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民族学评论(第1辑)
- 祁进玉
- 3765字
- 2024-12-21 05:53:08
二 洱海周边村落传统文化对生态的保护
(一)调查地的介绍
本研究主要以大理洱海及洱海周边的农村为调查点,选取4个村镇——洱海东北边的双廊镇、洱海东部的挖色镇、洱海西边的古生村及银桥镇作为调查点,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访谈法和资料收集法。
1.双廊镇
双廊镇位于云南大理洱海东边,是一个以白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小渔村组成的镇。其中白族人口占84.6%。双廊岛上有玉矶岛、“南诏风情岛”,镇域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全镇共辖7个村民委员会,78个村民小组,截至2015年底,有乡村人口1.8万人,农户4410户,其中农业人口17264人,有劳动力的11819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7450人。该镇近几年发展较快。
2.银桥镇
银桥镇位于大理市腹地,距下关20.5千米,东临洱海,西倚苍山,南连大理,北接湾桥,素有“大理石之乡”的美誉。辖8个村委会,32个自然村,94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总户数6824户,总人口30154人。
3.挖色镇
挖色镇(古称鲁川)隶属于云南省大理自治州大理市,位于洱海东岸。总人口21340人。其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是洱海东岸一个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刺绣之乡、水果之乡,是洱海地区历史渊源长远的白族本土文化发源地之一。
4.古生村
古生村属大理市湾桥镇中庄村委会,西靠大丽路,东临洱海,村庄沿海而建,从南至北蜿蜒两千米。有439户、1746人,总耕地面积1220亩,是洱海边一个典型的白族聚居村落。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680元。古生村伴洱海而居,垂柳掩映,绿树成荫,溪水环绕,村子西边田地油绿、阡陌纵横。[12]2015年年初,习近平主席曾来此地考察,带动了该地的名气。
(二)个案村落传统生态民俗文化对洱海的保护
长期以来,村落和洱海相生相伴,村民在长久以来的生活习俗中就沿袭了洱海保护的传统。洱海周边的村民对“母亲湖”的保护主要是祖祖辈辈人通过村规民约、民俗活动、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内容体现出来的。主要有以下一些传统活动,从生态文化方面透露出对洱海和生态环境的依赖和敬畏之情。
1.对海神的敬畏和祭海活动
从古到今,白族不仅对洱海有着十分浓厚的感情,而且在宗教上也崇拜洱海的海神。在唐代《南诏中兴二年画卷》里,有一幅“鱼螺崇拜”的图画,画中可以看到当时的洱海疆界是由两条蛇组成的,一雄一雌,呈交尾状。蛇是龙的前身,代表了水和土地,两蛇相交则表示洱海地区的人民正在生殖繁衍、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图里还有一条金鱼和一个玉螺,图的标记说:“金鱼和玉螺是洱河的河神”[13],从该图可知,白族的祖先在1000年前就已经开始崇拜洱海的海神了。为了感恩,生活在洱海周围的白族群众都会祭拜洱海,祈求平安年。白族人对洱海海神的崇拜历史久远,从古到今,一脉相承。双廊一带的村民世代捕鱼为生,对洱海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他们认为茫茫洱海里住着海神,海神主管着一切,包括渔民的收获与安全。渔民每次出海都要烧香,在洱海里捞到大的鱼虾,都认为是洱海的海神赐予的。
每年正月初四到初七的时候,是当地本主诞辰的纪念日。当地老百姓有接本主的习俗,当本主被接回本村的时候,不少莲池会的老妈妈会拿着供品前来洱海边上祭拜,她们身戴佛珠,在海边摆好供品,双手合十,在等待本主船只的同时,手拿几炷香,缠上一叠致歉,把纸钱和香扔进火堆里烧掉,有的则把纸钱撒在洱海上,以谢海神。
村里渔民一般都要祭拜海神,收获少时祭拜海神,请求保佑捕鱼顺利,丰收时也要祭拜海神,感谢海神庇佑,每捕到十多斤重的大鱼,一般都不出售,把大鱼和鱼尾割下来,煮熟,用托盘装好,配上酒茶等祭品,以祈求平安和丰收。团体祭拜海神的时候除了大鱼以外,还要宰猪、杀鸡,祭品还有鸡蛋、虾、纸钱、香等,在海边祭拜、祷告,在仪式进行的时候,要推选出年龄最大、捕鱼技术最好的人,领头祭祀。
2.白族大本曲对保护洱海的宣传
本地白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本地老一辈人喜欢用编制“大本曲”的形式来表达村民对洱海生态保护的曲子。双廊镇、挖色镇、古生村等村落都会在节庆日编制“洱海清,大理兴”的大本曲,以下是大致的内容:
(根据白族发音整理):苍山不墨千秋画,好山好水好风景,洱海无边万古青,舍革你听登。生在福中要知福,己等本害良心灯,苍山洱海两个宝,赛过父母亲。上级领导利重视,各界人士利关心,保护良苍山洱海,点滴脑自茛。能叹胜你支怎欠,各家自捣芙岛思,各种垃圾勿排放,各你管理好。弯害西良家老古,祝丈革过闹开心,火烛道切牛舍习,那当忘朵次。赵一好闹文艺队,难得背板凉荫很,一回生来二回熟,战革上认灯。有缘千里来相会,文艺同胞心连心,阿老古你给喜欢,笑自眯眯得很。呼本来怎恩(完)。
以上歌词充分把民族的大本曲和现代大家倡导的保护洱海宣传结合起来,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大家知晓,具有一定的积极性。在以前大本曲有一些洱海的传统调子,近期,保护洱海的意识空前高涨,在政府和民间组织积极支持下编制了宣传保护洱海的大本曲,并在各个村镇上演出,深受大家的喜欢,这种以通俗易懂的歌词来自大理白族大本曲《保护洱海从我做起》,大理民众用当地喜闻乐见的白族大本曲自创曲目来宣传洱海保护,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3.洱海周边农村的放生活动
民间宗教对于维系洱海渔业也有着重要的功能。放生便是洱海周边农村常有的民风民俗活动。在古生和双廊等地放生会是当地本主节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保护洱海、敬畏生灵的一种民间活动。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日,即古生本主节的当天,清晨开始便有很多老斋奶成群结队来到古生村。她们头戴斗笠,身着浅蓝色布衣配送黑色绣花围裙,身背竹篓直奔洱海边上的龙王庙。
老斋奶们到达龙王庙后,首先在旁边草地上或是海岸边找到一块空地,从竹篓里取出香烛纸钱、瓜果等供品后,将竹篓放置在空地上,并用树枝等标记区域。然后老斋奶来到龙王庙内——向龙王爷、张公、太婆以及唐僧师徒四人祭拜。同时口中念道:
我拜龙王一炷香,百合紫金龙,金龙紫金香,我取一对梅香,漂漂水国大龙王,春雷不响昼夜忙,我请龙王修正事,四海太平万里扬,修东西,昼夜忙,龙那王、海那会、诸佛之菩萨。九十九龙压苍山,凤眼洞,龙眼山,玉洱石,朝南修,北至土,修庆修,紫金土,佛来修,龙那王,海那会,诸佛之菩萨。也就是想请统治整个大海的龙王保佑四海太平,虽然龙王的事务繁杂,但还是要劳烦龙王来赐福于人们。[14]
念完后,还要向神像前的功德箱里捐上一份心意。古生本村莲池会的也专门派两三名老斋奶负责维持龙王庙内祭祀的秩序。而后,老斋奶们走出龙王庙,朝着洱海烧香求拜,其间还手持表文最后将其焚烧。古生村及其周边许多村寨早前以捕鱼以及耕种田地为生。每年庄稼收成取决于当年的降雨量,逢干旱庄稼枯死;在雨量过多的时候,海水上涨,田地也被淹没。若是碰上较大的风浪,渔民们也不敢出海捕鱼。所以村民们通过祭海、祭龙王的仪式,祈求风调雨顺。
当地放生的动物是泥鳅,在传说中,是泥鳅拯救了唐僧取经沉入海底的经书,为了纪念泥鳅的功劳特意每年“放生泥鳅”。祭龙王、祭海仪式结束后,老斋奶们回到领地,取出容器,里面装满了大大小小的泥鳅和彩色的干兰片(油炸的一种薄面饼),并在洱海岸边默念道:
摇摇摆摆是泥鳅,因为前世你有功,今日捉鱼遇到你,把你放回大海中。七月二十三正好修,千世修来万世修,七月二十三放生慧,把你放回大海中,泥鳅归海多快乐,摇摇摆摆在海中,浑水归海中,南无阿弥陀佛。
放生完泥鳅后,接近中午的时候,古生村内聚集了数以千计的放生人群,人来人往。老斋奶们在洱海边上烧火做饭,享受午餐,谈笑风生,还会热情邀请游客共同聚餐,但是聚餐完后的垃圾她们会自觉地收拾整理好,临走时候带着走。总起来说,放生活动表现了当地人对海的敬畏、珍爱自然、保护生态的思想,同时也是人们对恩情的回馈和记忆。
4.龙的传说及本主信仰
白族人认为湖泊、龙潭中都有龙王,龙王是雨水的象征,而村社神“本主”也掌握着生产丰歉,因而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农事祈福、消灾习俗、农业祭祀习俗则更多地沉淀在本主神话、龙神话中。例如,大理挖色镇大城曲村本主神话中讲述沙漠神来到挖色坝大城曲村,教当地人种五谷并帮助人们兴修水利,因此受到当地民众的爱戴,在其死后为其盖沙漠庙并奉祀。大理地区著名的龙神话《小黄龙和大黑龙》中暴虐成性的大黑龙造成水灾,淹没了大理坝子,正义的小黄龙在人们的帮助下打败大黑龙,从此大理坝子风调雨顺,庄稼年年丰收[15]。人们给小黄龙盖了一座龙王庙,把它奉为桃村本主。每到生产节令,当地白族民众都要祭祀本主、龙王,祈求丰收。
因白族认为龙王即是水神,因此其本主信仰中关于龙的神话传说很多。
大理洱源县漏邑村本主为九龙神龙王。相传其有八子一女,都是洱源县境内各村的本主。洱源茨充村本主龙王段思平,相传他有九子九孙,古时蛟龙为害,其率子孙应募去和龙王搏斗,最后段思平钻进龙口,杀死蛟龙。而成为大理洱海周边很多村落的本主。本主信仰展现了一副人神亲和、人神和谐的理想图景,其间接表达了白族人民对于与洱海和谐相处的愿望。
传统洱海渔村的村民对洱海的保护主要体现于乡规民约、民风民俗当中。从古以来乡规民约就不允许村民行为轻易破坏洱海生态环境,民俗中的祭海神、洱海放生、龙的传说显示出白族民族人湖共存、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原始生态价值观,而白族本土的民间艺术的大本曲、歌舞、诗词,多表达对洱海周边优美生态环境的赞美和发自内心的喜悦,表现出人民热爱自然、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向往。这种以生态文化为主导的民众意识对于保护洱海几千年生态的延续产生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