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概述

我们知道,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城市广场曾经显赫一时,名扬天下。但是,由于自然灾害、世纪战争等原因,它们的命运如昙花一现,很快就凋零了。然而,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不是这样,它虽然历经沧桑,饱尝忧患和灾难,但却以顽强的生命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因为,这里的每一座建筑都深深地铭刻着时代的印记,与气势磅礴的天安门广场浑然一体,可谓古今相融、历久弥新的建筑群。在这些建筑中,有一座气宇轩昂、格外引人注目的大厦巍然耸立在天安门广场西侧,它就是令每一个中华儿女心驰神往的共和国殿堂——人民大会堂。

1958年8月,在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10周年华诞之际,为展现1949年至1959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首都北京兴建“国庆十大工程”。于是,经过紧张的设计与施工,雄伟壮丽的人民大会堂仅用了10个多月就奇迹般地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如果说天安门广场记载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那么,人民大会堂就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从苦难走向辉煌的一个缩影。

人民大会堂,是党和国家举行重要政治、外交、文化活动的场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的地方。这里既是人大代表参政议政、处理内政外交事务的殿堂,又是一座历史丰碑。

人民大会堂作为1959年“国庆十大工程”中的“重中之重”,承载了很多含义和希冀。这座堪称全世界最大的会堂式建筑,从规划、设计到确定最终方案,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从开工到竣工,只用了10个多月的时间,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人民大会堂,始建于1958年10月28日,建成于1959年9月10日。它坐西朝东,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中央最高部位46.5米,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其建筑平面呈“山”字形,立面两翼略低,中部稍高,四面开门。建筑外墙为浅黄色花岗岩镶嵌,上有一条黄绿相间的琉璃瓦屋檐,下有5米高的浅红色花岗岩基座,周围环列有134根圆形廊柱。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勾勒出人民大会堂雄浑端庄的轮廓,这是一座集中外建筑艺术精华和浓郁民族特色于一体的会堂式大型建筑。

人民大会堂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中部是万人大礼堂,北部是有5000个席位的宴会厅,南部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办公楼。内有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名称命名的34个会议厅室,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分组讨论以及平时的会议、会见等活动之用。各厅室装饰华丽、陈设精美,充分体现了我国各地的地方特色、民族风格和建设新貌。

万人大礼堂是这幢建筑的主体,宽76米,深60米,中部高33米,体积达8.6万立方米,理论上能装下一座天安门城楼。正是设计师们的巧妙处理,使得万人大礼堂的上下浑然一体。在其穹隆顶的天花板上,纵横密布着500个灯孔,灯光齐明的时候,就像满天星斗。屋顶中心是一颗红宝石般的五星灯,灯的周围是70道瑰丽的光芒线和40个镏金的向日葵花瓣,象征着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在它的外围,有三环层次分明的水波形暗灯槽,同周围淡青色的装贴板相互映衬,形成“水天一色”的奇观。

万人大礼堂呈椭圆形,两层挑台像两弯新月,围拱着主席台,使万人大礼堂成为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整体。两层挑台连同地面共有3层座席,加上主席台能容纳近一万人开会。万人大礼堂一层的每个席位上都装有能同时翻译12种语言的译意风,每4个席位中还有一个即席发言的扩音器。屋顶和挑台下的灯光,能够把万人大礼堂的各个角落照得通明。万人大礼堂设计建设得如此完美,装修布置得如此清新,不得不使人赞叹建设者高超的技艺和非凡的智慧。

宴会厅毗邻长安街。从人民大会堂北门拾级而上,穿过大理石柱廊,经过风门厅和过厅就进入了清新雅致的北大厅。往前走是大会堂内著名的汉白玉大楼梯,上端是庄重典雅的迎宾厅,迎面是一幅以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词意为主题创作的巨幅山水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画的一边,是白茫茫的北国风光,“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画的另一边,是苍茫云海中旭日东升,照耀着祖国大地。从这里经过东西两侧的回廊,就进入了富丽堂皇的宴会厅。能容纳5000人席位的宴会厅,面积达7000平方米,堪比一个标准的足球场。宴会厅采用中间高、四周低的建造手法,形成不同层次的对比,显得格外明朗宽敞。天花藻井和回廊圆柱的装饰图案运用了唐代敦煌的艺术元素,给人一种文雅大方、优美不俗的感觉。

人民大会堂的南部主要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所在地。这是一座“口”字形的大楼,中间有约6000平方米的一个庭院。一层中央设有国家接待厅,是国家领导人接待贵宾和国家主席接受外国新任驻华使节呈递国书的地方。新近落成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厅呈圆形,长42.8米,宽35.5米,高10.8米,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设有664个席位。穹顶中央镶嵌着一盏超大型组合华灯,华灯中心是一颗红色五角星,外圈是56个向日葵花瓣,象征我国56个民族手拉手、万众一心向前进的美好寓意。人民大会堂南部区域是相对封闭、幽静的空间环境,使人由衷地感到庄严和神圣。

著名作家冰心曾这样写道:“走进人民大会堂,使你突然地敬虔肃穆了下来,好像一滴水投进了海洋,感到一滴水的细小,感到海洋的无边壮阔。”

有人说,以庄严和雄伟著称的人民大会堂,不仅是设计的杰作,更是施工的奇迹。今天的人们或许很难相信,当年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建了7年,日内瓦万国宫建了6年,比人民大会堂晚了几个月开工的悉尼歌剧院建了14年。而人民大会堂这座世界上最大的会堂式建筑仅仅用了10个多月的时间就神话般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使全世界为之震惊、信服,这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20世纪50年代,是一个创造奇迹的时代,而这奇迹的背后是无数建设者智慧的凝结与汗水的凝聚……

周恩来总理作为人民大会堂工程的总指挥,对人民大会堂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多次强调:建设人民大会堂要体现“人民是主人”的思想。在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还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建设者们怀着对祖国的满腔热爱,以冲天的干劲和非凡的聪明才智奋勇拼搏、昼夜兼程,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克服了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了一流的设计方案、一流的工程质量、一流的建设速度。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以人民大会堂的建设为例,来自全国16个省市的30多位顶尖建筑专家云集北京参与设计、讨论,从全国各地抽调的3万余名建设者参与施工,首都党政军民学各界30余万人次参加了义务劳动。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从设备制造到厅堂布置,建设者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用自己的辛勤汗水,用自己的爱国热情,仅用10个多月就铸就了一座不朽丰碑。这是中国人民勇气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民大协作精神的体现,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周恩来总理在国庆10周年时曾经这样评价:“北京的人民大会堂这样大的建筑,只用了10个多月的时间就建成了,它的精美程度不但远远超过我国原有同类建筑的水平,在世界上也是属于第一流的。”

人民大会堂,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的神圣殿堂,承担着党和国家举办重要会议,举行重要政治、外交、文化活动的任务。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等重要会议都在这里召开。

人民大会堂,是中国政治活动的舞台,许多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重大决策都曾在这里制定,无数个对国家历史进程产生影响的重大事件都曾发生在这座带有神圣和神秘色彩的厅堂之内。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以及著名人物都曾在这儿留下足迹。人民大会堂以其崇高的地位,成为全国人民景仰和举世瞩目的地方。

人民大会堂,是共和国的殿堂,也是人民的殿堂。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后,人民大会堂对人民大众重新开放。从此,这座神圣的殿堂不再神秘,并成为全国人民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课堂。这对于人民群众深入了解人民大会堂的丰富内涵,崇尚建设者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艺术,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人民大会堂,不仅是一个政治地标,而且犹如一部丰厚的史书,记录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砥砺前行的足迹。人民大会堂建成60多年来,见证了我国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史进程,见证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改革开放、走向复兴的光辉历程。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素以雄伟、庄严著称的人民大会堂,无疑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史上的一曲雄浑华美的乐章。人民大会堂作为由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建造的国家殿堂,既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既反映了我国数十年发展的光辉成就,又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这座历久弥新的经典建筑,无论是在当下还是将来,都有着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