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前言
第1题 论刑事证据的多重视角
1.1 证据的诉讼品格——诉讼证据与一般证据的距离
1.1.1 诉讼意义上的证据是为案件中特定的证明对象服务的
1.1.2 诉讼中的证据严格地受到时间、期限的限制
1.1.3 诉讼意义上的证据要受到法律规则的严格制约
1.1.4 诉讼意义上的证据要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
1.2 刑事证据的双重属性——证据能力和证明力
1.2.1 证据能力问题
1.2.2 证明力问题
1.3 刑事证据的构成要素——信息内容和载体形式
1.3.1 一般性研讨
1.3.2 同案被告人口供的认定问题
1.3.3 检察机关多媒体出示证据问题
1.4 刑事证据的两个观察视角——亲历者和被说服者
1.4.1 亲历者和被说服者的划分
1.4.2 双重视角下的证据规则:一般理论
1.4.3 双重视角下的证据规则:中国的实践
1.5 两种状态中的刑事证据——静态证据与动态证据
1.5.1 刑事证据形成的动态原理
1.5.2 刑事证据规则的动态基础
1.5.3 刑事证据动态变化下的事实认定:刑事庭审由形式对抗向实质对抗的转变
1.6 三种意义上的刑事证据——记录犯罪过程、证明主张事实和定案根据
1.6.1 诉讼阶段中的证据划分
1.6.2 不同阶段中的证据规则调整方式
1.6.3 对各种证据定义的审视
结语
第2题 对刑事证据分类理论的几点思考
2.1 一般性讨论
2.2 为“有利于被告人的证据和不利于被告人的证据”分类方法证明
2.3 对“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分类标准的理解和修正
第3题 证据制度之历史演变
引言
3.1 大陆法系国家证据制度的历史演变
3.1.1 神示证据制度
3.1.2 法定证据制度
3.1.3 近现代自由心证制度
3.2 英美法系国家证据制度的历史演变
3.2.1 英美法系国家证据制度的历史演变
3.2.2 英美法系国家的主要证据规则
3.2.3 英美法系国家证据制度的历史地位
3.3 当代世界各国证据制度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
3.3.1 两大法系的证据制度出现了相互接近,彼此借鉴和吸收的趋势
3.3.2 人权保护观念的增强对各国的证据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3.3.3 自由心证由绝对走向相对
第4题 自由心证新论——论自由心证之自由与不自由
引言
4.1 证据裁判主义——一种事实的认定方法
4.2 证明力和证据能力——诉讼证据的内在品格
4.2.1 证明力
4.2.2 证据能力
4.3 必要与可能——“自由心证”之自由
4.3.1 问题的提出
4.3.2 自由判断证据证明力的必要性
4.3.3 自由判断证据证明力的可能性
4.4 界限与规制——“自由心证”之不自由
4.4.1 讨论之必要
4.4.2 自由心证的界限——内部制约
4.4.3 自由心证的配套措施——外部制约
4.5 结论与引申——“自由心证”在中国的命运和前途
第5题 论诉讼证明中的四个标准
5.1 证明标准
5.1.1 诉讼证明对象的认识论特性
5.1.2 诉讼证明素材的认识论特性与法理学特性
5.1.3 诉讼证明的方法
5.1.4 诉讼证明标准设定的前提
5.2 认识标准与心证标准
5.2.1 认识标准
5.2.2 心证标准
5.2.3 诉讼证明的目标
5.3 证明评价标准
5.3.1 普遍确定的知识
5.3.2 经验
5.3.3 自由证明评价
5.4 两大法系国家诉讼证明中的标准问题
5.4.1 关于内心确信
5.4.2 关于排除合理怀疑
5.4.3 关于内心确信与排除合理怀疑的心证的关系
5.4.4 关于高度盖然性与高度盖然性的心证
5.5 我国诉讼证明中的标准问题
5.5.1 关于“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
5.5.2 关于“确定无疑”的证明标准
5.5.3 关于“客观验证无疑”的证明评价标准
5.5.4 关于案件事实本身为证明评价标准的观点
第6题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6.1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之本体制度安排
6.1.1 哪些非法证据应当排除
6.1.2 “毒树之果”应否排除
6.1.3 对非法证据应当排除到什么程度
6.2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之程序构建
6.2.1 现行裁判结构能否满足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需要
6.2.2 非法证据是自动排除的吗
6.2.3 如何建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中的证明责任规则
余论
第7题 非法证据证明责任论
7.1 问题的提出
7.2 美国法上的非法证据证明
7.2.1 关于非法搜查和扣押证据的证明
7.2.2 关于非法自白的证明
7.2.3 关于警察圈套所获得的证据合法性的证明
7.3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立法与实践
7.3.1 英国
7.3.2 法、德
7.3.3 日本
7.4 非法证据证明责任分配之法理探析
7.4.1 非法证据证明责任分配的诉讼技术性分析
7.4.2 非法证据证明责任分配的价值合理性分析
7.5 对我国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证明责任的思考
7.5.1 现状分析
7.5.2 制度设计
第8题 证据开示制度研究
8.1 建立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必要性
8.2 证据开示的范围
8.3 证据开示的程序
8.4 法官在证据开示中的作用
第9题 刑事证人制度之基本理论三论
9.1 证人作证之义务观
9.2 证言形成之阶段观
9.3 证人作证之价值观
第10题 警察作证制度的理论推演与实证分析
10.1 警察作证制度的理论推演
10.1.1 警察的证人能力问题——身份迷惑的解析
10.1.2 警察作证的价值分析
10.1.3 警察证人与普通证人之比较
10.2 警察作证制度的实证分析
10.2.1 现阶段诉讼体制下警察作证的必要性
10.2.2 我国警察作证制度的缺陷及其成因
10.2.3 关于警察作证的具体制度设计
第11题 口供规则体系论纲
11.1 立论基础
11.1.1 口供的范围与口供规则
11.1.2 口供的真实性、任意性与口供规则
11.1.3 真实性和任意性标准的法定化
11.2 取证规则
11.2.1 讯问行为开始的条件
11.2.2 权利告知
11.2.3 律师帮助
11.2.4 讯问过程和结果的固定
11.2.5 取证手段规则
11.3 质证规则
11.3.1 质证的内容
11.3.2 质证的对象
11.3.3 在口供任意性问题上的证明责任
11.4 排除规则
11.4.1 关于取证手段
11.4.2 关于取证程序
11.4.3 关于“毒树之果”
11.5 补强规则
11.5.1 补强证据的证明对象
11.5.2 补强证据的证明标准
11.5.3 补强证据的范围
第12题 诱惑侦查新论
12.1 诱惑侦查界说
12.1.1 诱惑侦查的概念辨析
12.1.2 诱惑侦查的类型及区分标准
12.2 诱惑侦查的价值分析
12.3 诱惑侦查之比较研究
12.3.1 诱惑侦查实施的实质要件
12.3.2 诱惑侦查实施的程序要件
12.3.3 诱惑侦查违法后果之设定
12.4 我国诱惑侦查之立法构想
12.4.1 关于诱惑侦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2.4.2 关于诱惑侦查的适用条件
12.4.3 关于诱惑侦查的司法控制
12.4.4 关于诱惑侦查的证据运用
12.4.5 关于诱惑侦查之法律后果
第13题 沉默权三题
13.1 沉默权论争及评论
13.1.1 理论争鸣
13.1.2 评论
13.2 沉默权与“零口供规则”
13.3 沉默权与“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刑事政策
13.3.1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自视
13.3.2 经由辩诉交易实现的“坦白从宽”
13.3.3 沉默权与“抗拒从严”
13.3.4 辩诉交易与沉默权的共生关系
第14题 刑事鉴定结论研究
14.1 鉴定结论得以存在的理论基础
14.1.1 鉴定结论的作用在于补充事实裁判者在专门问题上认识能力的不足
14.1.2 鉴定结论是一种证据,而非最终结论
14.1.3 鉴定结论作为一种独立的证据形式,是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产物
14.2 鉴定的提出、鉴定人的选任以及对当事人双方的平等对待
14.2.1 三种模式介评
14.2.2 我国鉴定的决定权和鉴定人选任权现状的简单剖析
14.3 鉴定人的权利义务评析
14.3.1 鉴定人的权利
14.3.2 鉴定人的义务
14.4 鉴定结论的效力
14.4.1 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
14.4.2 鉴定结论的证明力
第15题 论刑事证据立法方向的转变
引言
15.1 从对证明力的关注转向对证据能力的关注
15.1.1 证明力和证据能力
15.1.2 证据法发展的两条线索
15.2 从客观真实观转向法律真实观
15.2.1 近年来客观真实观与法律真实观的争论
15.2.2 案件真实观之我见
15.2.3 法律真实观对证据规则的指导作用
15.3 从一元价值观转向多元价值观
15.3.1 价值与证据法的价值
15.3.2 证据法价值之一——获得事实,控制犯罪
15.3.3 证据法价值之二——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
15.3.4 证据法价值之三——维护社会稳定和协调发展
15.4 从侦查中心主义转向审判中心主义
15.4.1 由证据概念引发的思考
15.4.2 证据是给谁看的——以审判为视角的证据法
15.4.3 审判之中心地位在证据法中的具体体现
15.5 从形式上的对抗制转向实质上的对抗制
15.5.1 中国式的“对抗制”——从1996年修订《刑事诉讼法》说起
15.5.2 实质上的对抗制对证据立法的要求
15.6 从中国走向世界
刑事证据理论的哲学基础论纲(代结语)
1.认识论基础
2.人性论基础
3.价值论基础
更新时间:2019-12-20 16:4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