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较优势到自生能力

笔者当年辞职下海创业时顾虑良多,曾向校友师兄请教,获赠林毅夫教授所著的《中国的奇迹》一书,此书分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逻辑和必然趋势,坚定了笔者辞职下海创业的决心。二十年后蓦然回首,发现林毅夫教授的分析预测竟然如此精准,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品生产国,是世界工厂。

林教授何以做出如此准确的预测?现实中绝大部分人坚持眼见为实,甚至在事实面前依旧有很多质疑,对未来的悲观态度或者乐观主义似乎都来自猜测,而非客观事实。

为了深刻理解中国过去数十年沧桑巨变的发展逻辑,前瞻中国工业化未来的发展趋势,笔者再次来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研读博士课程,非常幸运有机会师从林毅夫教授研习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国工业化进程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因果逻辑。

新结构经济学从一个经济体的要素禀赋结构的比较优势出发,研究判断一个产业是否具有企业自生能力的简单逻辑令人茅塞顿开,帮助笔者理解了自己二十年创业成败的核心秘诀。基于从比较优势到企业自生能力的简单逻辑而形成的五种产业类型划分,后来者优势与产业政策,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以及“一分析三归纳”的研究方法,构成了新结构经济学一以贯之的理论逻辑体系。这不仅令笔者有豁然顿悟的感觉,而且训练笔者掌握了一套分析方法和逻辑,可以理性地观察研究现实世界的各种经济现象。

现象不能解释现象,理论不能否定理论,必须用理论解释现象,用实践验证理论的真伪,如果现有的理论解释不了现象,就要创新理论做出合理解释。新结构经济学就是应运而生的经济学理论创新,既可以解释中国工业化发展反复曲折的经济现象,也可以解释拉美“中等收入陷阱”[1]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成败等经济现象。同时,新结构经济学不仅可以从宏观上解释一个经济体的转型转轨现象,而且可以从中观层面解释一个经济体不同产业的迭代发展与转型升级现象,以及从微观层面解释企业成败的生存发展现象。新结构经济学一切从具有物质第一性的要素禀赋结构出发,坚持运用“一分析三归纳”的研究方法研判企业自生能力,秉承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结构制宜的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是对以欧美发达国家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为研究暗含前提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一场理论创新的“结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