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理背景

本研究的核心是黄土丘陵,但会涉及北中国和蒙古的广大地域,这个区域可以分为三大地理单元,即华北平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图1.2) 。

华北平原是东亚最大的冲积平原,也是商文明的腹心地区。它在西面隔太行山脉与黄土高原相邻,在北面隔燕山山地与蒙古高原相邻。平原地势低平,大部分高程不足50米;其上河湖众多,土壤肥沃;受太平洋季风影响,这里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季风气候区。

蒙古高原海拔900-1500米,东南以燕山为界,南面隔阴山山脉与黄土高原为邻。蒙古高原的南部为戈壁荒漠,降水量只有100毫米;中北部有杭爱、肯特等古老山体,属于欧亚大草原的一部分。这里地处亚洲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北部。这里的海拔为1000-2000米,正像其名称所示,它的表面广泛覆盖着层层的黄土。黄土一般厚50-80米,但在一些地方可以超过200米。在东面,太行山脉将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分隔开来。在北面,阴山充当着黄土高原与蒙古高原的边界。在南面,秦岭山脉屏障着黄土高原最南面的地理单元——关中盆地。在西面,虽然没有明显的地形变化,但日月山经常被当作黄土高原的边界。概言之,黄土高原包括了今天的山西和陕西全部以及甘肃、青海、宁夏和内蒙古的一部分。

与它的名字给人的印象不同,黄土高原的表面并不平坦,而是展现出复杂的地理形态,大致可以分为四个亚区:甘肃西部(在本研究涉及的范围之外)、甘肃东部至山西西部、关中盆地、山西中部和东部。

甘肃东部至山西西部海拔800-1200米,四周以山为界。东面为吕梁山,北面是白于山,西面是六盘山,南面为子午岭—黄龙山。极易受侵蚀的黄土及其下伏的崎岖地形共同塑造了这个地区无数的梁、峁、沟壑、溪谷,只在较大的河谷中有平坦的地形。地貌学中一般称这一区域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我们将用“黄土丘陵”来称呼它(图1. 3) 。对于普通公众,这里是最典型的黄土高原,使人联想起贫瘠的土地、低矮的窑洞、农民饱经风霜的脸庞;对于考古学家,这里是众多青铜器被发现、其背景却所知甚少的地方。

图1.2 研究区域的地理背景

图1. 3 黄土丘陵地区的典型地貌

山西中部和东部是位于吕梁和太行两大山脉之间的多山地带,平均海拔1000-1500米,地表更多石质,更加起伏不平,黄土沉积也不均匀。吕梁和太行山脉都是断层山,呈平行走向,自东北向西南绵延400多千米,主峰海拔超过2800米。两山脉是东西向联系的巨大障碍,为古代交通留下了很有限的选择。两山之间的地区又被太岳山分成两部分,东部偏北多山地,偏南有长治盆地;西部由断层山之间20-50千米宽的地堑形成了一系列的盆地——忻定、太原、临汾、运城盆地。这里是山西高原最平坦、肥沃的地方,也是海拔最低的地带,高程400-800米。汾河自太原盆地进入地堑,西南流直至与黄河交汇。另一主要河流沁水则蜿蜒在长治盆地和汾河谷地之间的山地中。

关中盆地位于黄土丘陵以南,它实际上与山西中部的一系列盆地属于同一地理系统——汾渭地堑。汾渭地堑自西端的宝鸡延伸向东,在运城盆地转而向北。它自南向北发育,地质年龄越古老,地形越低而广阔。关中盆地正是如此,它长约360千米,宽20-100千米,平均海拔400米,面积超过3万平方千米。由于它很平坦,也被称为关中平原。渭河在盆地内自西向东流淌,它和它的主要支流两岸的阶地形成了黄土高原上特别富庶的地方——如此富庶以至于人们常会忘记它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被黄土丘陵阻挡,形成了同纬度上更为温暖湿润的气候。盆地的自然环境不仅对发展农业有利,其周围的群山也为防御外敌和控制人口提供了战略优势(“关中”得名于“四关之中”)。初为商王朝竞争者、而后成为其终结者的周王朝在此建立。后来中国历史上的十余个王朝建都于此,除了传统与合法性,也是基于关中盆地各种有利于国家形成的条件。

把黄土高原分成几个亚区当然只是描述多样地理的简化办法,实际的情况可能更加复杂。例如,黄土丘陵越向西北地形越高亢平坦,唯变化是逐渐的,并没有明确的地理标志。然而,这种差异对文化、社会、经济可能很重要(见第二章),因此我们在考古学文化领域会看到一幅更加斑驳复杂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