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淀寺庙
- 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 政协北京市海淀区委员会
- 1527字
- 2024-11-02 08:26:18
石佛寺(北魏太和造像)
石佛寺位于凤凰岭自然风景区南道车耳营村,占地120亩,海拔200米;南、西、北三面环山,风景优美。在村北的一座高台上建有石佛寺。始建年代不详,最早记载,咸丰二年(1852)有主持僧法号融合。
石佛寺坐西朝东,中轴线上有山门、前殿、中殿和后殿。前殿为韦陀殿。中殿为正殿,供奉石佛一尊,称北魏太和造像。后殿内塑有十八罗汉,建在高台之上。由正殿通向后殿之间有通道宽2米,设石阶17级。院中立有妙峰山进香的香客题名石碑。20世纪20年代,石佛寺山门和后殿已坍塌,正殿亦多渗漏。1929年,日本人觊觎石佛,多次与有关人士磋商购买。此事惊动河北省政府。由省古物保护委员会派员前往查处,责成昌平县(原属昌平县管,后划归北京市管)加派员役拟将石佛移至北平团城。后改为拨款修葺,定于1930年4月动工。
而当地传闻,时任中法大学校长的李石曾先生,同段其光等人,为石佛建造了一座石室。经考证石室不是殿,不是亭,无窗,单层方形,四面各辟一半圆形拱门,称之“四门塔”。塔座5米见方,塔身5米,塔刹3米,呈六角形,通体为花岗石筑成。内为巨石8块,外为13块双层包砌无梁结构。室顶做一大四小六角形攒尖锥形。中心锥形尖高3米,四角锥形尖高80厘米。
石室内,安放着北京地区现存雕造时间最久远的石佛像。石佛像雕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又称北魏太和造像。石佛像雕在一整块高2.2米、宽1.3米,最厚达0.3米的椭圆形花岗石上,下为0.6米高的青石莲花基座。佛像为站立姿势,这是它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中国的佛像中是比较少见的,充分体现了佛教流传早期的佛像雕造风格。佛像用高浮雕技法雕成,高1.65米,面部丰满、端庄慈祥,头顶为螺形髻,两耳垂肩、袒胸赤足,右手端举胸前,掌心向上,左手自然下垂,斜披袈裟、长袖垂地。在佛像身后,头部周围雕有环形祥光,上部边缘环雕以忍冬纹和火焰纹;外圈光环和佛像上臂两侧雕有17个大小伎乐天人,中圈光环内侧雕有12尊坐姿小佛像(光环上部有两个方形孔洞,疑其毁掉了两尊小佛像)。下部在佛像腿部两侧各有一立姿尊者雕像。佛像背面上部雕有124尊小佛像,分为12排,每排数量不等,大小各异;下部有佛像建造人的题刻。“太和二十三年三月十五日,阎惠端为皇帝、太皇太后造像”,以下还刻有造像人名19人。其中,有一位是阎道道,即阎氏家族的出家和尚。造像题刻为正书,共11行,116个字。结体上承汉隶余风,下开隋唐真书先导,杂以魏碑,巧拙并用,变化多方,是专一的“造像书法”。整尊佛像生动、庄严、大气;雕工精美、体态匀称、生动逼真,周身艳丽的彩绘至今仍历历在目,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珍贵的文物价值。
石亭
石佛像正面
石佛像后面
北魏太和造像为释迦牟尼,旨趣是颂扬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拓跋宏生于公元467年,4岁登基。从小是在冯太后一手抚养教育下长大的,两人在思想上比较一致,继承其父献文帝的改革路线,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三长法,改革律令,推崇儒学。太和十四年(490)九月,冯太后去世,时年49岁,谥曰:文明皇太后。孝文帝于太和二十三年(499)四月,率军伐齐,病故于谷塘行宫,时年33岁。人们为了纪念孝文帝,缅怀冯太后,以荐冥祉,胤祚绵延,故而造像。北魏太和造像左手与愿印,右手无畏印,表示释迦游行说法,济度众生。造像系男性,螺纹发髻,手脚硕大,虎背熊腰,呈阳刚特征,象征孝文帝。
北魏太和造像1957年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5月北京市文物局在四门塔东镶嵌大理石说明碑。十年动乱对文物破坏最大。幸有住户姚氏父子用玉米秆和荆条把石佛围护起来,封闭四门,才躲过这场劫难。不幸的是,1998年3月25日,一伙犯罪分子将北魏石佛像盗走,在被盗过程中,佛像被毁成数块。同年9月,公安机关侦破此案,追回佛像。此后,文物部门修复了佛像,并将其放置在北京石刻博物馆保存和展出。
遗留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