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教育交往实践的现实与可能
- 楼朝辉
- 1522字
- 2020-06-28 09:41:46
前言
什么是教育交往?教育交往实践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处理教育交往与知识教学的关系?如何将教育交往实践的精神贯穿于学校的顶层设计、课程教学以及日常班级生活?理论的研究来自实践的需要和呼唤。教育交往实践研究既是对当代学校教育交往现实问题的回答,也是促进教育学科本体论发展的需要。
本书遵循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的研究思路,围绕教育与交往的关系,尝试提出构建学校教育交往实践的一种样式。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建立在人类实践基础之上的人与人之间的特殊的交往实践活动。教育交往实践是教育主体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亲子之间、师师之间全面的心灵对话过程。这一实践的本质是促发每个主体自由精神的生长。学校教育交往实践的提出,实质上反映了一种新的教育哲学观,是对传统教育观的整合与超越。
本书首先从社会发展与学校现实的角度论述了选题的意义与价值,从概念的范畴界定了交往、教育交往、教育交往实践的操作性定义;通过文献梳理详细阐述了国内教育交往研究经历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萌发期、21世纪初的勃发期以及之后的回旋期的研究轨迹,国外相关研究的热点是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其不仅启发了教育学和管理学理论的思考,也影响了对教育功能和社会教育实践的思考,从而明确了本书的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接着,本书对制度化个人的非人性交往、手段化个人的工具式交往、非传统个人的不确定性交往、非现实空间的网络虚拟交往和转型背景下的非全面个体教育交往进行了理论阐述;基于社会人的假设,结合哈贝马斯的主体间交往行为理论等理论,论证了教育交往的规范性、合理性、教育性理念,引入了教育交往的可塑性原则、促进主动性原则、教育转化原则与非等级性原则,构建了教育交往的基本理论框架。
如果说前面的这些研究着重于理论的阐释,那么接下来的研究则从理论转入实践关怀。关于学校教育交往的实践研究主要分三个层级推进:
第一个层级主要考察现实境遇中学校教育交往实践的实然存在及其成因,对课堂中的教学交往缺失与阻隔、实践情境中的师生交往缺失与阻隔、同伴交往缺失与阻隔、亲子交往缺失与阻隔、师师交往缺失与阻隔进行了表征,并分析了各自成因。
第二层级针对实然情境中的教育交往现状,以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理论为基础,从学校顶层设计的高度提出教育交往新样式的系统建构:基于共长的教学交往协同取向;基于协商的师生交往需求取向;基于认同的同伴交往合作取向;基于共识的亲子交往民主取向;基于助力的教师交往支持取向。由此,使教育与交往的样态从作为环境因素、工具因素、内容因素走向本体——教育即交往。
第三个层级是在学校顶层设计的引领下,以一所学校的行动研究为样例,探寻教育交往新样式的可能路径。交往教学的课堂实践变革以在合作教学中建构“教学共同体”、在对话教学中实现主体间性为依托;协作型师生交往的实践变革离不开对学生和家长的理解与信任、来自教师自身的幽默与真诚以及创设建设性的班级生态环境;合作型同伴交往的实践变革需要提供给学生做“小先生”的机会和舞台;共识型亲子交往的实践变革需要家长的理解和陪伴、欣赏和期待;团队型教师交往的实践变革通过项目组的工作交往、专业共性的交往圈、个人兴趣爱好交往圈、主题讨论式交往、班级读书会模式的专业交往和咨询式指导交往助力相互间的专业支持。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学校教育交往又该如何面对虚拟情境下的交往实践?对问题的困惑是由于认知有限;对难题的迷茫是因为认知冲突。问题是好奇心的产物,难题则反映了知识的困境;问题寻求的是答案,难题寻求的是解决方案。本书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试图对学校教育交往实践的现实与可能做出解读,但研究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