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过去了,居民们咨询服务的热度消退,郝希梦和吴冕难得清闲下来。这一天午饭后,吴冕在整理搜集来的居民身体状况表,郝希梦则上网,查找社区周边各个医院的就医流程和科室位置。
办公室的电话就在这时猝不及防地响起,杨芬大姐起身,接了电话,语气瞬间变得亲昵起来:“你好,哦,是小孔啊,嗯,好,你等一下,我找负责的同事跟你说……”
杨芬简单说了几句,立刻平放话筒,然后走到吴冕身边:“小吴,有居民需要陪诊服务了。”
打电话来的是杨芬负责的网格居民孔奇佳。他那天没有参加宣传活动,但也对社区的新服务有所耳闻,于是就抱着试试的心态打了电话。
吴冕迅速扫了郝希梦一眼,然后走过去,拿起了话筒:“喂,孔哥,你好。”
孔奇佳在电话里,大概讲了一下他们家遇到的情况。母亲田桂敏感觉心脏不舒服,他特意预约了渡城四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的专家号,约好明天早上陪母亲看病,但公司的一个外地项目出了问题,需要他临时出差,今天就走,最快三天后才能回来。
可这样一来,预约的专家号就作废了。专家号不好预约,再去排还不一定排到什么时候呢。这时他正好听说,社区开展了陪诊服务,就打来电话求助了。
这算是他们开展服务后的第一例陪诊需求,吴冕听后,立即应了下来,跟郝希梦转达了居民的需求。郝希梦听后,又向主任报告了一声,然后和吴冕一起去孔家,了解情况。他们进门后,立即详细地确认了田桂敏的身体状况和就医的相关情况,并认真做了记录。
由于时间紧急,孔奇佳一边收拾行李,一边和他们交谈,介绍了母亲病史的情况,随后留下了相关证件和诊治费。登门的两位社工十分负责,他虽然感觉放松不少,但心里还是隐隐有些担忧。
郝希梦注意到他的情绪后,又开口说道:“孔哥,你放心吧,带阿姨看病这事就交给我们了。居民社区是一家,我们社工就是你们的临时家属。您家里有困难,我们必须得顶上来!”
“好的,谢谢你们!”得到这个保证后,孔奇佳彻底放了心,对郝希梦和吴冕连连道谢,然后才拎着箱子,出了门。
郝希梦和吴冕两人又陪了田桂敏一会儿,在彼此熟悉起来之后,也返回了办公室,提前去做准备。
因为预约号还要转换成当天的纸质挂号条,越早去就能越早看上病。于是第二天一早,还没到上班时间,郝希梦和吴冕就相约早早出了门。他们赶到孔家,带着田桂敏,赶往了四中心医院,转了挂号条,顺利地排到了第三号。
专家门诊8点半开诊,9点刚过就轮到了他们。郝希梦和吴冕搀扶着田桂敏,走进了专家门诊。老人的年纪不算很大,但听力却不太好,于是在就诊时,郝希梦和吴冕还贴心地为她当起了“传音筒”,大声地转述主任医师的询问和诊断。
期间郝希梦还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特长,仔细记录了主任对病情的分析和老人需要注意的事项,并向老人解释了一些医疗的专业词汇。
看一次病的环节有很多,但吴冕和郝希梦已经多次来往医院,此刻已经驾轻就熟,倒也不觉得繁琐。在初步诊断结束后,他们又陪老人做心脏检查,返回诊室进行复诊,最后又缴费取药。
一切都完成后,还不到中午12点,两位“临时家属”圆满完成了陪诊服务。他们全程耐心,来回跑腿儿,回去后还不忘多次叮嘱老人每种药物的服用次数和剂量。就诊后,郝希梦和吴冕还在白天轮流上门,帮助老人服药,以及照顾她的饮食起居,直到孔奇佳出差结束,返回家中。
见到孔奇佳后,郝希梦详细地向他描述了看病的全过程,并将记录的医嘱交给了他。孔奇佳又是不住地感谢。老人也很感动,热情地拉着吴冕和郝希梦的手,一直在夸赞社区的新举措贴心为民,社工的新服务耐心周到。
走出孔家后,清风拂面,可以感受到早春的气息。因为工作的顺利完成,郝希梦感觉心里很踏实。她站在楼下的花坛边,闭着眼,迎着风,感受这种微风吹过的惬意感觉。吴冕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郝希梦,嘴角不自觉飞扬了起来。
事后,孔奇佳给社区写了表扬信,赞扬社区的陪诊新服务,从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这事传开后,成为了社区陪诊服务最有力的宣传,之后很多居民都找到居委会,寻求了陪诊服务。
之后的几天内,郝希梦和吴冕一直忙个不停。有时来求助的居民多了,两人还不得不分头行动。由吴冕陪同儿女赶不过来的魏大爷去医院做肾透析,由郝希梦陪同老公出差的张姐去做孕检。
魏大爷患有尿毒症,行动有些不便。吴冕从医院租来轮椅,不厌其烦地推着魏大爷道医院大厅挂号,去透析室做治疗,再去药房取药。透析过程需要“家属”的全程陪伴,吴冕就寸步不离地守着,防止意外情况发生。
张姐已经怀孕八个月了,行动也有些不便。她坐在诊室外等候的时候,感觉右腿一阵阵疼痛,但只是揉了几下,完全没有在意。倒是郝希梦细心,在孕检时和医生提到了这个情况。
经过医生开单检查后才发现,张姐除了缺钙,还有轻微的下肢静脉血栓,需要治疗和静养。事后张姐对此十分感激,要不是郝希梦提出要她做检查,恐怕血栓的病症还会进一步恶化。
除了陪诊之外,郝希梦和吴冕有时还会为无法前往医院的居民提供预约检查、取报告单,以及代买药物和咨询病症等服务。在为大家服务的这段时间内,这两人都感觉心态变得越来越好,或许正是这种为他人服务的奔波,感染了他们的内心,让他们更加感受到了助人的愉悦。而居民们也从疑惑到接受,完全认同了社区内的这两位“临时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