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限化降成本:极速砍削成本的21板斧
- 陆久刚 徐回生 廖为富
- 2104字
- 2025-04-15 14:18:54
四 眼睛盯着市场、功夫下在现场
好的企业运作机制应该能将市场的竞争压力传递到企业内部,时刻保持内部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从而创造与市场互动的竞争优势。
所以,现代企业管理者要关注市场、关注竞争对手,面向市场竞争改善内部运作,从而找到内部挖潜的动力和方向。
通观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制造企业,其基础管理扎实,不断更新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管理方法,能支持着企业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这些企业在子公司遍布全球、规模庞大下仍然运转自如。
在现代的制造行业中,基础管理水平的高低支撑着核心竞争力的实现程度。决定企业竞争力强弱的成本、质量、交货期、制造柔性等重要因素都由生产现场的基础管理水平决定。
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生产任务是班组生产的直接目标,日本企业称为准时制(Just In Time)交货,即“适品、适时、适量”,不仅是生产部门,计划、采购、设备、品质、仓储等各部门都是围绕这一目标从各自职能管理的角度提供专业支持,所以,各部门之间是目标一致、分工配合的关系。
案例1 从质量问题看成本管理
同样是准时制交货,修修补补有时也勉强可以做到,但是,以什么样的质量水平、以什么样的效率指标、以什么样的成本和安全管理状态实现准时制交货,则是站在企业经营的角度必须同时关注的。
因此,全面系统地实现Q(质量)、C(成本)、D(交货期)、S(安全和社会责任)等关键业绩指标(KPI)的目标,是通过订单执行实现企业效益的关键。
盲目赶货,忽视质量和安全,表面上是加快了进度,实质上并不能及时出货,还将造成大量的失败成本——不仅有内部失败成本,还有因质量问题流至客户或交货不及时造成的外部失败成本。
在QCDS四大类KPI目标当中,提高质量水平会使生产成本降低,质量水平降低则使生产成本提高;准时交货避免缺货损失,不能准时交货则将造成缺货成本;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使成本降低,忽视安全管理则将造成安全失败成本,使总成本大幅度提高。
企业存在的直接目的就是创造利润,开源与节流并举,才能实现利润倍增。因此,以订单执行为主要工作的班组管理和车间管理,成本控制是核心,只有系统地提高QCDS等方面的管理水平,才能系统提高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正所谓“眼睛盯着市场,功夫下在现场”。班组是订单执行的细胞,现场是订单执行的发生地,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企业运作,必然要求现代企业管理者关注市场、关注客户、关注竞争对手,面向市场竞争改善内部运作,在内部管理和现场管理上下足功夫,把成本控制的神经末梢延伸到班组,延伸到现场,在成本发生的源头控制成本,把成本控制覆盖到企业全流程、全职能,使成本控制能力成为各级管理者的重要职业能力。
百年企业,始于班组,重在现场。
在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多年,国内企业主要依靠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来获得订单,随着中国制造业在世界产业链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仅仅靠这样的比较优势已经难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加强基础管理、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已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