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民族学评论(第1辑)
- 祁进玉
- 3173字
- 2024-12-21 05:53:09
三 快速发展节奏下带来传统生态文化保护的危机
大理洱海近几年来,随着环海公路的修通,在旅游热的带动下,村落的发展日益加快,一方面,洱海周边的农村在旅游热的带动下经济水平有明显的提升,但洱海生态环境也日趋恶化。生态文化存在的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自发式农耕文化的衰落
长久以来,洱海周边的村民吃水、洗菜、洗澡样样都依靠洱海,所以村规民约也有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不允许村民在洱海撒尿、乱倒垃圾,保障生活和生产有清洁的水源;而农田肥料清理了以后都会拿到各自的自留地里面,割下来秸秆拿给别人家喂猪、羊、牛或者做肥料,还有田里清理后的稀泥巴,把泥巴挖了以后拿在菜地里做肥料,自然保护,不需要专门进行打扫,边上的海草天不亮就捞干净了,自然净化。过去,村民都会自制肥料,大家用大粪集中起来,把草割掉,晒干,然后将草扒开,将土放进去捂着烧,火烧土,烧好后将大粪小便放进去,吸收干掉以后就撒在田里,效果比农药化肥还好。村民以这样的方式,实现了村落自身对污染的消化,进而实现了村落与洱海环境之间的循环进化。
过去打猎、捕鱼也就是三月份的时候,村里形成了一些不成文的规矩就是认为是开春产子的时候,不适宜去打猎。从这些行为方式上讲,也是顺应自然规律,保护动物的做法,这个道理从古以来村民就不间断地执行,有效地维护着人与生态之间的平衡与发展。
但是课题组在调查的时候,看到了洱海水质中各类鱼类减少、土地荒芜的现象。为什么?
一是洱海水污染,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政府把日本引进过来的银鱼放在洱海里养,银鱼专门吃鱼子,过不了两年,鱼的种类就减少掉了。后来政府也意识到银鱼带来的污染这个问题,用漂白粉来杀,几百吨撒在海面,弄不死银鱼,反而把相关生态链中的生物弄死了。
二是农田农药化肥使用过度。最近几年洱海周边的农田农药化肥的广泛使用,使得农田的土质肥力下降,长期以来使用化肥后一些土地上庄稼不长。听老乡说是土质过敏了,没有营养了。土质安全、食物安全让人担忧。洱海周边很多田地已经荒芜,闲置了一大片。
(二)民间文化在现代文化冲击下的阵痛
一直以来洱海周边农村都是少数民族白族为主,在镇上随处展示的是白族的风俗、文化、艺术、建筑。但在建房热背景下,文化的交织和冲突也有显现。现代的、文艺性的各种风格交织在这些村落当中,显现出了文化的多元性与时尚性,但另外本土的文化在这冲击中慢慢弱化,甚至萎缩。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建房的规格呈现土洋结合的特征,双廊古镇建筑密度之高,让云南其他任何旅游景点都无法媲美。一座座房屋建筑紧紧挨在一起。双廊古老的建筑格局,正在快速地被替代。原本秀美的白族古渔村,如今看上去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很多游客反映太现代了,没有了当地的特色,建房破坏了古城古镇的整体景观。十年前当地的房屋颇具大理特色的房子,石铺的街道,真是很清静的一个个村落。在一棵大榕树下,几个老人坐在一张石桌边下着象棋;一位穿着白族服饰的老奶奶一边卖着豌豆粉和凉米线,一边和旁边围着的几个和她着相同服饰的人拉家常。但是如今再去就不一样了,都没有什么古镇的味道。
为了迎合旅游者的需求,双廊的建筑风格受到了“城镇化”形式的影响,原本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青瓦白墙的白族建筑风格正在被接替,代以平屋顶和平坡相结合的房屋,这逐渐淡化了双廊的民俗文化,削减了双廊应有的民族建筑魅力。[16]
而这里的文化传统也日益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感受阵痛。曾经火遍全国的电影《心花怒放》无形中将双廊比作寻找“猎艳”和遍访“百花”,以至于“艳遇”成为洱海村落旅游买点,在酒吧餐厅中随处可以见到牌子上写着艳遇秘诀,而这种文化宣传和白族传统以来内敛、含蓄的民族特征是相冲突的。同时,当地的年轻人受现代文化的影响大,白族文化要进一步传承和保留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建房热”背后村规民约的破坏
洱海周边农村最近几年的发展可以用“井喷”来形容,即发展的速度比想象中还要惊人,市场化的行为激化了各种建房热,导致了当地计划没有变化快,规划赶不上市场的步伐,各种新鲜的事物层出不穷,远远超过了政府所预想的范围。首先,周边环境遭到破坏。客栈建多后,也便有越来越多的游客来这里住宿参观,自然要制造垃圾以及排放污水,加重了村落自己能承受的治理污染的负担。洱海东部的双廊镇随处可见垃圾,狭窄的街道上拥挤不堪。尤其在节假日的时候,洱海周边村落根本超出了污染重荷,夜晚客栈、酒吧声音破坏了原有的宁静;洱海岸边,联排的烧烤摊将周围环境都弄成油烟浓重的场地,将原本清雅幽静的小渔村变成世俗气息浓重的场所,审美情趣一下子降了下来。
同时,客栈建多后也带来另一个问题——交通堵塞,在很多村落都没有停车场,多数停车很成问题,尤其是节假日的时候,过来的汽车拥堵,进不去,也出不来,狭窄的路上人车混在一起,整个环海公路拥挤不堪,从远处看就是一个环湖的大停车场。这归根结底也在于村落的自然资源承载力与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原有的村落环保设施、镇村道路、水电容量、规划布局严重滞后。原有的环保设施已经无法收集处理剧增的垃圾、泔水、污水等;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为村镇级配套,无法满足休闲度假的基本需求;原有的规划与产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建房冲动已失去控制。[17]洱海周边的生态环境正面临严重危机,在这种危机的背后是在旅游市场爆发式发展作用下农民盲目跟风,政府管理跟不上,规划没有依据、政策落实不到位,盲目发展经济的综合性因素交织的体现。
(四)价值观失范下的洱海生态保护危机
洱海周边村落的飞速发展,给当地海水治理带来巨大的压力,水质的恶化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2013年,洱海大面积出现蓝藻,是以往海蓝藻暴发以来蓝藻密度、增加程度最突出的一次。有群众反映污染源就是海边上的餐馆、饭店、客栈、居民的污水仅经过简单处理或不处理就直接排入洱海。我们在调查中随处可见海面上漂浮着矿泉水瓶,塑料袋等垃圾,洱海的局部地区已经出现恶化的态势。更让人堪忧的是建盖在村落客栈、宾馆、驿站、饭店、商店等的生活垃圾无处不在。一些客栈、饭店的排污设施没有安置,或是不达标,人来得多了,排放到洱海的废水废气也多,洱海便越来越不能承载废气、废水、废渣带来的困扰。例如至今双廊古镇没有排污管道等治污设备和设施,以致多年来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洱海,事实上,洱海成了一个“天然化粪(污)池”。
在我们的调查中,古生村有这么一家漂亮的主题酒店,老板通过围湖造地,开辟了自己的一个小酒店,依山伴湖、风景优美,酒店里的设施和布局一流,吸引着很多外来旅游者。老板盈利不菲,但因为他的客栈修建审批不合法,每年都要向地方政府缴纳一定的洱海保护税,高达到20多万,但即使是这样,客栈每年都上交,因为他们觉得比起既得的收入,这点违规罚款费算不了什么。而最近两年,经济发展的不景气,客栈的经营也没有以前好,在利益至上的生意人看来在收入减少的情况下再去拿钱维护房屋和进行污染处理越发是成了不可能的事情。
另外,本地村民的传统生态文化价值观也在慢慢被忽略,主要表现为:
第一,村民忙于生计赚钱,没有时间兼顾一些传统习俗的传承,或是年轻人已经不会再做相关的仪式,甚至认为传统的习俗是封建迷信而加以反对和批判,如放生活动和祭海神活动只有在2~3个村落中有这样的沿袭,很多村落已经不做这样的活动,大家对海的敬畏之心没有先辈们那般虔诚,取而代之的是年轻人过各种“洋节”。
第二,农民思想价值观受到挑战。生态环境带来了旅游热,旅游的发展又解决了农民的生计问题。而要发展、跟上时代步伐的理念也在不断冲击着本地村民的价值观,唯利是图、不劳而获、斤斤计较、欺上瞒下、见钱眼开、缺乏信任、弄虚作假等不良的习气在不断出现,白族村民勤劳、朴实、淳朴、热情的传统本性在不断地和外界人接触的过程中变得苍白,传统的价值观受到从未有过的挑战,这样的态度对于自身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极为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