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流落儋州
- 宁同学,我对你心动了
- 陌言葛蓝朵
- 1030字
- 2024-06-25 22:23:28
尽管年事已高,苏轼依然不辞辛劳,长途跋涉前往贬所。
岭南的百姓对他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苏轼将皇帝赏赐的黄金用于疏浚惠州西湖,并修建了一条长堤。
当地百姓欢欣鼓舞,纷纷携酒食前来庆祝,场面热闹非凡。
如今,这条苏堤依然横卧在惠州西湖的入口处,宛如一条绿色的丝带,将湖水分割成两部分,一边是平静的平湖,另一边则是丰饶的丰湖。
苏轼在杭州的时光,确实过得颇为自在,他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享受着西湖的美景和文人雅士的交游。
然而,好景不长,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再次被召回到朝廷。
但不久后,由于政见上的分歧,他被调往颍州担任知州。
在颍州任职期间,苏轼继续推行他的治水工程,为当地百姓带来了福祉。
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苏轼又被任命为扬州知州,继续他的仕途。
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他又被调至定州担任知州。
然而,随着元祐八年高太后的去世,哲宗皇帝执政,新党重新掌权,苏轼的政治生涯再次遭遇挫折。
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苏轼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放逐至惠州。
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被流放到海南岛的儋州,此时他已经六十二岁(虚岁)。
在宋代,放逐海南被视为仅次于满门抄斩的重罚。
然而,苏轼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他将儋州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积极办学堂,推广学风,吸引了众多学子不远千里前来求学。
苏轼的教育和文化影响深远,以至于在他离开海南后不久,当地学子姜唐佐便成功举乡贡,成为海南岛历史上第一位进士。
苏轼为此题诗,表达了对海南文化发展的自豪和期待。
苏轼在儋州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教育上,还深深影响了当地的文化和语言。
儋州至今仍保留着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等以东坡命名的地方,这些地名和“东坡话”都承载着人们对苏轼的怀念和敬仰。
苏轼的文采和精神,如同他所倡导的文化种子,在海南岛生根发芽,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宗即位后,苏轼的仕途再次出现转机。
他被调至廉州(今广西合浦县)安置,随后又担任舒州团练副使,最后被安置于永州(今湖南YZ市)。
在这些地方,苏轼依然保持着他的文学创作和对文化的贡献,尽管身处逆境,他的精神和才华并未被磨灭。
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大赦天下,苏轼得以复职,被任命为朝奉郎。
在北归的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六岁(虚岁)。
他的遗愿是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的钧台乡上瑞里,那里是他晚年居住过的地方,也是他深感亲切的地方。
次年,苏轼的儿子苏过遵照父亲的遗嘱,将苏轼的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