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视角下的洱海周边农村生态危机与保护[1]

张慧(云南农业大学)

摘要:本课题研究就是从大理洱海的生态保护着手,探讨周边农村发展变迁,着重探讨当地生态文化对当地环境的保护起到的积极作用。本研究认为不能单纯从技术层面解决环境问题,需要从生态文化的视角来审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探讨人的生活方式、生存态度、意识观念等对环境的深刻影响。并从中找到相关的解决路径,提出构建生态文化以保护洱海及村落环境的相应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化;农村;生态保护

中国农村生态的发展与现代化因素的蔓延有着密切的关系。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在现代化的推动下取得了卓著的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升,但现代化带来的为利益驱使破坏农业生态的做法也比比皆是,如水土保持面积在流失、农村面源性的污染在加重等,这不只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如何规范监管、如何有效促进发展与生态的协调,对于当地农村社会发展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洱海是大理白族人民的“母亲湖”,是大理政治、经济、文化的摇篮,也是令众人向往的旅游胜地。但近些年来,因发展经济而导致的洱海环境破坏行为越来越多,包括洱海游船、沿海地产开发、过度捕捞、污水排放等都对整个洱海的生态带来了严重的隐患。近年来,由于周边人口增长,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旅游业快速发展,洱海流域产生的生活污水、垃圾和农业污染控制难度逐年加大。洱海曾经于1996年与2003年爆发了两次大规模的蓝藻,导致水质急剧恶化,透明度不足1米,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云南时也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尤其是针对洱海保护提出了“希望水更干净清澈”的要求,叮嘱干部要改善好洱海水质。洱海的生态隐患中,沿海农村生产、生活行为方式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而这种影响是不能单纯从技术层面解决的,需要从生态文化的视角来审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探讨人的生活方式、生存态度、意识观念等对环境的深刻影响。因此,有必要从生态文化视域来研究洱海周边农村环境的变迁与保护。这一方面可以从文化层面消除洱海生态隐患,保护洱海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响应党中央号召,深入实施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生态立省,环境优先”战略的一种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