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界点: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底层逻辑
- 刘长征
- 1423字
- 2023-11-10 18:15:24
自序
中国工业化的希望与未来
1985年,笔者大学毕业后进入政府外经贸系统工作。在接触大量国外发达国家的产品资料后,一个令笔者非常困惑的问题开始不断萦绕心中,强烈地刺激和影响着笔者的思考方向、阅读偏好,并影响了人生之路上的种种选择,这个问题就是:中国工业化有希望和未来吗?作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60后”,笔者曾经历物资匮乏时代,在接受了大学教育,进入外经贸系统工作,逐步了解到外部世界后才发现我们与世界发达工业国家之间的差距很大。
“中国工业化有希望和未来吗?”这可能是改革开放后的一代人的共同困惑。我们抱着这个困惑读书学习、探究辩论,希望可以找到合理的答案。笔者1990年从政府部门调到深圳特区国企集团工作,从事机电产品进口业务,主要与香港、台湾地区的商人打交道。与这些同文同种但不同环境的企业界人士交流开拓了笔者的思路,借深圳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信息便利,笔者可以感受到当时中国与发达工业国家的距离,尽管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已经显现出勃勃生机和发展希望,但差距依然巨大。
1994年,笔者到法国留学并研究考察,法国作为法国大革命和巴黎公社的摇篮,拥有伏尔泰、卢梭、巴尔扎克、居里夫人等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对于想要看世界的笔者来说,法国的留学之旅令人满怀期待。
第一次离开中国,踏上法国土地之后,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的差别成为笔者学习研究的巨大动力。为什么科学革命发生在欧洲?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为什么欧洲有些国家率先成为工业化国家?现代化的本质是什么?困惑转变成很多具体的问题,笔者经常向老师、同学们请教,在日常生活和旅行途中观察询问,在法国企业实地考察中仔细观察,探寻可能的正确答案。经过一年多的观察、学习、研究,透过法国城市生活的表象,笔者发现了欧洲国家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和不足,在中欧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差距里更是看到了中国工业化的希望与未来,以及可能的发展路径。
想要研究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问题,必然需要了解欧洲经济、政治、历史,理解工业化进程与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于是笔者利用法国诸多假期,呼朋唤友驾车实地走访了欧洲十几个大小国家,包括摩纳哥、安道尔、列支敦士登、圣马力诺等微小国。研究考察欧共体建立机制的经历令笔者大开眼界,了解了欧洲历史的变迁,欧洲战争频率之高,战争原因之复杂,令人不可思议,民族独立、领土之争、宗教对立、利益冲突、合纵连横等,大大小小的战争频率之高,恍如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而两次世界大战留下的阴影使欧洲人渴望通过欧洲经济一体化,实现永远和平的美好愿望。
笔者对这段留学经历印象深刻,这段经历也部分解决了笔者的困惑——中国有希望实现工业化强国梦,但道路必然复杂曲折。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等欧洲国家的工业化发展之路都经历了流血、流泪、流汗的痛苦曲折历程。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欧洲的崛起之路,也必是中国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国与欧洲的差距也是中国企业家最大的历史机遇。
归国后,笔者反复思考,决心成为中国数十万下海创业大军的一员。创业艰难百战多,处处有机会,处处是挑战,在二十年艰苦奋斗的企业实践中,笔者来不及停下脚步再次思考研究“中国工业化有希望和未来吗?”,看到的结果则是中国在改革开放道路上的快速崛起,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
2015年笔者退出商场,再次探究中国工业化的未来发展问题,初步研究后发现,三十多年来中国沧桑巨变的结果,已远远超出了自己当年下海创业时最乐观的预测。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的工业化快速崛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