《格萨尔》的文化生态环境面临严重的困境和挑战
灾害人类学视野下的地方经验及口头传说
一 舟曲县泥石流灾害简介
二 与泥石流灾害相适应的生存经验
三 舟曲“8·7”特大泥石流灾害的口头传说
结语
山地生态文化传承状况与应用价值[1]
一 以山地为主体的多样性生态环境
二 人文环境与生态文化
三 巴林游牧文化蕴含的蒙古族生态智慧
结论与反思
会议简讯
2016年首届生态民族学论坛综述[1]
一 会议基本情况
二 典型学者观点
更新时间:2019-10-11 15:3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