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效对话:练就直击人心的关键对话力
- 金莉娜
- 2984字
- 2022-06-23 15:34:14
第一节 聆听心情,别人跟你讲事情时,你要懂得他的心情
对话是牵手同行,不是高处讲道理
尽管我们说了很多年的话,但我们未必懂得对话的本质是什么,甚至都不清楚我们的话是说给谁听的,对方有没有在听。我们更关心的是自己兜里有什么,然后着急地把它掏出来。
学员对话
小芳:我儿子今年11岁,正在上五年级。他很善良,乐于参加班级活动。但从家长的角度来看,我也发现了他的很多缺点:第一,懒惰,自律性不强,要在家长的督促下才能完成作业。第二,他有点小自私,也有点小妒忌。第三,在生活中他有浪费水和电的行为,不懂节约。而且我很困惑,孩子在这个年龄就有了逆反心理,他爸爸管他的时候,会产生冲突。
大君:我是一名早教工作者,正好可以分享一下这方面的经验。我可以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如物质奖励、及时夸奖等。我的孩子也存在自律性差这方面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应该去理解他,鼓励他去坚持。接下来,我就简单地举三个例子。
……
大君一口气分享了十分钟,一直都是他一个人在讲,和小芳之间没有对话。
“对话”结束后,我问了大君一个问题,“我们现在在练习对话,你是怎么理解对话的?”这个问题像闪电一样击中了大君,他突然反省道:“对不起,刚才我太沉溺于自己的表达了,跟小芳之间连个互动都没有,这不是对话,完全是我的个人分享。”
我接着问小芳:“听完大君的分享后,你的收获如何,困惑清晰了吗?”小芳说:“我的困惑还在,‘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我早就知道了。”
这段十分钟的“对话”,是很多人日常对话的一个缩影。
就对话而言,你的话是讲给对面的那个人听的。那么,你讲的内容对方有没有在听?听的状态如何?他有没有作出一些回应?如果我们抛开这些问题,只是一味地向对方传递一些自己的知识、体验,讲些人人都知道的大道理,那即使道理再有理,对于他当前的困惑,意义也不大。
只有当我们放下了自己的经验和经历,用心去聆听对方的时候,连接才能发生,你才能听到对方真正想要的。
教练示范
娜娜:小芳,刚才我在听你讲的过程中,听到了很多你对孩子的期待,比如,你期望孩子勤劳、自律、心胸宽广、懂得节约,你对孩子的这些期待有跟孩子沟通过吗?
小芳:我的孩子现在还处于未成年阶段,他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和认知还有局限性。作为家长,我有这样的经验,也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给他作一些规划并给他指明方向。从我们的出发点来说,我们当然都希望他越来越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娜娜:那你感觉什么样的道路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呢?这条道路是家长想要的,还是孩子想要的呢?
小芳:我们还没有和孩子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这是我和他爸爸的主观意愿。或许目前只能说是我的主观意愿。
娜娜:小芳,你可以感受一下,当你带着你的主观,你的意愿,你的责任,你的期待去和孩子相处,这些会给孩子带来什么?
小芳:站在孩子的角度,这是我们强加给他的,他没有参与感。我突然意识到,一直是我和他爸爸给他制定一些规划,从来都没有考虑过他的感受。以前我觉得家长是孩子的人生导师,我们给孩子做的规划都是对的。现在我才发现,其实我们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也不希望被安排,而是希望成为参与者,这是我今天最大的收获。
娜娜:小芳,你此刻有一个发现,没有人喜欢被安排,那这个发现会给你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带来什么呢?
小芳:我觉得我要做他很好的朋友,家长的这个角色的内涵之一就要成为他的朋友。这样才会有更加融洽的关系,而不是以现在这样的方式,让孩子时时处在冲突中并逐渐走向叛逆,我觉得这会是一个很好的突破。
我和小芳的对话结束后,大君反馈了他的收获:“当老师示范对话的时候,一下子就戳中了我的心窝,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虽然看了很多书,学了很多知识,但其实真正理解的很少,真正能做到的更少,很多时候都是自以为是的‘自嗨式’表达。对话是相互的,我今后要多听多问,而不是一味地自说自话。”
的确,对话是有来有往的,而不是个人独白。
当我们陷在了自我的世界中,“连珠炮”一样地表达时,我们往往会忽略对方的需求,也无暇观察对方到底有没有在聆听,这样讲得越多,就会和对方更加“失联”。
所以,开口之前真正需要做的不是着急讲事情、提建议,而是先和对方这个人建立连接。这里分享三个对话起步阶段与人连接的方法。
1.训练自己“目中有人”
我发现很多人在对话时,眼睛不是看天就是看地,就是不看对面的人。没有专注的目光接触,很难建立真诚、信任的关系。
那怎么才能专注地看着对方呢?答案就是要做“定视训练”。所谓“定视”即目不转睛地只盯住一个目标对象看。刚开始训练时,我们可以从专注地凝视自己开始。
我练习“定视”的时候,通常是在晚上,洗脸之前,直愣愣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开始看的是一张脸,慢慢地缩小到眼睛的范围,然后由两只眼睛转到一只眼睛,最后转到瞳孔。这样范围由大到小,注意力聚焦到一个小点上。
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很快就会感到眼睛疼痛、干涩,30秒左右就开始流泪,会情不自禁地眨眼睛,这都很正常。但是要尽量忍住,不要眨眼。
对镜练习是训练的第一阶段,把基础打好后,第二阶段可以找家人、朋友来练习对视;第三阶段可以尝试在开会发言时和领导、同事练习对视。
眼神训练的至高境界是“眼到之处,即是心到之处”。当你专注、自信地看着对方,对方会感觉受到重视和尊重,也会更愿意向你敞开心扉。
2.起步环节用连接心情来破冰
连接人的目的是为了能打开心,心不设防才能更好地谈事、促成事。而心情是通往心的管道,因此在对话伊始,我们可以通过问心情来连接人、连接人心。尤其在进行线上对话时,隔着物理距离让我们看不到彼此,可以从先问心情开始,再转入正式的话题,对话会更自然也更顺滑。
这样做绝不会浪费时间,相反,单刀直入地谈事,才会欲速则不达。我去企业做高效会议培训时,观摩了很多企业开会的现况。主持人上来就说:“一季度我们的业绩出现了下滑,大家先检讨一下自己的不足,再讲讲接下来的工作规划。”
这句话一出口,现场气氛就直接降到冰点,没有人主动发言,主持人只好点名。被点到的人不讲自己的不足,都是在分析不利的外在环境。主持人稍微往“自己的不足”上一引导,各部门就开始相互推诿,现场氛围变得紧张焦灼,会议变成了“无效会”“耗能会”。
所以,一场高效的会议不是上来就检讨不足,而是在起步环节讲讲彼此的心情。这么讲是为了让大家先放松下来,在企业里提到开会,大家就会神经紧绷,人在紧张、紧绷的状态中,谈事、做事效率都高不了。因此要先放松再开会,先连接人再谈事。
3.用有热度的词巧做连接
举个我与客户对话的例子:
“你好,Helen,最近有个词叫结界,小孩们特别喜欢讲,你有听过吗?”
“是的,我有听过。”(对方如果说没有听过就简单地解释一下。)
“那接下来我们就织一个结界,这就是我们对话的空间,我们一起体会在这个结界中对话时那种被守护的感觉,好吗?”
“好呀,非常期待。”
用这个方法需要我们在日常读新闻、追网剧的时候,留心积累。看到听到,就用手机便签或是一个小本子记录下来,方便唤醒记忆,看到用到做到。
以上三个方法都需要不停练习,在我们还没有掌握的时候,还需要这个“三不”原则来傍身。
• 带着情绪不讲话
• 没连接上人不谈事
• 不明确需求不给建议
我把这个“三不”原则贴在了家里醒目的位置,用来时时提醒自己,避免一开口就陷入自我表达的本能里。
连接是对话的第一要务,每次对话开启的时候,先做连接;每次对话结束的时候,都反问自己“今天我跟对方连接上了吗?”
这样去练习、去反思,我们会更懂人、更能连接人,对话会更自然、更有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