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法学院硕博新生入学讲话
——延禧攻略版

各位新入学的研究生:

大家好! 首先真心恭喜大家来到我们吉林大学法学院,在中国法学的江湖上,吉林大学法学院也算豪门和大家族了。我今天就以我在法学院生活21年的经验,为在座的各位指一条明路。咱们先讨论博士,因为他们的命运更惨点。但其实硕士、博士在学术训练上是一样的,只是管理的不同,使得硕士看起来很闲,没有那么紧迫。根据我的观察,其实从全国来看也是这样的,约50%的博士不能够顺利在3年内毕业,即延期;还有很高比例的博士可能最后是毕不了业的。我们国际法专业今年夏天一个毕业生都没有,反而有几个读了8年还没毕业的同学有被清退的可能。

我曾在个人公众号上推了一篇文章《博士研究生“自我放弃”指南》。这是这些年观察那些不能按时毕业的学生基本的生活状态总结而出的。他们的自我堕落从第一天就开始了,经过若干年的累计和叠加,最终成功放弃了博士学位,这是极容易“成功”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在这里给你们这些马上就要开始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做一下讲解,如果你有一天折在了博士学位这个坎儿上,你至少要明白你是怎么“死”的!

如果你不是来混学位的,博士和硕士在学术训练上都是一样的。显性能力包括:文献阅读的积累、逻辑思维的培养、语言表达的训练。隐性的能力包括:行动力、持续力和抗压力等。这些能力的养成是要落实到每一天的,而无法一蹴而就。也就是说,博士、硕士都是研究生,都要做一些“研究”。

只不过,我们对博士和硕士的要求不同,导致了硕士现在很轻松,没有学术研究的概念。但是现在对博士生的管理有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也就是说,读博过程中,博士必须要发至少2篇CSSCI期刊论文,博士毕业论文至少要10万字。 2篇CSSCI期刊论文就意味着你必须得练习写东西,而且你写的东西还要拿到学术界进行客观评判,质量好就发表,质量不好就出局。论文发表不出来,博士就毕不了业,这个压力是很大的。博士毕业论文需要10万字,这个数字在这儿摆着,能写出来就不容易,而且还得通过教育部的盲审。你不仅得写出来,还得有创新性、逻辑性,论证还要清晰有力。盲审不过就不能答辩,不能答辩就不能毕业。

相比之下,硕士没有这些客观的过程控制,不要求发文章,硕士毕业论文也没有严格的教育部盲审。这些导致对硕士们的毕业论文要求并不高,进而硕士们也不重视他们的论文写作工作,写作能力其实也就没有得到培养和锻炼。硕士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上上课,考考法考,有一些志向远大的还能学学外语,他们以为这就是研究,这就是研究生该有的工作。但其实这不是,这是学习,跟研究差十万八千里呢。明摆着的一个事实就是:你过了法考却不会分析案件;你上完了课却发现你连一个普通的模拟法庭工作都做不好。这些年我发现很多学生在跟老师沟通的时候,连话都不会说,有学生在给我发邮件时附上了他的论文初稿,最后留了一句话:谨以此文与老师共勉! 写成这个样子,你跟我共勉什么?

我们用布鲁姆的金字塔来说明什么是真正的研究。真正的研究其实是一种思维,法学的研究其实也是法律思维的培养,而最能体现这种思维的其实是法学论文写作。法学论文写作背后需要一大堆能力:文献检索的能力、文献阅读、文献综述、论文写作(选题、逻辑确定、动手写作、规范分析、形式规范等),它要求人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有明确的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能够利用所学知识提供解决方案。但这也是被绝大多数研究生所忽略的。当我们观察博士培养的过程,你会发现其实他每天看文献、每天思考,最后要围绕一个问题进行分析,拿出解决方案进而形成一部论文,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思维培养过程。教育部要求任何学位的获得都要伴随着毕业论文写作和设计,其宗旨也就是要锻炼大家思维。

即便不是为了毕业,从未来工作的角度来看,写作能力(其实质是一种研究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我们法学院毕业的同学未来都是躲不开写作的。无论你从事的是律师、法官还是检察官的工作,每天都要面临写作,帮客户起草合同、写好一份代理词、写好判决书,这都是你们能力和水平的体现,同时也是工作的必备能力。其次,写作代表着思维的层次。我随后就要去某法院讲法学论文写作。该法院每年都要举办论文大赛,据说一等奖的奖金不菲。那为什么要举办呢? 因为论文写作代表着一个思维的层次,是一种高层次思维的状态。同样都是法官,有些人就是个“工匠”,只能审审案子,稍微复杂一点的就不会了;但有些人是研究型法官,不仅一般案子会审,碰到疑难的案子还会研究并且还会表达。为什么有些法官能出书? 因为他能写,他能写就代表着他的思维层次到了。最后,会写作的人不容易被机器人取代。如果大家对学术研究有清醒的认识,对研究生生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安排,那么在毕业的时候收获的将不仅是一个毕业证,还有行走江湖的能力。现在老板也不傻,不仅要看你的学历,还要看你的能力。为什么现在很多公司连个像样的文员都找不到? 因为现在会写的人太少了,能把文字写得干净的人太少了! 还有一个事我也得给大家提个醒,人工智能浪潮呼啸而来,前三次社会革命替代的都是人的体力,这第四次革命,替代的将是人的脑力。什么样的人容易被替代? 轻脑力劳动者。也就是说,你得用你的大脑去分析、去评价、去创新,去做一些机器人干不了的事。

所以,大家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其实是一个练习思考、练习写作的过程,而且这个阶段有老师指导,特别难得。但只可惜,有些硕士生是不理解的,还把论文写作放在一个极其次要的位置上。我说:“你这论文不行,得重写。”他会说:“哎,老师那么较真干什么?”我也不知道这人是聪明还是傻。

那怎样才能在法学院的研究生生活中成功晋级,最后笑傲江湖呢? 为了让你们感兴趣,我看了几集《延禧攻略》,剧中魏璎珞这个人身上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的:

第一,目标明确。魏璎珞进宫是为了做什么? 是为了查明她姐姐的死因,让她姐姐沉冤得雪。那你进入法学院为了什么? 为了毕业? 为了拿学位? 这只是表面的东西,真正的东西是你得拿到与你这个毕业证和学位证相匹配的能力。你得会思考、会写作,得积累专业知识,最后能写出漂亮的论文。因为这代表你的分析能力、评价能力、创新能力。背法条,你比机器人差远了;但是运用所学到的知识结合特殊的个案情况从事一些高级的法律分析、评价工作,机器人比你差远了! 但前提是你得是这种高级的人才。机器人只能替代轻脑力劳动,繁重的脑力劳动,它还取代不了。

第二,专业技能突出。魏璎珞是做什么的? 绣娘,且绣工了得。她凭借这个技能进宫,凭借这个技能混到了皇后身边,还混成了一个红人。那你想混是不是也得有专业技能。会背很多法条或者过了法考都太基础了,你得有法律思维。要想有法律思维,就得训练,老老实实地从文献检索开始,再进行文献阅读、整理综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区分人和人专业素养的因素。我曾经遇到一个案子,一家德资公司和我国另一家企业打官司。因为有德资公司,当事人认为这是涉外案件,主张本案要适用国际公约,双方争执不下。但当专业人士遇到时马上就会告诉他:从当事人角度这不是涉外案件,因为德资公司属于三资企业,是我国的法人;但是从标的物(在国外)角度,可以认定为涉外案件。在法律适用上,我国参加缔结的国际条约可以优先于国内法适用,这就是解决问题的思维。那怎么培养专业技能呢?这就需要跟着你的导师好好磨炼思维,好好学习写作,写作是对思维最好的训练!!!

第三,专心做事不要情绪化。魏璎珞遇到问题不慌乱也不抱怨,而是马上聚焦在问题如何解决上。从一进宫对付乌雅氏,到后来为皇后做凤袍,遇到困难解决困难,没什么情绪。最近几年,我被某些女同学折磨得不轻。我跟她说:“你看看,你得抓紧了!”女同学说:“老师我最近都上火了,我都失眠了,你别说我了!”我一寻思:得,放两天吧。过几天女同学又说:“老师,你偏心,你总管某某某,不管我!”我的心里这个害怕啊,我要是个男老师,还不整出绯闻来了? 我批评她文献检索不到位,她说:“老师你干嘛这么凶?”我说你参考文献格式不对,她委屈地说:“哪里有不对啊,我已经尽力了。”我心里就想:如果我要是皇上,就直接把你打入冷宫! 太难伺候了!

第四,二线知识丰富、口才一流。魏璎珞虽然没读过什么书,但是她知道步步生莲的典故,知道枇杷老叶无毒,新叶却有毒的医学知识。如果专业知识是一线知识,那么其余的对专业有支撑作用的就是二线知识。以我们国际法为例,国际条约、国际法理论是一线知识,但是如果你只知道这些,不知道世界历史,查理曼大帝和路易十四傻傻分不清,不知道欧洲教廷和皇室的斗争,那还是别学了。法学这东西是脱离不了生活的,也脱离不了相关行业的知识。举个例子,有个大律师跟我说,他在上海机场偶遇一个大老板,大老板生意做得大,谈话间提到了“石墨烯”。大律师趁上厕所期间检索了一下啥是石墨烯,回来跟老板侃侃而谈,最后把案件拿下。还有一个做房地产的律师,直接能跟施工方讨论图纸、设计,所以没有这些知识,别玩儿法律! 口才好就更不用说了,魏璎珞几次危难都是靠非常清晰的语言表达成功脱险的。反观我们现在的孩子,他们的语言表达经常是不够清晰的。我现在讲座最害怕孩子问问题,因为有时候明明30个字能说明白的事,他们非得跟你扯上300个字不算完,然后还不知道他们最后想要表达的是啥。人其实一张嘴,大脑就开始接受检验,如果大脑不清晰,你的语言就很难清晰,但有时候语言又是一项单独的能力,有的人心里明白,但是嘴上说不出来,那就是表达能力一般。我们学习法学的人终究是要靠表达能力吃饭的。我曾经看到过我们的一个毕业生在谈客户,那表达真是让人头疼,逻辑不清,还张嘴闭嘴全是法律术语,把客户整得云里雾里的。

第五,对老板要诚信、真诚。皇后娘娘是魏璎珞的老板,魏璎珞对她特别忠诚,以致皇后想要把她送给皇帝固宠,她都拒绝了,这不容易。现在有些研究生把老师叫作老板,虽然我不太同意这种说法,但是姑且先用这种称呼吧。关于老板选人的原则,巴菲特说,选人第一要诚信,第二要机敏,第三要有能量。如果没有诚信,那这个人还是蠢一点吧。董明珠说,如果没有忠诚,一切能力都是没有意义的。我曾遇到了一个外国留学生,他向我申请读博士,我经过一番考核后觉得可以接受,就给他发了确认信,结果被退回了,再打手机也是失联状态。原因是他同时联系了很多导师,有的导师已经先于我给他回信了。这样的做法其实跟一稿多投没什么区别。我有一个朋友,跟我说他第一年没有招收到博士,原因是在录取结束之后,被录取的那名同学收到了一份工作邀请,于是决定不读博了,这个导师的名额就这么浪费了。吉林大学法学院每年也都有这种情况,一个学生同时联系很多老师,她在其中游刃有余。这种情况可能从你们的角度看来没啥,但是从我的角度看来,这就是缺乏诚信、缺乏真诚。就像投稿一样,至少要等收到拒稿信后我才能转投下一家。否则两家同时录了稿子怎么办? 那些特别善于谋算的人,最终还是会聪明反被聪明误。

除了要真诚之外,还要信任老师,不能老师让你看书,你就打游戏,觉得看书没意思。老师跟你说让你练笔,你说没用。还有就是每个老师都要带几十个学生,做学生的要多主动联系老师,别指望老师挨个找你们,因为老师真的忙不过来。聪明的学生都是主动性很强的。

关于读硕士博士的话题很多,篇幅有限,不能一一展开。此外,我还要给大家提个醒,我今天给大家讲的都是道理,这些道理你们听的时候比较热闹,但是其实一走出这间教室你们就会忘了。有些东西自己没有亲身经历其实也是不深刻的。最后,我还要献上我对大家最诚挚的祝福:一祝愿在座的各位硕士都能得偿所愿,收获与学历匹配的能力,不虚度时光;二祝愿在座的各位博士,努力成为分子,那样才能脱颖而出,不要变成分母,因为那些人都是炮灰。 2018年是我们法学院成立70周年,让我们一起祝福它,一起把它建设得更加美好,因为这是我们吉林大学法律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