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学角度看,写作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后台有同学提问:什么样的学习不是“纯知识类”的学习? 留言的是一名高二的小朋友。网络上的一篇文章《中大中文系不开网课:在家上课,不如读书写作》在现在全民直播的场景下引发了众人的关注,文章中的学习方式被认为是一股清流。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到底怎样学才是一种高质量的学习,才是脱离了纯知识记忆类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

先说几个生活上的小事。一件是很多律所招聘毕业生,它们表面上要名校毕业生,其实内里隐含着一个诉求,即这些毕业生的写作能力要稍微好一点。另一件是前几年比较火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有一个角色——刘新建,剧中介绍他为什么被赵立春看上的时候有一段话:刘新建原来在军队,因为“文笔好”被赵立春看上,于是调到身边做秘书。还有一件小事,一个朋友在基层公安部门工作被借调到了省厅,时间到了省厅不放人,原单位还着急要人。我笑着问他,你怎么这么招人稀罕,大家都不舍得放你走。朋友笑一笑说,跟我没关系,只是现在哪里都缺能写的人,我恰好能写各种公文而已。这倒是真的,女教授也是因为能写,才在网络上混成网红的,而且身在教育圈,我特别知道能写意味着什么,写作意味着高级层次的思维。学生的写作能力,成了衡量学生素质的硬指标。很可惜现在普遍不重视写作,学生写作能力普遍一般,这也是社会对能写作的人求贤若渴、供不应求的原因之一。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还得借助教育学的两张图。

图1 对布鲁姆认知金字塔结构图的经验总结

这张图大家不陌生了吧,它在我的文章里出现过。左侧是教育学家布鲁姆的认知金字塔,右侧是我多年教学的经验总结。布鲁姆把人类学习分成六个层次,最低的两个级别是“识记”和“理解”,这两个行为的对象是知识;更高一级别的是“应用”,说白了就是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更高的“分析”和“评估”涉及批判性思维;最高一级别“创造”涉及创新性思维(这个东西中国社会最缺,无论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卡脖子”技术,还是社会科学领域的制度创新都与这个创新性思维有关)。我们平时上课,尤其是上大课时,学生就是出个耳朵听,老师在讲台上讲,这种主要输出的是“知识”。期末考试那一张卷子主要考查的是识记和理解——也就是特别低的两个层次。现在有些学校开设了一些实践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金字塔的第三层。但是普遍没有形成科学的课程体系,比如法学院开的模拟法庭就是属于这类,但是效果一般。学校对剩下的分析、评价、创新能力都没有系统的培养方式。

那么什么能锻炼人的分析、评估和创造能力? 我个人认为写作是非常好的能锻炼这几方面能力的训练。为什么这么说? 先说感受,我的学生,或者一般的学生最头疼的东西是什么? 不是上课,也不是考试,这些东西背一下就能解决。最头疼的就是写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因为这个东西是真写不出来。为什么? 因为论文考查三样东西:理论基础、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理论基础就是你学到的知识,碎片化的知识还不行;逻辑思维就是你要有分析问题的能力,你光有知识,但是你没办法用你的知识分析问题、给出评价、给出意见(这里面是不是涉及评估和分析能力?) ,最主要的是论文要求创新性,你必须要解决一个新的问题,或者用新方法去解决老问题,或者解决老问题思维路径不一样,这就逼着人去思考,要求人有创新能力(金字塔最顶层的创造能力是不是就出来了?) 。还有就是语言表达,语言表达最难而且最容易被大家忽视。作为中国人,谁怀疑过自己会说话? 但事实上,你那种只算是生活中的唠嗑,真正写在纸面上的正式书面表达和站在台上的口头表达你是不会的,不信你看看为什么人们觉得写东西那么难? 为什么人们一站在台上讲话就会手心出汗,因为难,因为驾驭不了。

观察中国教育问题和社会需求对教育的反馈,我很负责地告诉大家,写作能力能更好地衡量一个人的综合能力。你只要会写,就说明你有知识底蕴,有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你还有逻辑思维,你能整合自己的思想;同时你还有表达能力,能用顺畅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所想,让别人能看明白。我们甚至都不奢求优美的文字,顺畅干净就行,这是多少大公司的梦寐以求。很多学生向我哭诉现在工作不好找云云,我只是很遗憾,不是你的工作不好找,是你想要的工作不需要你这样的人。

在这里还得絮叨两句,你观察小学生,哪项功课让家长最闹心? 恐怕是作文。因为作文这个东西作文班虽然能教给你一些技巧,但是写作水平是很难提高的,因为它需要你大量阅读,有了大量阅读做基础(我们把这个环节叫作输入)才会有写作(我们把这个环节叫作输出)。这就是为什么老师喊破喉咙一直在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可惜现在的社会和教育太浮躁,有的家长又不太明白,孩子的阅读量始终是不够的。这对以后的成长而言是非常不利的。这也是为什么在大学拿学位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伴随着论文答辩,论文写作太重要了。但是现在这项工作做得不好,以至于很多人要取消这个环节,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否则一项训练高级思维的教学活动就没了。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要做好这项教学的研究和设计工作。

接下来是第二张图,这张图有人称之为学习金字塔,教育业内也称之为留存率图。留存率是什么意思? 就是各种学习方式之下学习内容能够在学生大脑里留存多少。

图2 学习金字塔

[资料来源:美国国家训练实验室(National Training Laboratory Ins)]

这个图虽然很简单,但是我还是解释一下。听讲,也就是平时上大课,学生坐着听,也包括现在上网课。只要是学生坐在那儿是被动地听,甭管老师是说、还是演示图片,学生没有参与,都是被动学习。这种被动学习的学习留存率只有5%~30%,很惊讶是不是? 孩子在学校待了一天,你以为收获满满;孩子书包越来越重,你觉得他装的都是知识? 其实不然,这种被动学习的效果很一般。所以现在要积极倡导主动学习,我们继续看这张图的下半部分。

如果让孩子参与讨论,亲手实践,自己做什么东西或者解决什么问题,这时候学习内容的留存率就会到50%~75%,很有意思是吧。因为孩子主动学习,参与进来了。那么,什么方式是留存率最高的方式? 讲授给他人,也就是能像老师一样把这个事讲给别人,这时候标志着孩子肯定是会了,并且掌握度在90%以上。就这么神奇!

好了,那么这个讲授给别人跟写作有什么关系? 关系特别大。写作是一种表达,讲授给别人也是一种表达;写作是一种输出,表达也是一种输出;写作是一种书面输出,讲授是一种口头输出。这两者本质上调动的都是人的大脑中的三项具体能力:理论基础、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在本质上两者是一样的。而且,表达得有底稿,底稿写出来就是写作。一般表达好的人会有很强大的写作能力支撑,就是这样,相信我,我当了16年的大学老师,写作只会比讲授更难,更训练人,不会比讲授更简单,所以通过以上两张图,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看书、写作和思考。

但是这种学习方式也有问题。什么问题? 对教学者课程设计能力要求特别高,因为写作是一个非常复杂、涉及环节特别多的教学方式,很多教师是不具备指导能力的。如果只是一味地告诉孩子,自己看书,有想法就写出来,则90%以上的学生都写不出来。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全国几乎所有的导师都在跟自己的研究生强调看书看书看书,但是博士正常毕业率还是只有30%,因为在脱离了正规的、系统的指导,学生完全靠自己的情况下,只有30%的、特别优秀的学生能自己走出来,剩下30%的中等学生会延期毕业,再剩下30%的排在最后的学生会毕不了业。这非常符合教育的“三三三”原则,即不论你在哪个教育环节,都会有1/3的优等生、1/3的中等生、1/3的排在后面的学生。在幼儿园如此,在小学也是如此,在小学即便是前1/3的学生上了重点中学,在这个重点中学中还是会再分出1/3的优等生,就是这么残酷,教育就通过这种一遍一遍的“1/3”、再“1/3”筛选出最优秀的学生。

我想说的是,写作这门课虽然好,但还是需要非常细致、科学和符合教育学的课程设计,否则只是告诉学生看书,没有效果,因为靠学生自己很难掌控这么多的学习内容、这么大的学习跨度和这么高的整体学习要求。这就好比你每天跟孩子都强调要好好学习,结果你发现他成绩并不理想,于是你就大怒:“老子都跟你说了要好好学习,你怎么还学不好?”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让学生看书,还是告诉学生好好学习都只是大的宏观道理,你还需要细致的方法论作为指导才能够帮助大学生写出好文章,帮助小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整天在那里喊口号是没有意义也没有用的。

综上,由于内容太多太长,我总结一下我的观点:写作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它能训练多种思维,包括高级思维(分析、评估和创造)。学习的方式也很多,掌握度或者留存率最高的学习方式是讲授给他人。我再加上一句,比讲授给他人更好的方式是写作。但是写作同时又非常考验教育者的教学设计能力,所以我虽然认为中大中文系的在家看书写作是很好的学习模式,但是还得看到具体的教学设计才能判断出实践效果会是怎样。因为写作实在是太难了,没有过程控制是保证不了效果的(这种授课方式很容易偷懒,如果过程没有管理的话)。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大学现在的毕业论文是个重灾区,跟中国整体的毕业论文教学设计有很大的关系。严格意义上说就没有教学设计,只有教学考核。也就是我常说的,在学生写作这方面,我们大学其实是只考核不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