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与张良同样是刘邦的谋臣,陈平一生所立的功劳,并不比张良所立的功劳小。但是张良得到的评价,却明显比陈平高。张良的谋略主要集中在战略性和政治考量上。谋略多为阳谋正道,行为举止符合正道。而陈平则以战术性和具体的点子著称,虽然有效,但不具有前瞻性。而且多为阴谋诡计,都是利用人性的弱点,给人下套,让人落入陷阱之中。刘邦评价张良“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刘邦对张良是怀欣赏和肯定态度的,也许他觉得张良是唯一能够站在与他同等高度对话的人。而认为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刘邦不信任陈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呢?那就得从陈平的出身说起,不得不承认,一个人的出身还是会很大程度影响他为人处事的方式。
陈平是阳武县户牖乡人,(今河南原阳东南,一说是兰考县,一说山东省东明县)小的时候,家境贫穷。陈平喜欢读书,钻研黄老学说。家里有30亩田地,陈平和哥哥陈伯住在一起,平常陈伯耕田种地,陈平就在外面交游求学。
陈平身材高大,相貌英俊,有人议论陈平:“家里那么穷,吃什么长得这么好?”嫂子讨厌陈平,怨恨陈平不在家里帮助干活,听到议论就说:“吃的是一样的糟糠,养这么一个小叔子,还不如没有!”陈平的哥哥陈伯听到了,就把妻子赶走了。
陈平长大成人,到了娶媳妇的年龄。富人家的女儿不愿意嫁给陈平,穷人家的女儿,陈平又不愿意娶,就这样过了好几年。户牖乡有个叫张负的富人,他的孙女先后嫁了五个男人,丈夫总是早早死了,没有人再敢娶她。可是陈平不怕,愿意娶她。当时乡邑中有丧事,陈平因为家里贫穷,就去帮忙料理丧事,经常是早出晚归,尽职尽责。张负在举丧的人家观察陈平,看到陈平相貌堂堂,料理完丧事,很晚才回家。张负尾随陈平到了陈家,看到陈家就在靠外城墙的偏僻小巷里,连个门都没有,用破席子代替门,可是门外却有很多贵人留下的车辙。
张负回去后,对儿子张仲讲:“我要把孙女嫁给陈平。”张仲说:“陈平家里太穷了,又游手好闲,县里的人都笑话陈平,为什么偏偏要把女儿嫁给这样一个人?”张负答:“像陈平这样相貌堂堂的人,怎么可能一直贫贱下去呢?”张负坚持己见,终于把孙女嫁给陈平。因为陈平家里穷,张负还借给他钱行聘礼,又给了他一些购买酒肉的钱举行婚礼。孙女临出门前,张负告诫她说:“不要因为陈家贫穷的缘故,就待人家不恭敬。侍奉哥哥陈伯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嫂子要像侍奉母亲一样。”陈平娶了张家的女儿以后,生活上开始宽裕起来,交游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陈平虽然家境贫寒,但他很幸运,有个一心护着他的哥哥,还有个通情达理的老丈人家。但也因为穷,他把钱看得很重,要步步为营,察言观色,拿不出高大上的谋略。
按照陈平家乡当时的习俗,乡里举行社祭,仪式结束后,需要按照户数人口把肉均分。看似分肉这样的平常事,一刀下去,有肥有瘦,有肉有骨,不是多了,就是少了,每次都无法让大家都满意。但后来人们推举陈平为社庙里的社宰,主持祭社神,为大家分肉。陈平把肉分的十分均匀,父老们很满意,都说:“陈平这孩子分祭肉分得真好,就是公平。”陈平感叹道:“要是让我陈平治理天下,那可要比分这块肉还要公平。”“陈平分肉”也成了个成语,比喻一个人处理事情很公正,显示有治国的才能和抱负。
正如司马迁评价陈平说:当陈平在砧板上分割祭肉的时候,他的志向本来已经很远大了。那陈平能不能像分肉一样治理天下呢。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