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山西大学建校120周年学术文库》总序
前言
第一章 金代儒学地位的确立
第一节 宋儒传播儒学的努力
一、教授女真子弟
二、用儒学思想熏染统治阶层
第二节 科举制度引领儒学的传播
一、科举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二、科举制度推进儒学的传播
第二章 金代儒学发展的特殊原因
第一节 “苏学盛于北”的影响
一、苏氏经学的独特魅力
二、苏学影响金代经学思想
三、苏学引领元初理学的北上
第二节 耶律倍“让国”事件
一、史料中关于“让国”事件的记载
二、是否存在“让国”行为
三、“让国”事件中儒家文化与草原文化的直接碰撞
四、“让国”行为的夸张与儒家道德的强化
第三章 赵秉文弘扬儒学的决心
第一节 艰难探索
第二节 黄河悟道
第三节 《中庸》在赵秉文儒学思想中的地位
第四章 赵秉文儒学思想分析
第一节 赵秉文儒学作品分析
第二节 赵秉文儒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赵秉文把推行儒道的人分为三类:圣人、贤人、百姓
二、“性善论”是赵秉文儒学教化思想的基础
三、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认为灭人欲的路径是治心养性
四、强调儒学的教化功能
第五章 赵秉文史论中的儒学观
第一节 对儒家理论的坚持和固守
一、对仁义诚信的坚守
二、对《春秋》的推崇
三、对君王之德的强调
四、对教化之功的强调
第二节 赵秉文儒家思想的灵活性
一、儒学理论的灵活阐释
二、建侯置守问题上的辩证观点
三、君子之德表现形态的多样化阐述
第三节 赵秉文儒学思想的实用性
一、对“三代”的阐释
二、对礼乐的看法
第四节 极力赞美赵秉文的杨云翼
第六章 赵秉文儒学思想影响下的文坛思考
第一节 对文士命运的思考
一、对走入仕途的文士的希望
二、对君子文人参与政治活动的思考
三、对失意文士的安慰
第二节 儒学思想影响下的文学观
一、继承孔子的“辞达而已”,强调以意为主
二、强调诗文之意以六经为师
三、强调诗文的风雅之正
第七章 李纯甫儒学思想探析
第一节 李纯甫儒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李纯甫对儒家学说的定位
二、李纯甫对儒、释、道关系的论述
第二节 《鸣道集说》的主要思想
一、对儒士们抨击释氏的观点进行抨击
二、对支持佛家理论的儒学观点大加赞赏、补充
三、对儒士的一些论述提出异议
第八章 《鸣道集说》的影响及李纯甫的文学观
第一节 《鸣道集说》的影响
第二节 儒学思想影响下李纯甫的文学观
第三节 李纯甫诗歌作品中的思想变化
一、表现“儒家子”积极进取精神的诗歌
二、表现“佛家子”随缘自在妙理的诗歌
第九章 王若虚儒学思想的特征
第一节 学界评价:探寻真谛,力求其正
第二节 王若虚的主要儒学观点
一、揆以人情而约之中道
二、批评宋儒解经过深、过高、过厚
三、打破传笺疏的束缚,追寻孔子本意
四、“以意逆志”解《孟子》
第十章 王若虚儒学思想的践行
第一节 求真的文学观
一、对文坛的一些纷杂事件追寻真相
二、追寻诗歌创作的情境之真
三、追寻诗歌情感之真
四、打破众人之言,寻求诗句之真价值
第二节 努力践行儒家理论
一、推动儒学的传播
二、推动儒学走向现实生活
第十一章 元好问的儒学思想
第一节 元好问对儒学的思考
一、《秋望赋》:独善还是兼济
二、《新斋赋》:事功还是立言
三、《行斋赋》与《蒲桃酒赋》:应酬亦明志
第二节 元好问儒学思想的践行
一、高屋建瓴的教育和君子儒的情怀
二、对金国的忠诚与立言之不朽
三、忧民与忧道
四、传承儒学的决心
第十二章 元好问对儒道的变通
第一节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思考
一、对现实的憎恶
二、对古代盛世的向往
三、为重振儒学而呐喊
第二节 元好问对儒道的变通
一、围城中“忠君”思想的变通
二、蒙古军入城时气节的变通
结语
参考文献
注释
更新时间:2023-07-13 16:5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