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眼睛盯着市场、功夫下在现场

好的企业运作机制应该能将市场的竞争压力传递到企业内部,时刻保持内部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从而创造与市场互动的竞争优势。

所以,现代企业管理者要关注市场、关注竞争对手,面向市场竞争改善内部运作,从而找到内部挖潜的动力和方向。

通观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制造企业,其基础管理扎实,不断更新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管理方法,能支持着企业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这些企业在子公司遍布全球、规模庞大下仍然运转自如。

在现代的制造行业中,基础管理水平的高低支撑着核心竞争力的实现程度。决定企业竞争力强弱的成本、质量、交货期、制造柔性等重要因素都由生产现场的基础管理水平决定。

1 准时制交货是班组生产的直接目标

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生产任务是班组生产的直接目标,日本企业称为准时制(Just In Time)交货,即“适品、适时、适量”,不仅是生产部门,计划、采购、设备、品质、仓储等各部门都是围绕这一目标从各自职能管理的角度提供专业支持,所以,各部门之间是目标一致、分工配合的关系。

案例1 从质量问题看成本管理

“主管,沃尔玛BH206订单被品管部卡住了,请您马上协调一下!”班长王春江气喘吁吁地跑到办公室求援。

主管李五一顿觉不妙,赶紧往生产线走去,远远地,李五一就看见台位长拿着产品在空中比画着,似乎在与品管部班长争辩着什么。

“怎么回事儿?”李主管问。

“LQC(生产线品质控制)把这批产品卡住了,不让过!”台位长显得异常焦急,李五一举手一挥,赶紧打住台位长,示意品管部班长先说。

“是这样的,李主管,这批沃尔玛的订单在开始生产时我们就发现锅内胆有一条拉痕,当时并不深,于是LQC就提醒员工要进行检查和调整,根据我们的经验,应该是模具有毛刺儿,及时修整一下应该就可以消除,可是一小时之后LQC第二次巡检时却发现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一批全都有拉痕,而且很严重,根本不能出货……”

“我们修了模呀!再说,拉痕并不明显,应该没问题的!你知不知道为了赶这批订单我们起早摸黑、费了多少神呀!”台位长显得很委屈。

“不管你有没有修模,反正冲出来的内胆拉痕超过标准,给,这就是样本!”LQC递过一个标有“限度样本”的内胆。

“上一次就是因为这个问题,在后处理之后拉痕还是很深,当时我们也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放过去,结果造成客户整批退货,公司还被罚了款呢!”品管班长补充道。

看看样本,再看看生产出来的工件,李五一顿时明白了——老毛病重犯!一切都是简单化赶货惹的祸。他强压住心中的不满,对王春江说:

“停机!马上修模,直到拉痕消除品管确认合格才能开始再生产!”

“那已经做出来的怎么办?能不能通融一下?”

“不行!该返工的返工,不能返工的报废!”李五一想起来了,严重的拉痕还可能造成接触不良、产品失效。

“这批货这么急怎么办?”台位长还在着急。

“所以才要保证质量,一步做到位呀!抓紧安排质量问题解决方案,上午十点我们开个碰头会,拿出一个进度挽回计划。”

不达到质量标准的产品不是客户所需要的产品。换个角度看问题,如果我们能把品管部门当作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来看待,重视品管部门的专业意见,把他们的工作当作是对我们最好的帮助和支持,甚至主动争取他们的监督,就能避免生产部门盲目赶货、以偏盖全、顾此失彼,真正履行好准时制交货的职责。

2 订单执行要系统实现KPI目标

同样是准时制交货,修修补补有时也勉强可以做到,但是,以什么样的质量水平、以什么样的效率指标、以什么样的成本和安全管理状态实现准时制交货,则是站在企业经营的角度必须同时关注的。

因此,全面系统地实现Q(质量)、C(成本)、D(交货期)、S(安全和社会责任)等关键业绩指标(KPI)的目标,是通过订单执行实现企业效益的关键。

3 成本控制是班组管理的核心目标

盲目赶货,忽视质量和安全,表面上是加快了进度,实质上并不能及时出货,还将造成大量的失败成本——不仅有内部失败成本,还有因质量问题流至客户或交货不及时造成的外部失败成本。

在QCDS四大类KPI目标当中,提高质量水平会使生产成本降低,质量水平降低则使生产成本提高;准时交货避免缺货损失,不能准时交货则将造成缺货成本;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使成本降低,忽视安全管理则将造成安全失败成本,使总成本大幅度提高。

企业存在的直接目的就是创造利润,开源与节流并举,才能实现利润倍增。因此,以订单执行为主要工作的班组管理和车间管理,成本控制是核心,只有系统地提高QCDS等方面的管理水平,才能系统提高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正所谓“眼睛盯着市场,功夫下在现场”。班组是订单执行的细胞,现场是订单执行的发生地,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企业运作,必然要求现代企业管理者关注市场、关注客户、关注竞争对手,面向市场竞争改善内部运作,在内部管理和现场管理上下足功夫,把成本控制的神经末梢延伸到班组,延伸到现场,在成本发生的源头控制成本,把成本控制覆盖到企业全流程、全职能,使成本控制能力成为各级管理者的重要职业能力。

百年企业,始于班组,重在现场。

在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多年,国内企业主要依靠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来获得订单,随着中国制造业在世界产业链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仅仅靠这样的比较优势已经难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加强基础管理、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已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