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行程安排表

所谓的行程安排表就是“课题”的意思。要说为何制定课题很重要,那是因为这是一切创新的起点。如今,许多日本企业将创新作为经营课题的第一要务,但是恕我直言,我认为其中的大多数根本就是在玩名为创新的过家家游戏。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大部分情况下它们都没有设定课题。所有的创新都是通过解决社会上存在的重要课题而得以实现的,因此没有课题设定这一创新的灵魂,只是做点门面功夫,专门从外部征集好点子或者将那些点子进行筛选提炼,除了说这是“过家家的游戏”还能说是什么呢?

我在写《如何组建世界上最具创新能力的组织》一书时,对许多社会上公认的“创新人物”进行了采访,于是我发现了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人创新的初衷是“我来做点什么创新吧”。他们并不是为了“进行创新”而工作,而是带着某种具体的“想要解决的课题”来工作的。社会上的创新陷入停滞已被人叫了很久,但是造成停滞的最大原因不是缺乏点子或者创造性,而是因为压根没有找到想要解决的课题,即行程安排表。

这样说来,设定课题的能力就变得很重要了。那么要怎么做才能提高这种能力呢?关键在于“教养”二字。这么说,是因为想要从眼前已经习惯了的现实中汲取课题,“相对地去看待常识”的能力就是不可或缺的。比如说,只知道日本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文化的人,是很难去思考那些日本的风俗习惯“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的”,而如果是一个了解外国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文化的人,就很容易做到这一点。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书籍或者电视节目上有“这里很奇怪哟,日本人”之类的标题。它们的主要内容就是说对于日本人而言习以为常的事情,在外国人看来可能就会很奇怪。被这样指出之后,日本人总是能够有同感,觉得“被你这么一说好像还真的是这样呢”。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也就是说,越是拥有更丰富的地理与历史知识的人,就越能从另一角度去看待我们眼前的状况。

所谓的创新,也包含着“目前为止被人当作理所当然的东西今后将会变得不那么理所当然”这个含义。只有当以前被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即所谓的常识遭到质疑的时候才有可能产生创新。

然而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怀疑一切“理所当然”,那么日常生活就无法继续下去了。比如我们每天都沉浸在思考为什么交通信号灯是“红灯停,绿灯行”、为什么时钟一定是向右转的这种问题当中,那么我们日常生活的步调应该就会遭到破坏了吧。这类怀疑性的思考体现出来的是对我们经常说的“对常识抱以怀疑的态度”非常肤浅的一种理解。

在有关创新的一些讨论中,经常有人指出要“抛开常识的束缚”或者“对常识抱以怀疑态度”等,但是他们在这样的观点中完全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对于“为什么世界上会出现常识这种东西,且为什么它会如此根深蒂固、难以撼动?”这一观点的洞察力。怀疑常识这个行为实际上也是成本非常高的一件事。另外,为了驱使创新,“对常识持有疑问”又是必需的,因此这里就会产生一个悖论。

从结论上来说,解开这个悖论的关键就只有一个。重要的不是“怀疑常识”的态度,而是拥有甄别的能力,把那些“可以放过的常识”和“应该怀疑的常识”区别开来。而能够给我们带来甄别能力的,就是在时间轴和空间轴上知识的拓展,即“教养”二字。

将自己拥有的知识和眼前的现实进行比较,那些普遍性比较低,即“只在此时此地才能够通用的常识”就会浮出水面。史蒂夫·乔布斯就是因为知道书法之美,才会提出“为什么电脑字体这么丑”的问题;切·格瓦拉也正是因为知道柏拉图所展示的理想国是什么模样,才会提出“为何这个世界如此悲惨”。不要认为眼前的世界“就是那么一回事”就放弃改变并接受现实,而要进行比较和相对地看待这个世界。这样做的话就可以发现自然浮现出来的“没有普遍性的常识”,这正是我们应该怀疑的东西。而教养就是能够帮我们进行甄别的一个镜片,它能让我们聚焦于真正值得怀疑的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