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淀寺庙
- 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 政协北京市海淀区委员会
- 6036字
- 2024-11-02 08:26:18
碧云寺
碧云寺位于天宝山东麓,香山公园北侧,两者相邻相依。寺始建于元宁宗至顺二年(1331),相传此地原为金章宗年久废坠的玩景楼旧址。至顺二年,元代耶律楚材的后裔耶律阿勒弥舍宅开山捐建,初名碧云庵。虽然规模不大,但景致幽雅,胜美颇多,成了著名的碧云十景。明正德九年(1514)〔有资料称正德十一年(1516)〕由御马太监于经扩建为寺,始称碧云寺。于经立冢于寺后,后因获罪死后未葬于此。明天启三年(1623)太监魏忠贤重修此寺,扩建墓圹,为自己建墓,也因获罪未葬于此。清乾隆十三年(1748)再次重修并大规模扩建,新建金刚宝座塔、行宫院和罗汉堂,使之达到今日宏大之规模——占地6公顷,东西约450米,南北最宽处170米,最窄处90米。
清·碧云寺图
寺院坐西朝东,依山势而建,各进殿堂呈阶梯状层层升高,前后高差近40米,极其状观。整个寺院总体布置分为三路,中路中轴线上有五进院落,分别建外山门、内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菩萨殿及普明妙觉殿,最后为金刚宝座塔塔院;南、北路分别为罗汉堂及园林为主体。
外山门(头道山门)为一座砖石拱券建筑,雄踞高台之上,前临深涧,有石桥跨于涧上。石桥前有两尊石狮,雕刻精湛,栩栩如生,为北京诸寺石狮之上品。麟庆《鸿雪因缘图记》“碧云抚狮”一篇细腻描绘了石狮姿态:“碧云山门东向,石狮二。雄瘦露骨,雨溜为皮,黒色;雌肥见肉,苔绣为皮,绿色。腹皆纯白,雕镂工巧。”殿外东向悬挂“碧云寺”匾额一方,自右至左书满、汉、藏、蒙四体文字,蓝地金字,乾隆御笔。
外山门前石狮
内山门(哼哈殿)亦称金刚殿,三间,三门并立式,中间一大门,左右各一小门。殿为挑尖梁式歇山灰瓦顶,檐下饰斗拱,角脊挂铃,悬子彩画,拱券门,石透窗,内塑哼哈二将。二门之间以高甬道相连,内山门南北两侧有角门。高甬道两侧为二三米深的下沉院落,植以翠竹,意境幽雅。
天王殿亦称弥勒殿,始建于明代。歇山擎檐柱式建筑,面阔三间,南面两扇不透石窗,雕刻精巧。原有四大天王塑像,毁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现仅存弥勒佛像,故称弥勒佛殿,为明代旧物。佛像铜制,铜佛高约2.5米,造型圆润浑厚,线条流畅。原殿匾联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殿前左右为钟鼓楼。北侧为钟楼,南侧为鼓楼,两栋建筑始建明代,大小式样完全相同,皆为二重,底层露顶围脊,上层砖木结构,顶为四角欲飞歇山式。钟楼内悬嘉靖九年(1530)铸造的铜钟一口,鼓楼内陈列直径1.2米的大鼓一面。钟鼓楼两侧各有一随墙小门,可通南路建筑群和北路园林。
外山门(头道山门)
天王殿南北两侧有侧门,门外侧连廊庑,廊庑两端至角西折,经大雄宝殿、延伸至后殿菩萨殿,再转角交于菩萨殿山墙,从而将大雄宝殿、菩萨殿为合成一座纵长形庭院,空间豁然开朗。
大雄宝殿亦称释伽牟尼殿,从天王殿向前跨越放生池上雕栏石桥进入大雄宝殿。始建于明代,是碧云寺内规格最高的一座殿宇。为前带擎檐柱、后带卷棚式抱厦的双脊建筑,单脊为庑殿顶式。大殿面阔三间、抱厦一间,面积290平方米。该殿于乾隆十三年(1748)进行修缮后,御赐名“能仁寂照”,并赐乾隆御书黑漆金字匾一面。殿内正中供奉本尊释迦牟尼像。本尊像两侧是“伽叶”和“阿难”及文殊、普贤菩萨像。殿内两侧设悬山云海,十八罗汉端坐其间,云海间还塑有描绘《西游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故事的塑像。为明塑清代彩妆,颇为精美,惜已于“文革”时期毁去。殿前出月台。月台东、西侧各有石经幢一座,造型颇壮伟,与前殿古树一同组成优美画面。
大雄宝殿及石经幢
菩萨殿在大雄宝殿之后,始建于明代,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原供奉观世音等五大菩萨像,自左至右依次为:大势至、文殊、观音、普贤、地藏。两壁尚有悬塑,后亦被毁。乾隆十三年(1748)重修碧云寺后,乾隆皇帝为菩萨殿御笔题额“静演三车”。乾隆十四年(1749)于殿前建重檐八角形小型碑亭一座(内置乾隆御碑),重檐攒尖黄琉璃瓦顶,斯亭比例匀称、尺度宜人、小巧可爱,颇似一座大型殿宇之缩尺模型,为前后两殿之间的庭院平添几分佳趣——其建筑意境颇似位于罗马的由建筑大师布拉曼特设计的坦比埃多小教堂。碑体阳面用满汉两体文字镌乾隆十四年“御制重修碧云寺碑文”,阴面镌乾隆十三年御题“碧云寺”诗。
菩萨殿及碑亭
碑文:西山佛寺累百,惟碧云以闳丽著称,而境亦殊胜。岩壑高下,台殿因依,竹树参差,泉流经络。学人潇洒安禅,殆无有逾于此也。自元耶律楚材之裔名阿利吉者,舍宅开山,净业始构。明正德中,税监于经为窀穸计,将以大作功德,而寺遂廓然焕然。至魏忠贤踵而行之,奢僭转甚。夫奉佛者不废庄严,要以清净为本。如梵夹所载人天供养,穷极珍异,皆本清净为庄严也。否则汙法席而玷山灵,何福田利益之有?虽山体常新,如旧不动,初无纤毫增损,而自人事观之,有足慨者。当明政不纲,椓人专恣,鬼神为之怨痛,犹欲佞佛以求庇于地下。而为其上者,方且假以宠灵,锡之题额,若唯恐其香火之不延,宅兆之不固。厥后罪恶贯盈,刑诛踵接,而秽迹之标揭于林莽间者,迨易世乃克铲除。追惟末造,谁实尸之?斯足为车鉴也已。朕驻跸静宜园,时过此寺,乐观林壑之美,而念古刹之有待于护待于护持也,爰命重加整葺。喜其涤瑕荡秽而复为净域,因笔之于石,用垂戒焉。落款:乾隆十四年岁在己巳冬十月吉日
诗:香土开天半,云垣筑亩平。坐穷千里目,葆检九秋清。
霜后松生翠,风前瀑怒鸣。自非来净域,谁解息尘情。
佛日增轮奂∗,霜天凑洁鲜。六潭非所论,万景得教全。
似画开屏写,成诗磨壁镌。石桥今又过,忽忆虎溪边。
∗重修碧云寺以是日落成。落款:戊辰秋九月中旬御题
菩萨殿之后,建有第三重殿普明妙觉殿。1929年,该殿在奉移期间停放过孙中山灵柩,做过祭堂,被辟为“总理纪念堂”1955年(有资料称1956年)将普明妙觉殿改建为孙中山纪念堂。坐西朝东,面阔五间,硬山顶,门额“孙中山先生纪念堂”八个金色大字,为宋庆龄先生书写。堂内陈设着孙中山先生塑像、遗著、遗棺等物,以及他从事革命活动的部分照片。
孙中山纪念堂
金刚宝座塔塔院,俗称“塔院”。是全寺的精华所在,沿中轴线依次建有一道石碑楼、一座砖牌楼及宝塔。
塔院的序幕是一座石雕牌楼(石牌楼之前还有木牌楼门一座,不过较为卑小)。
石牌坊为汉白玉质,四柱三楼式,正楼、次楼为五彩斗拱,正间、次间的下拱坊刻有二龙戏珠图案,中有匾额,上刻“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安养道场”。整个牌楼,雕琢精美,满布纹饰,浑然一体。最具特色的是牌坊两侧的石屏壁,上面浮雕有人物像、神话故事、瑞兽等。浮雕人物像左为(蔺)相汝(如)为节,李蜜(密)为孝,诸葛(亮)为忠,陶远(渊)明为廉,上有题款“精诚贯日”;右为狄仁杰为孝,文添(天)祥为忠,赵必(壁)为廉,谢玄为节,上有题款“节义凌霄”。人物均为历代著名忠、孝、节、廉之人。石屏壁两侧又出八字石壁,石壁一面浮雕有麒麟,一面雕有八仙过海的神话故事。屏壁后面刻有披发雄狮,并题刻有“南极流辉”“东华注算”等字。整个牌楼雕工极精致,宛如一件精美的汉白玉石刻艺术品,为北京石牌楼中仅次于十三陵石牌楼的佳作。
牌楼两侧有石狮一对。
牌楼内为石桥一座,跨于小溪之上。过桥左右各一座砖砌无梁殿式碑亭,下层檐为八角形,上层檐为原形,造型颇雄浑,不似前述碑亭纤巧。两座碑亭内安放乾隆御制金刚宝座塔碑,分别刻满、汉、蒙、藏四种文字。碑文是:
“昔如来成等正觉,必坐菩提道场。盖法王、人王有世出,世间之异,而居尊御极,其理则同。故宝座庄严,所以正天人师之位也。佛威神力,能使六种震动,而当其初转无上法轮,转一切天人所不能转,则地为普动以应之。惟道场安立之区常住不动,其地乃三千大千世界之中,上极金轮、下侵地标,金刚所成。周百余步如须弥之隐于沙界而露其巅。去来诸佛并于此坐而入金刚定,以是名金刚座焉。摩揭佗国钵罗笈山圣迹彰明诸方信向。佛灭度后座隐不见,诸国王乃以铜观自在像南北标识其处,厥后又仿浮屠之制范金为座,以便供养。平台特起、周币严净象道场广轮之所极也。五塔岳峙,各具宝相,象佛之遍历四隅而常依止中座也。西域流传,中土希有乾隆十有三年,西僧奉以入贡,爰命所司,就碧云寺如式建造,尺寸引伸,高广具足。势同地涌,望拟天游。贤劫祖庭,实在于是。夫塔庙之设,类以藏舍利齿发为过去崇奉地耳。此座独表法王御世之初,威德尊胜若是,其灵异显著,将人天瞻仰。恍如佛日之方中而神力之所加持,固有历劫不倾者成此善果,因备述其缘起云。”落款为:“乾隆岁在己巳孟冬月吉日。”
石牌楼
乾隆御制北碑亭
乾隆御制南碑亭
过石桥拾级而上,中轴线上又建砖砌牌楼一座,为四柱三间五楼样式,雕刻亦颇精美。牌楼屋顶作深灰色,梁柱、额枋、斗拱为浅灰色,墙面刷暗红色,色彩搭配雅致,牌楼两侧另设石狮一对。
由雕刻精巧之石牌楼、经造型华美的砖牌楼,一步步登抵最为壮丽的金刚宝座塔,颇有逐渐登临胜景之感,为碧云寺建筑艺术与空间安排之精华所在。
金刚宝座塔建在两层虎皮石包砌的平台之上。塔下部为方形宝座,称金刚座。金刚座最下一层为须弥座。该塔系清乾隆十三年(1748)所建,塔坐西朝东,高达34.7米。整体建筑共分四层,一层、二层为塔基,三层、四层为汉白玉石砌筑的金刚宝座和石塔。塔座为前齐后凸、左右略凹的方形座、四周全部雕满花纹、佛像和兽头图案,四面开有券门。现只保留正面券门,左右拾级而上可达塔座台面,塔座上有七座石塔及方亭。出口处为一座屋殿形方亭,前方左右各建有一座圆形藏式塔,其后为五座十三层密檐式方形石塔,一塔位于中央,较为高大,四隅各建一塔。整个金刚宝座塔,满布花纹浮雕,其中有佛像、天王力士、龙凤狮象和云纹等,代表了清乾隆时期的建造技术和雕刻艺术水平。该塔虽系根据印度僧侣所带来的金刚宝座塔样式建造的,但雕刻和纹饰很多方面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文化传统的优点,可算作清乾隆时期石雕工艺的精品。尽管梁思成先生认为该塔的造型与雕刻不及五塔寺的明代金刚宝座塔成功,但同时也指出碧云寺塔“因地据山坡,且建于重层石台之上,故气魄较为雄壮”。
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因为地势高峻(塔顶据山门地面72米),又有全寺中轴线上大小殿堂、砖石牌楼的重重烘托,加之登临该塔,北、西、南三面群山环抱、绿荫如海,独东面敞开,可近观玉泉山、昆明湖,远眺帝京城池——其整体意境远胜五塔寺及西黄寺两座金刚宝座塔。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京逝世后,此寺曾为孙中山遗体暂厝之所,其柩停放于金刚宝座塔金刚座正中的券洞内,直到1929年移往南京中山陵。孙中山先生衣冠则用汉白玉封闭于内,券洞内嵌石碑,书“孙中山先生衣冠冢”。
孙中山兵工政策碑1983年因道路改造,北京市文物局、园林局合作,将原立在颐和园东门牌楼北侧的孙中山兵工政策碑移至金刚宝座塔右前方隙地。碑上刻孙中山先生关于创建兵工的政策文,并刻有孙中山像。
金刚宝座塔密檐方塔和小喇嘛塔
碧云寺中轴线两侧还有两组建筑,南为罗汉堂,北为水泉院(行宫院)。
罗汉堂
罗汉像
罗汉堂乾隆十三年(1748)建造,是仿杭州西湖净慈寺罗汉堂建的。建筑风格别致,平面呈“田”字形。每面九间,顶为盝顶,中间夹有四个天井,十字交叉处建重檐方亭,堂正面出轩,上悬“罗汉堂”匾,轩内抱柱上有黑漆金字匾联,上联“果证吉祥云三千已遍”,下联“观融功德水五百非多”,柁枋上额曰“海会应真”。其余三面入口处建抱厦,外部造型与内部空间均较为特殊,共65间,面积1147.7平方米。堂内塑四大天王像,堂中心建一座重檐歇山十字脊的多角亭阁,亭阁内中央矗立着一座喇嘛塔,塔的造型新颖别致。堂内有木质漆金五百罗汉像,堂正中过道有神像七尊,另在堂的左方梁上蹲着济公,总共有神像508尊。神像均为坐像,高约1.5米,真人大小,木质漆金,形态各异,有的正襟危坐,有的闭目养神,有的横眉立目,有的喜笑颜开,有的以手抚额,头上再生一头……
北路最后部有园林水泉院,始建于明代。园林位于塔院北壁陡崖之下,以泉水“卓锡泉”为中心,拓为前后二池,配以山石台亭、长松巨柏,环境幽雅宁静。池间原有水亭和临池的敞厅,现已毁去。唯余平台架于水上。池侧的古树残桩中生长着一株银杏树,高17米,直径50厘米,树龄在300年以上。1936年庄俞在《旧都新记·我一游记》中记载了此树的来历:“水泉院,小而幽……院中有银杏一株,生于枯根间,初为槐,历数百年而枯,在根中复生一柏树,又历数百年而枯,更生为一银杏今已参天矣。”面对大自然如此奇伟的创作,庄俞慨赋诗曰:“一树三生独得天,知名知事不知年,问君谁与伴晨夕,只有山腰汩汩泉。”1988年该树定为一级古树。院西端以及南部尚有龙王庙、弹拱台、清静心、角亭等小品。
三代树
此处假山用北方所产黄色湖石叠成,间有几处用小块粘成巨石,颇可乱真,为北方黄石假山中难得的佳作。
水泉院堪称北京现存寺观园林中最古、最精者之一。
水泉院以东还有一连串大小不同的院落,其中含青斋为前后两座厅堂构成的一组庭园。庭园中央为一不规则水池,周遭叠山石,池中设板桥,成为园中主景。此外,含青斋庭院以东、北路最东端,还有一处以造型各异的假山石为主景的小院,亦别具幽致,是函碧斋。函碧斋建于乾隆十三年(1748),坐西朝东,面阔三间。《日下旧闻考》载:“碧云寺北为函碧斋,后为云容水态”,所以含青斋又称“云容水态”。含青斋殿堂坐西朝东,大殿五间,方窗向东挂御笔“且娱心”匾一块,外檐向东挂粉油蓝字乾隆御宝“含青斋”匾一块,楹联一副曰:知仁山水乐非獨;祥宗画境趣可寻。外檐向西挂乾隆御宝“云容水态”匾一块。含青斋与函碧斋以游廊垂花门连缀,庭院中绿树成荫,清静幽雅。庭院中央建一曲形水池,水池四岸砌岘山石。池中水清如镜,内养金鱼。水池正中有板桥贴水面而设,遂构成园中主景。
院西部尽端半壁有龙王庙一座,一间,东向,门额悬“龙王殿”匾,楹联曰:杖锡原龙化;山泉一卓通。龙王庙下,有一水池,为院内流泉汇成。泉水出自石罅中,潺潺有声。元代时,名“卓锡”,泉水质澄清,甘甜凛冽,淙淙若琴声。
总体观之,整个北路院落形成布局自由、尺度多样的园林群,与中路辉宏壮丽的宗教建筑群以及南路造型对称的罗汉堂形成鲜明对照,共同构成碧云寺“亦庄亦谐”的空间格局。
1957年公布为第一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附:碧云寺静演三车殿前御制碑诗:
左碑东:松问路转山亭古,岭外窗临绣壤丰。
游目聘怀差可慰,黄云将次熟西风。
左碑西:不关礼佛不参僧,为爱秋来岚翠凝。
坐我虚轩纵遥目,碧天如洗正空澄。
左碑南:韬光灵隐亦纡远,两寺似他一寺分。
香山适才游白社,越岭便以至碧云。
忍草禅枝恒自在,芝田花雨相氤氲。
坐我山房聊悦性,岂从梵帙参声闻。
左碑北:傍晚有余暇,过山寻梵宫。
石桥初度处,瓦殿若浮空。
到可消诸虑,禅非叩六通。
墀前一池水,照影昔年同。
右碑东:翠深初地净无埃,叠嶂威纡涧户开。
松韵泉声都好在,一时兴会又新来。
右碑西:上方钟磬六时闲,著我偷闲一叩关。
朗辟云窗聘遥目,远村近墅雨晴间。
右碑北:树杪见莲界,云标步柰园。
老松千载鬛,古殿百年垣。
翠岭为屏护,清波绕砌湲。
玉泉十丈瀑,谁识此其源。
右碑南:拾级登云殿,探元叩法门。
真宗标相好,满字演风旛。
古柏阴茏殿,闲花香护轩。
山房筑东壁,德水挹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