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民族学评论(第1辑)
- 祁进玉
- 471字
- 2024-12-21 05:53:12
背景
2014年由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江河组织的动植物学家和人类学家在长江第一大峡谷烟瘴挂,进行的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调查,通过召开项目论证会、中央电视台系列专题报道[1]、《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刊发调研报告[2]、新媒体宣传和出版单行本调查报告[3]等形式,引起了外界广泛关注。原本计划在烟瘴挂这一河段开发的水电项目也因此进行了调整。以雪豹为典型代表的野生动物成为当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标志,然而这一区域多种群野生动物的生态环境并不是因为其地处偏远的世外桃源的自然结果,而是当地人整合利用政府、社会各界各种力量,并充分调动与发挥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与全球化及全球气候变暖的一系列挑战对抗的暂时性和局部性胜利。而这种胜利实质上不仅是暂时的,也是十分脆弱的。这种暂时性和脆弱性在各种已经编发的文本或媒体报道中几乎被忽略,而这正是本文力图揭示的生态环保实践效果的脆弱性。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社会经济甚至文化的系列变化,已经被广泛关注,一些国家开始采取行动[4]应对这种变化带来的问题,学者们也积极参与讨论[5],各种政府或非政府组织参与,迄今为止已经召开了20届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