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讨好型人格的问题

讨好型人格的人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这类人缺乏主见,总是寻求他人的认可。每个人讨好他人的程度大不相同。例如,有些人只会讨好某个特定的人。

众所周知,一些孩子在学校里竭尽所能地讨好老师,却对父母的要求置之不理。虽然这还算不上一种病,也没有迹象表明这些孩子成年之后依然会保持这种行为模式,但这足以说明:人在学生阶段就有想要讨好他人的想法。被朋友喜欢的需要与做自己之间的博弈贯穿了每个人青春期的始终。

任何程度的讨好型人格都会对一个人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这些人可能很难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可能不知道幸福是什么感觉,又或者因为他们更看重他人的幸福,而忽视了自己的幸福。

讨好型人格的人一生都会面临这个问题。他们一天到晚都在担心自己发表意见会打破和谐的局面。即使被要求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只会说出对方想听的答案,而不会表达自己真实的观点,因为他们担心同事、家人、朋友对自己不满,甚至会担心陌生人对自己不满。

此外,讨好型人格的人还有一个问题:害怕说“不”。这会导致他们下意识地给出“肯定”的回应。每个人害怕说“不”的程度也不尽相同,但当说“不”的想法开始让你感到不适时,你便无法过上属于自己的生活。讨好型人格的人可能也尝试过拒绝他人,但对方的失望情绪会让他们产生异常强烈的内疚感,以至于以后都不愿意再拒绝他人。

举个简单的例子:早上穿什么衣服。讨好型人格的人很少会穿一些让自己感到自信和舒适的衣服。相反,他们会选择那些能够得到他人赞赏的衣服。甚至在决定买什么衣服时,他们最重要的考量标准是别人是否会称赞这件衣服,而不是自己喜欢什么衣服。

我们都知道与人为善、考虑他人感受的重要性,所以讨好型人格的人并不认为讨好他人是一个问题。事实上,能够讨好他人的确是有可取之处的,但是当你竭尽所能讨好他人的行为已经影响到自己的情绪时,讨好型人格就会演变成一种有害的疾病。

讨好型人格与损耗效应

对于讨好型人格的人而言,单单是生活琐事就足以使他们筋疲力尽。不论是迁就朋友的饮食(如你想吃意大利菜,而朋友想吃中餐,最后你们选择了中餐),还是因为迁就伴侣到另一个城市生活,以及介于这两种情况之间的种种生活琐事,每一种迫使你说“可以”的情况都在一点一滴地吞噬着你的快乐。

你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他人的幸福。你想帮助他人、解决他们的问题。但有些讨好型人格的人并未意识到这样的做法对自己的生活带来的损害。你为别人做的每一件事都会占用自己的部分时间和精力。不过,只要不是过度地讨好,也并非一件坏事。

特别是当周围的人不断地找你处理各种问题,并且总是把你卷入一些你不想参与的事件时,你便会深受其害。

如果你一直都在尽力帮助他人,自己就会感到疲倦,甚至是筋疲力尽。讨好型人格可能会让你感觉沮丧和愤怒,因为你觉得自己背负了太多的责任,却孤立无援。虽然很多人都存在讨好他人的行为,但讨好型人格的人会一刻不停地一直在讨好他人。

但大多数情况下,即便讨好型人格的人已经深感疲倦和愤怒,依然会尽力让他人满意。从这时起,讨好型人格就开始演变成一种有害的行为模式。

为什么讨好型人格是有害的

当讨好型人格的人发现自己的身体出现了不适症状时,会感到异常的压抑。我的经历亦是如此,当时我发觉自己的健康状况变差,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讨好他人的压力、对所有人都说“可以”,以及关注他人的感受忽略自身感受等的一切都让我陷入了抑郁。我很难找到生活的动力,我开始害怕上班,当我回到家独处时,才会感到宽慰。我也很少和朋友见面,因为我觉得独处时更放松。

由于缺乏运动,我的体重增加了,我的身体也出现了一些酸痛感。此外,严重的失眠使我越发没有精神。

《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讨好他人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也会让你不再那么诚实。因为你会开始说一些善意的谎言,以便在对话中说出对方想听的答案。起初,这些善意的谎言无伤大雅,但逐渐地,你可能会轻易地说出更多的谎言,而有些谎言可能会带来较大的危害。你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变成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人,陷入了自己编织的谎言之网。

讨好型人格也是自我意识差的表现。我们非常渴望做一些事情,想要获得一种价值感,所以我们总是答应他人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这样就会在自己想要讨好的人面前树立积极的形象。

讨好型人格可能会让爱我们的人筋疲力尽

我在读大学时,有一个朋友瑞安(Ryan)是一个十足的讨好型人格的人。

我们上大学的那四年,瑞安经常来我家吃饭。第一次来我家吃晚饭时,我妈妈准备了意大利面配番茄酱。当我妈妈问他今天的晚餐是否合他的胃口时,他回答说非常好吃,并且吃完了一整碗。我的妈妈做饭一向不太好吃,所以每次瑞安来我家吃饭时,他的这句赞美足以让我的妈妈非常开心。

在我们快要毕业时,有天晚上我和他去一家餐厅吃饭。点菜时,他告诉服务员他不喜欢吃西红柿。他看到我惊讶的表情后,他的脸色变得几乎和他此前在我家吃饭时的番茄酱汁一样红。原来,因为他不想让我妈妈失望,他强迫自己吃下了那些番茄酱。吃了几顿晚餐后,他就再也无法坦白自己不喜欢吃西红柿了。

爱我们的人难以接受我们的讨好型人格,因为他们能够察觉到我们的痛苦。看着我们因为不能优先考虑自己的情绪而遭受痛苦,他们也会非常痛苦,筋疲力尽,有时甚至会因此离我们而去。

这当然不是让你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感到内疚。但当你学会开始说“不”时,便可以畅想自己心爱的人会因此感到释然,因为你即将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

造成讨好型人格的根本原因

我曾反思过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会有讨好他人的需求,以及为何无法说“不”?你也应该反思一下这个问题。讨好型人格不会像感冒等疾病那样突然发生。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友善的人,但什么时候这种讨好型人格达到了失控的地步?

为了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我需要找到造成讨好型人格的根本原因,从而了解自己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

如果你看过心理医生,你会发现很多心理医生会试图了解你的童年并审视你与父母的关系。弗洛伊德认为,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源于童年时期经历的无意识的情绪问题。

但这种观点往往会让人“怪罪”父母,认为成年生活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是由父母的错误造成的。

但从长远来看,没有完美的亲子关系。有的父母溺爱过度,令人窒息;也有的父母过于严厉;还有一些父母与孩子没有清晰的界限。有的父母不常陪在孩子身边,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爱。而有些父母又过于自恋,认为自己的需求比孩子的需求更重要。

练就正确的育儿技巧也并非易事。并且父母都是普通人,他们也有自己需要尝试和解决的问题。

当我回顾童年时,我发现没有什么特别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情。我的父母彼此恩爱,他们也爱我且尊重我,一切看起来都很正常。但这恰恰是问题所在——我的潜意识认可了父母的行为,也表现出了讨好他人的行为模式。

在我们深入探究形成讨好型人格的根本原因的过程中,我不希望你对我的观点或你对父母的看法耿耿于怀。我们的目的不是指责任何人,而且即便父母有可能是你形成讨好型人格的根本原因,也并不代表他们有意为之。

亲子关系如何影响孩子讨好他人的需求

童年时期的人际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与成年后的讨好型人格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讨好型的行为模式主要是由于父母和子女之间缺乏同频意识。同频意识是人与人建立关系的基础之一,我们需要自我调整从而确保人际关系的和谐。

当父母不在身边时,孩子就会错失与父母建立更深层次联系的机会,孩子就没有机会探索和表达自己的情感。父母因为异地工作或长时间工作而不能陪在孩子身边,或者过分沉溺于自己的生活,都会导致孩子情感的缺失。

再次声明,这不一定是父母的过错。一方面,父亲或母亲需要努力工作才能获得收入,才能为家人的生活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父母可能本身正在与某些精神疾病做斗争,这就导致父母无法顾及孩子的感受,甚至误解孩子的感受,因为他们被自己的情绪耗费了大量的精力。

这就导致孩子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照顾者的角色。虽然孩子仍然能够感受到与父母的联系,但他们从很小的时候便开始为他人着想。

另一种可能会导致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的教育方式是父母一方或双方情绪不稳定。父母喜怒无常,比如上一秒还充满爱意,下一秒则变得愤怒或咄咄逼人。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可能会认为喜怒无常是正常的,也不会怀疑自己的童年过得不幸福。作为成年人,我们回首过去时,想到的大多都是美好的回忆,或是因为我们已经遗忘了不好的回忆,或是因为我们认为这是正常的。请记住,身体虐待不在我们现在讨论的范围内。

当父母情绪不稳定时,年幼的孩子很早便能学会如何观察父母的情绪,继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父母的需要。他们不遗余力地保持内心的平静,并努力让父母因自己感到自豪。这类孩子表现出的良好品行并不是因为这么做是对的,而是他们想让他人开心。

学习了心理学后,我常常可以较快地发现理论背后的逻辑。但是,我觉得这并不适用于我的情况。的确,我和我的父母会争吵,我们之间的关系时好时坏,但这都十分正常。如果你觉得你的童年也是如此,那么除了情感缺失,还有另一种可能。

我发现自己形成了讨好型人格,是因为我极度害怕让别人失望。我的妈妈在家中扮演的是照顾他人的角色。她让我明白被人照顾是什么感觉。她的性格中可能也或多或少有些讨好型人格的成分。我的父亲很坚强,他自己做生意,有自己的原则和坚定的职业道德。我很尊敬我的父母。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往往经历如下几个阶段。刚出生时,我们爱父母,也依赖他们。青少年阶段,我们开始反抗父母,开始测试这种爱的限度。成年后,我们认识到父母并不完美。而后,原谅父母的错误成了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我在十六七岁的时候,开始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幸运。我尊重家人之间的相处模式。父母为我付出了这么多,我下定决心不让他们失望。

我大学毕业时的成绩大大超出了我和父母的预期,他们十分高兴。看到他们自豪地和朋友们谈论我,我觉得这种感觉很棒,我想持续体验这种感觉。

当我找到第一份工作时,又一次看到我的父母欣喜若狂。从那时起,我更认为自己不能做错任何事情,不能把这一切搞砸,因为我不想让他们失望。讨好型人格这根链条把我束缚得更紧了。我不能让我的领导失望,因为我无法承担失去工作的风险。我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因为我的领导可能会不认同。这样的情况也开始蔓延到我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我必须找一个我父母喜欢的女朋友。我不能长期外出旅行,因为我怕我的父母担心。

虽然我的童年不算悲惨,但我的性格依旧倾向于讨好他人,我不想让别人失望。最初,我只是单纯地想令父母高兴,却逐渐演变成了我生活中的羁绊。

所以,你要花一些时间去探究导致自己形成讨好型人格的根本原因,并非要指责谁或让谁来承担责任,而是为了更好地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将其视为自己改变讨好型人格前的准备工作。

此外,你还要做一个自我意识测试。通过询问自己一些简单的问题,判断自己友善和关心他人的行为是否已经让自己发展成为讨好型人格的人。

意识测试:了解自己讨好型人格的程度

讨好型人格的迹象不止无法拒绝他人。通过与心理学家和临床社会工作者合作,我列出了一份包含了十种其他迹象的清单。具体如下。

1.你是否经常道歉?

你经常道歉可能是因为你总觉得自己是错的,或者你觉得别人都会将错误归咎于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是一种高尚的行为,但你在自己需要承担责任时道歉即可。

2.你是否觉得自己要对他人的情绪负责?

你会觉得别人的悲喜都取决于你。请记住,你的确有能力让他人高兴或难过,但他们也可以选择控制自己的情绪。

3.你是否不论自己有什么看法,都会同意别人的意见?

有时,在社交场合中,为了避免引发激烈争论,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同意他人的观点。话虽如此,但如果你为了被人喜欢而同意别人的观点,你就改变了一部分真实的自己。

4.当有人对你表现出愤怒时,你是否会感到不安?

单是觉得有人会因为你做的某件事而生气这种想法,足以改变你的一部分真实的自我。即使自己没有做错任何事情,讨好型人格的人也会认为这是一种令人心烦的经历。

5.你是否因为压力而去做你不想做的事情?

我之前已经谈到过这个问题,你不想做的事情可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比如去哪里购物;也可能是一些重要的事情,比如选择自己新的住所。当你答应他人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时,实际上是在把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权交给了他人。

6.你是否发现自己在模仿他人的行为?

人们能够调整自己的行为去适应各种社交场合。当你为了融入周围的人而冒了一些不必要的风险时,你已经形成了讨好型人格。

7.你会尽力避免争论吗?

有些人似乎能从冲突和激烈的讨论中得到成长。而讨好型人格的人则会尽力避免争论,因为他们自己发现无法坚持自己的观点。他们的争论从一开始就呈现一边倒的局面。

8.你的开心是否取决于他人的客气话和溢美之词?

每个人都喜欢被赞美,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人都需要时不时地被赞美。讨好型人格的人很难感受到任何形式的自我价值。他们只有在受到赞美时,才会坚信他人对自己的积极评价。讨好型人格的人认为赞美他人是十分必要的。

9.你会掩饰自己受伤的感觉吗?

有时候,当有人说:“对不起,我冒犯到了你吗?”你可能会一笑而过,说:“没有。”但其实即便是一条不起眼的评论或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都会让你深感不安。

当你无法让别人知道什么事情会使你难堪、不耐烦或愤怒时,你会发现你所有的人际关系都不是真诚的关系。

10.你是否很难找到空闲的时间?

什么情况下,讨好型人格会严重影响你自己的生活?一个明显的迹象是你发现你找不到任何属于自己的时间。需要对每个人说“可以”意味着你的每天、每周甚至每个月都在忙于满足他人的需求。

你对以上十个问题的认同程度决定了你的“讨好型人格”的程度。有些人可能认同其中的一些问题;有些人可能会对这十个问题的肯定答案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觉得这些问题是专门为他们设计的。

注意不要在网上做太多的自我意识测试。有些问题关注的是他人对你的看法,而不是你对自己的看法。

我们的重点是确定你对自己的看法,因为我们已经花了足够多的时间来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为什么克服讨好型人格如此重要

在他人看来,那些深陷讨好型性格的人可能只是太忙了、有点累了、性格中庸,或者从来都不是一个会招惹是非的人。但对于讨好型人格的人自己来说,他们不仅感到劳累,而且身心俱疲。他们隐藏了大部分真实的自己,以确保自己被他人接受。他们也因此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躯壳,甚至一条变色龙,为了让别人开心,不断地在自己塑造的个性之间来回切换。

在生活中,没有人认为自己必须保持安静或成为意见从来不被听到的人。没有人觉得自己必须隐藏自己的情绪或者表现得小心翼翼。如果你感觉自己像一个弹球一样一直在机器上被弹个不停,那么你是时候要开始做出改变了。

如果你正在阅读本书,你可能已经意识到了自己也有讨好型人格的问题。希望你现在能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以便我们开始制订解决方案。既然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存在,现在是时候剖析自己,认识真实的自我。若想克服讨好型人格,则需要审视内心真实的自己。如果你不记得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则需要弄清楚这些问题的答案。当我们能够认清我们的需求和爱好时,就可以为日后重大的、积极的改变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