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推荐序二 普通人如何达成巅峰表现

古典

新精英生涯创始人、

300万畅销书《拆掉思维里的墙》作者

我喜欢骑摩托车,最近一个女摩友何姐让我挺吃惊的。

我们是今年5月去青海穿越认识的,那个时候她是“吊车尾”,骑着新买的750,在队伍最后一名,走哪哪摔,上坡就倒。最好笑的是,我们都离开了非铺装路,上马路了,我在后视镜里看到,她在一个很简单的左拐弯处摔了出去。我当时心里想,女生还是不适应这种野路子啊。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让我很震惊。她在接下来的3个月里,每天参加训练。我偶尔去训练场,都能看到她。只过了1个月,大家就已经开始调侃说:“古典你去追一圈儿何姐,看能不能追得上。”我试了一下,非常费劲。

等到“十一”假期,她在群里发了一段视频,她左晃右晃地把我们当年搞不定的一个沙丘骑过去了,兴奋得大叫。我在群里问:“咦,这不是我们当年的路吗?”教练大表哥说:“是啊,她已经在青海同一条路线上‘三刷’了。”

我服。

5个月时间,就能让一个“小白”迅速超过我们这种5年驾龄的人。其实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这种超越不可能的可能性,而且这种巅峰表现是有“套路”的。后来我才知道,何姐以前是攀岩高手,也是柔道爱好者,还和我是同一个登山俱乐部的成员,而且她登的山比我更多、更高。她应该已经摸到了如何在喜欢的领域达到巅峰表现的某些规律。

可能你会问,她不用上班吗?

是的。她之前在职场上的巅峰表现,已经让她财务自由了。

我们身边常有这种“巅峰表现者”,他们似乎在每个领域都能保持巅峰表现,保持源源不断的创造力。这种事情仅凭天赋显然没法解释,但如果你要说优秀是种习惯,那到底是种什么习惯?这事好像谁都能说几句,只是缺乏系统的方法论。

现在有本书给我们清晰地解释了整个过程——《跨越不可能》。作者史蒂芬·科特勒在这本书中所讲的,就是这种现象背后的神经科学、真实案例和方法论。

人们是如何做到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的?

每个对这件事好奇的人,都应该看看这本书。

我读的上一本史蒂芬·科特勒的书,是《盗火》。他在里面谈了硅谷精英和海豹突击队队员是如何通过各种科学手段,让自己的大脑进入有10年冥想经验的高僧才能达到的入定状态的。当时好多互联网精英、程序员读完书后都来问我:能联系上吗?去美国体验一下!

这也是史蒂芬的独特之处,他不仅是个作家,还是心流研究小组的负责人,致力于和世界各领域的巅峰表现者、脑科学家、心理学家一起,研究如何把心流体验科学化。扎实的科研经历,洗去了我们想象中的“鸡汤”味儿,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论文(后记有100多篇论文引述)、科学概念和真实案例。

比如关于“人如何获得驱动力”这个话题,精英们常常告诉你的是“要追随兴趣,找到激情,创造一个人生使命”这种宏大叙事,但史蒂芬不会止步于此。他会告诉你,首先要激发好奇心,列出你的兴趣清单,从中寻找交集,其间你的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会如何分泌,帮你酝酿激情;激情产生后,你又该如何把它和“宏大变革目标”联系在一起,体验催产素带来的宁静祥和;最后,该如何让小小的好奇心变成引领自己一生的使命。他还叮嘱读者,这个顺序不能错,人生使命就是这样一点点叠加起来的。

你不会错过任何东西——科学界关于心流的最前沿的观点,基本上都在这本书里了。史蒂芬是个好作者,书中的所有概念、案例和方法论都得到了很好的编排,读起来很舒服。这本书,是“人们如何做到看似不可能做到的事”的科学指导手册。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实现不可能呢?

作者提出四大核心技能:动机、学习力、创造力、心流。

动机是一切的开始。

过去我们总认为,要艰苦奋斗,要咬牙坚持,要改变自己,但科学家发现,这一切都比不过“发自内心的渴望”。我们应该先有动机,然后再给自己设定目标。

不过,这并不是“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所以先躺平,想到再说”的意思。正如我前面说的,从好奇心到激情,再到使命感,有非常清晰的流程和方法,探索本身就是一个行动项目。作者建议,用日常生活20%的时间,去探索自己真正热爱的事。

下一个技能是,如何快速学习。

这一章开篇,他就提出了专家和新手的知识差异。新手读很多书也不一定能成为专家,因为二者的差异从来不是知识量,而是知识类型。具体来说,有八种专家看得见但其他人看不见的知识类型:

● 新手不会注意到的模式

● 未发生的异常或事件,或违反预期的事件

● 全局视野

● 事情的运作方式

● 机会和即兴发挥

● 已经发生的(过去)或将要发生的(未来)事件

● 新手无法察觉的细微差异

● 新手自身的局限性

这是新手的盲区和努力方向,也是专家的自检方式。

那么,怎么才能逐渐掌握这些知识,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呢?作者提出一个五本书“击穿”一个领域的读书法。

你读的第一本书应该是关于这个话题的最畅销的书,为的是体验和熟悉这个领域。第二本是很受欢迎但专业性更强的书,这是正式学习的基础,它最好能让你兴奋起来。第三本应该是半专业书,依然好读,但是开始出现外行听不懂的专业术语,以及对这个话题相关背景的讨论。比如你一直在关注夫妻心理治疗的话题,这个时候就可以了解一些社会心理学的背景了。

到了这里,你就算是半个专业人士了。

接下来是第四本书,让自己接触这个领域内真正的专家讨论,以及主流专家的共识。这本书将会很难读,但啃下这本书,你就基本与主流专家同步了。

最后一本书,是关于这个领域的前沿讨论。这本书的文字不是最难懂的(最难的是第四本书),但是阅读会比较困难,因为需要停下来进行大量思考和检索。读完这本书,你就掌握了这个领域发展的节奏。

第三个技能是创造力。

在今天这个生产力过剩的社会里,创造力前所未有地稀缺——人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当你创造出来,大家又都会觉得自己想要。

我们都知道,有点儿创意并不难,每个人似乎都有灵光一现的时刻。但巅峰表现需要持续地产生好的创意,这就需要培养创造力的技能。

吉尔福特首先对创造力展开科学研究,他把创意定义为“发散型思维”,并认为这种能力有四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精细性。

流畅性的意思是,你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新想法,比如策划会上,你一个人出的点子比其他所有人都多。变通性是说,你这些点子,每个都有不同视角,而不是在同一个维度上有点儿细微变化。独创性是说,这些想法没人提出过。而精细性——这一点是自认为有创意的人最容易忽略却非常重要的能力——是你要有把这些想法组织起来并付诸实践的能力。

自此,创造力的密码得以初步破解。接下来,史蒂芬给我们提供了七种前沿策略。其中一些可能会证实你隐约有过的感受,还有一些你可能真的想不到。

比如第一种策略,大脑产生创意的主要部位是前扣带皮层,激活这个部位的最好方式是什么?答案是好心情。除了好心情,创意还需要大空间、非时间(即不设定明确目标或任务的一段时间)和独处空间。

现在你就能理解那些创意时刻的物理环境——一个好天气的下午,一个人喝咖啡的闲暇时光,这种时候,也许会有一个好点子从天而降。

除了环境和心情,创意产生的过程也很重要。

好的策略是先给自己大脑提个清晰的问题,然后有意识地集中思考一段时间,但是不要抱太大期望——好的答案很可能不会在这个时候出现。然后进入孕育阶段,把工作交给潜意识,自己做一些能带来轻微的身心刺激的事,比如跑步、瑜伽、泡澡、吃零食之类的,然后睡一觉。第二天,再安排一段时间,重新审视你的问题。如果还是没感觉,可以做点儿能激活潜意识的事——敲出一段自己喜欢的文字(比如歌词),或者信马由缰地写:“我不知道第一章怎么写,现在我想要一个好的开头。”潜意识会给你答案。

终极技巧是心流。

关于心流的重要性和基本概念,可以去看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这里不重复了。需要注意的是,史蒂芬·科特勒的这本书里提到了一种常见的对心流的误解——心流是一种全程很舒服、很流畅的状态。

心流的确是一种很棒的状态,但这只是整个心流循环的一个阶段。完整的心流循环包括挣扎、放松、心流和恢复四个阶段,每获得一次心流体验,都意味着你需要完整地经历这个过程。你需要在不适、放松、流畅和宁静中循环往复,这才是心流的全貌。

在进入心流之前的挣扎阶段,你必须学习大量的知识、技能,这个阶段几乎没有乐趣可言,就是一个从头开始,一点点学习的过程。

然后你要进入第二个阶段——放松。这时候你要把注意力从技能转移到自己身上,关闭大脑的注意执行系统,把内化技能的任务交给潜意识。这就是你练习一天投篮都很笨,第二天投篮却神准的原因。度过了这个阶段,你就度过了时不时想抽自己几下的笨拙期。

接下来,你才能进入心流状态。

体验完心流之后,要进行积极的休息,比如慢跑、冥想、睡眠,以便为下一个挣扎阶段储备能量。

所以,心流也是一种精妙的自我管理技术。

有了动机、学习力、创造力和心流,达成看似不可能的巅峰表现的策略和技巧也就讲完了。

我问自己: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在我自己的心流循环里,处于什么位置呢?

我想,读完这本书,仅仅是个开始,我还处在孕育动机和开始学习的阶段。书中的案例让我相信,确实有人能做到看似不可能的事;书中的学习策略和技巧更使我安心,觉得自己也能行。

接下来,重要的就是开始行动和练习,不是吗?

古典

202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