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预见英国“脱欧”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2020年12月31日23时,持续六年之久的英国脱欧行动终于修成正果,英国于当日正式退出欧洲联盟及其欧盟单一市场,以及关税同盟,双方同时签署《欧盟—英国贸易与合作协定》,并于2021年1月1日正式生效。

从2016年6月23日英国全民公投,51.9%的英国选民支持离开欧盟以来,英国的脱欧决定在全球引起强烈反响,整个脱欧过程更是跌宕起伏。人们进而认为,英国的脱欧是由造成1%之差的选民“一念之差”或“心血来潮”玩的一个“危险的游戏”,是那些持有民粹主义思想的英国人对传统英国精英政治的报复,更是西方民主制度的设计缺陷,他们甚至预想到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在与欧盟繁杂艰难的谈判面前,英国老百姓会最终恢复理智,从而叫停这场游戏。

然而,这样的愿望并没有实现。

在与欧盟一次次痛苦的谈判中,英国人不断地接近脱欧目标,这是在战后欧洲联合史上第一次出现一个成员国以全民公投的方式向欧洲联合说“不”,这个匪夷所思的历史选择超出了人们所有的想象,但我们有所不知的是,这个结局戴高乐生前就预料到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戴高乐在半个世纪前就从英国人的民族禀性中看出了其潜在的脱欧倾向,进而两次拒绝英国加入欧盟的前身欧洲共同市场的申请!

我们再回顾一下戴高乐当年拒绝英国入盟的历史。

1957年,法、德、意、荷、比、卢六国签署《罗马条约》,欧洲战后重建进入快车道。英国保守党政府首相麦克米伦看到了西欧经济腾飞的前景,也鉴于西德的影响力日益增大,认为英国应该加入这个共同体,并且要成为其中心。

经过多年的精心准备,1961年,英国和丹麦、爱尔兰政府一起向欧洲共同市场提交了加盟申请,但要获得批准,“老大哥”法国的一票至关重要。

于是,1962年11月,首相麦克米伦专门到巴黎拜访戴高乐,希望戴高乐能“高抬贵手”。戴高乐在朗布依埃国宾馆举行盛大的国宴,并在次日安排喜欢狩猎的麦克米伦在朗布依埃射击狩猎,但戴高乐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市场却态度坚决,甚至明确警告英国,在入盟和与美国的“特殊关系”之间必须“二选一”。

听闻戴高乐的表态后,麦克米伦非常沮丧,他在后来出版的回忆录日记中写道,“法国人总是在最后背叛你”。

在麦克米伦看来,是英国收留了当年流亡的戴高乐,没有英国就没有戴高乐,就没有法国的今天。但与麦克米伦不同的是,戴高乐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对国家友谊的看法正好与麦克米伦的英式思维相反。

戴高乐在其回忆录中写道,“男人之间可以有友谊,但国家之间不行,国与国之间只有利益存在”。[12]

1963年1月,戴高乐通过举行记者招待会将其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市场的观点做了非常详细的陈述。

首先,英国是个海洋大国,奉行贸易立国,主张自由经济,其岛国的特质和政治经济结构“极度”不同于欧洲大陆国家。

其次,由于英吉利海峡的地理位置,英国与欧洲大陆不接壤,与欧洲共同市场各成员国距离遥远,特别是其奉行重商业主义,农业非常少,其消费习惯和传统文化与欧洲大陆差异很大。

最后,英国与美国关系特殊,英美的紧密关系势必会使英国成为美国的“特洛伊木马”,从而分化欧洲国家之间的深度联合,甚至会影响未来可能实现的欧洲一体化。

从一开始,戴高乐就意识到英国加入欧洲共同市场是一种机会主义,英国的地理文化、民族习性、贸易和工业立国的战略,以及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很难让英国在欧洲共同市场内部成为一个坚定的联合推动者,其充其量只是一个“心猿意马”的同路人,闹不好还会是一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离间者、一个美国利益在欧洲大陆的“代言人”。

因此,在戴高乐看来,欧洲共同市场是绝对不能接纳英国加盟的,即使英国有朝一日入了盟,由于上述原因,英国迟早会退出由欧洲大陆国家主导的欧洲经济联合。

在戴高乐的做法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戴高乐坚定的反美立场和主张欧洲联合自强的决心。

戴高乐对罗斯福在战后意图占领甚至肢解法国的图谋记忆犹新,并一直耿耿于怀,而且又目睹了麦克米伦与美国签订的有关美英核潜艇合作的所谓《拿骚协议》,再次试图将法国排挤在世界核俱乐部之外,为此,戴高乐怎么能无动于衷?

在戴高乐看来,拒绝英国加盟,就是确保法国的欧洲战略不受干扰,确保法国在欧洲联合的领导权不被削弱,确保未来的欧洲联合是从太平洋到乌拉尔山的欧洲广袤大陆组成的与美国平起平坐的独立、强大、和平的欧洲。

1963年,法国不但对英国入欧申请投了否决票,而且戴高乐还警告其他五个成员国,要是接纳英国,欧洲共同市场将马上面临解体的境地。

英国第一次加盟宣告失败。

1967年7月,欧洲共同市场的欧洲煤钢、原子能、经济三大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英国首相威尔逊再次代表英国提出加入欧共体的请求,但这一请求同样再次被戴高乐拒绝了。

1967年11月27日,戴高乐在爱丽舍宫举行记者招待会,再次声明,“让英国加入欧共体意味着将带来许多‘伪装’,那些付诸了许多心血和希望建立起的结构将被破坏,而我们却要将其掩藏”。

戴高乐表示,英国对欧洲共同体理念的抵触根深蒂固,而且英国的经济状况与欧洲不相配,必须转型才有可能被接纳。

就这样,戴高乐第二次公开否决了英国入欧申请。

1969年,戴高乐辞职后,英国进行第三次入欧申请,这次努力获得成功,原因是戴高乐不再主政,并于1970年11月9日溘然离世。

戴高乐的继任者蓬皮杜总统认为,英国加盟可提升欧共体的经济实力,对内有利于深化改革、做强做大欧洲市场,对外有利于提升欧洲的国际影响力。

蓬皮杜甚至认为,戴高乐主张的欧洲联合是建立在欧洲民族国家主权基础之上的联合,英国人酷爱独立、主权意识强烈,英国加盟有利于制约布鲁塞尔技术官僚的欧洲联邦制化的图谋,从而确保戴高乐的欧洲联合理念在未来得到某种支持或保障。

1972年1月,英国首相希斯在布鲁塞尔签约。一年后,即1973年1月1日,英国成为欧共体成员国。

然而,从英国成为欧共体成员国的第一天起,正如戴高乐所料,英国也同时开启了“脱欧”的新航程。

1974年英国大选,保守党下台,工党领袖、首相威尔逊再次上台,明确提出要与欧共体重新谈判关于英国成员资格的条款。在威尔逊政府23名内阁中,主张脱欧者达7人。

1975年6月5日,英国就是否脱欧举行公投,主张脱欧者占三成。

整个20世纪80年代,欧洲问题是英国社会最大的分裂因子。素有“铁娘子”之称的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更是批评欧洲联合的急先锋,她直言集权式的欧洲共同体对英国是一场“噩梦”,抨击布鲁塞尔向英国索要大量的财政贡献却很少返还英国。

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洲联盟条约》),欧盟宣告成立,英国脱欧派更加担心英国“丢失国家主权”。

进入21世纪后,英国社会围绕留欧与脱欧问题斗争激烈。

2013年,时任首相卡梅伦表示如果大选获胜,将在2017年之前再次举行留欧与脱欧公投。2016年6月23日,英国举行公投,选择脱欧。

在与欧洲大陆国家的现代交往史上,英国人三次不屈不挠地争取入盟,又两次进行公投,最终选择脱欧,英国与欧洲大陆近半个世纪从调情、热恋,到结婚,再到最近这场举世瞩目的英式理性“协议离婚”,历史给我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然而,对于如此结局,半个世纪前就被高瞻远瞩的戴高乐将军言中了!

讨论│远见改变世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领导者个人的远见能力对一个国家或一个组织的兴衰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企业生活中,由于领导者个人的远见改变了企业的命运,或者由于领导者个人缺乏远见,没有看到时代的发展趋势,从而使一个全球著名大企业一夜之间由盛变衰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美国著名的电脑公司IBM、世界最大的彩色胶片大王科达公司,乃至因特网新经济中的领军者雅虎,短短几年就从最初的时代弄潮儿转眼成为时代的弃儿。更让人惋惜的是,这样的败落并不是由于企业家们的懒惰,而是由于他们远见能力的匮乏,没能看到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行业格局的变化,最终被时代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