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

537年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拜占庭的希腊物理学家米利都的伊西多尔和数学家特拉勒斯的安提米乌斯设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建筑的角度来说,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纪念性建筑物之一。圣索菲亚大教堂建设只用了五年,先后被用作东正教的大教堂、天主教大教堂、皇家清真寺,最后,自1935年起,成为博物馆。圣索菲亚(Hagia Sophia)的意思是“神圣智慧”。它曾是君士坦丁堡的主座教堂,建在一方77米乘以71米的矩形基地上,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它都是世界最大的教堂。在更早年间两座教堂的遗址上,工匠奉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527—565年在位)的命令建造了这座巴西利卡。537年12月27日,皇帝与君士坦丁堡的普世牧首俄狄喀乌斯共同主持了落成典礼。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圣索菲亚已然是一座古老的丰碑,何况它还拥有6世纪开建之前的建筑元素,比如奉皇帝命令从巴勒贝克运来的八根科林斯柱。

在558年,作为该建筑设计中最重要的元素的穹顶在地震中坍塌了。它的重量由四座拱券分散到一系列帆拱和半圆顶上,它们的重量再传递给更小的半圆顶和拱廊。可能嫌原来的结构太过扁平,原本直径31米的穹隆在重建时在高度上增加了6.25米,使得现在穹隆内部高达55.6米,从而降低了结构墙体的侧向压力。新的穹隆是由小伊西多尔即米利都的伊西多尔的侄子设计的,他还采用了更轻的建材。562年12月23日,牧首为巴西利卡再次主持了祝圣仪式。内部的马赛克装饰是在查士丁尼的继任者查士丁二世(565—578年在位)任期中完成的,而我们如今看到的马赛克是更后来才贴的。

随着时间推移,这座建筑历经地震、火灾考验,多处拱券和圆顶需要修复。它也是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洗劫的牺牲品,那次东征结束了罗马天主教廷与东正教廷的大分裂。从那之后直到1262年,圣索菲亚都是一座天主教堂,之后拜占庭人又恢复了教堂原本的功能。可惜在1453年,教堂遭到奥斯曼帝国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军队的再度洗劫,这标志着拜占庭帝国的灭亡。年轻的苏丹立即把教堂改造成了帝国的清真寺,重新命名它为阿雅索菲亚(Aya Sofya,意思是“奇迹的智慧”)。原本基督教祭坛的地方,造起了指向麦加的壁龛米哈拉布。随后几年,教堂四周竖起了宣礼塔,著名的马赛克壁画被整片整片刷没了。

圣索菲亚大教堂经历过多次修整,但一直保持着6世纪建筑的基本形状。在苏莱曼大帝之子、苏丹塞利姆二世统治的1566—1577年,为了防御地震风险,教堂根据著名的奥斯曼建筑师米玛·希南的设计在建筑外侧增加了扶壁。米玛·希南还增建了宣礼塔和一座拱北——作为奥斯曼王子们的陵墓。后来,一弯金色的新月被放到了穹隆顶上,在土耳其共和国的创建者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于1935年将它改成博物馆前,索菲亚一直被用作清真寺。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发现了一些破坏圣像运动(726—843)之后教堂增补的马赛克像。在1985年,伊斯坦布尔的历史街区(包括圣索菲亚大教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遗产。

圣索菲亚大教堂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537年

(右图)

穹顶的扶壁是16世纪部分建筑坍塌后加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