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进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政政策研究
- 任文
- 1763字
- 2022-08-09 17:17:56
1.2 研究框架及主要研究方法
1.2.1 研究框架
1.本书的框架构成
本书分九章,共三个部分。按照理论基础、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的顺序逐步展开,通篇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线索,结合西部民族地区的区情和地区经济发展实际进行分析,并对西部民族地区财政政策演变进行回顾,得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特殊性结论和总体评价。以此为基础,提出符合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政政策。这些政策主要包括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转变的税收政策、国债政策、转移支付政策、财政支出政策等政策工具,并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视角提出提高地区要素配置效率、提高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和行业发展能力的财政政策措施。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和背景,涵盖导论、理论基础部分,包括第1章、第2章。第二部分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西部民族地区区情、经济发展现状、财政政策演变的分析和评价,基本形成了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特殊性的总体评价,这部分内容包括第3章、第4章、第5章,是本书的重点。第三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第6章、第7章、第8章、第9章。该部分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角度提出了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政政策和措施,主要涉及财政政策目标、模式、体系和分段选择,财政支出总量政策、财政支出结构政策,促进地区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财政政策,支持地区重点领域和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以及提高地区要素资源配置效率的财政政策等措施和建议。本书的具体结构框架如图1-1所示。
图1-1 本书的具体结构框架
2.本书的研究结构
第1章为导论部分,主要就本书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研究方法及结构、研究重点、创新点及不足等进行了详细介绍。
第2章为理论基础及研究述评部分,主要从西部民族地区概念界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定义内涵、财政政策内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以及财政政策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梳理,为开展主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第3章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运用实证分析、定性和定量分析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阶段和环境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重点对西部民族地区的行业、企业和旅游业进行了实证分析。
第4章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特征进行分析,主要研究了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能耗状况、产业和行业发展状况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状况,得出了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粗放特征显著的结论。
第5章主要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特殊性进行了实证分析。本章主要对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工业化、旅游业、金融物流产业、要素资源禀赋、交通区位条件、资本积累、资源状况以及环境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对西部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特殊性形成了总体分析和评价。
第6章主要阐释了西部民族地区财政政策演变及实施效果、存在的问题等,深入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原因,并进一步提出了财政政策目标以及模式选择。
第7章、第8章、第9章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分别提出了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政政策。这三章内容为本书的政策建议部分,从西部民族地区开发的财政政策理论创新、财政政策类型选择、财政政策体系构建以及要素配置效率、产业促进和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等角度,分别提出了符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财政政策措施及建议,为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地区经济理性发展、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撑。
1.2.2 主要研究方法
(1)实证分析。本书研究对象为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政政策选择,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从西部民族地区区情出发,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制定为主要目标,进行一系列的数据统计和实证运算分析。
(2)定性和定量分析。为了提高研究的准确性,提高分析的质量,最大限度降低研究误差,便于得出符合西部民族地区区情和经济发展实际的结论,本书在收集大量一手数据和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
(3)比较分析。为充分研究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特点,形成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总体评价,本书采取了西部地区与东部、中部地区以及全国平均水平横向比较的分析方法;同时,运用2008—2018年经济统计数据,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进行了纵向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