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3 微生物腐蚀控制

破坏微生物引起腐蚀所必需的任何一个条件,就能阻止微生物生长,从而达到防霉的目的。

1. 控制环境条件

绝大部分霉菌的最适当的气候条件是温度为20~30℃,相对湿度高于70%。如果采取措施把温度降低到10℃以下,则绝大部分霉菌就无法生长。例如,在生产车间、库房等采用空调以消除霉菌生产条件;用足够的紫外线辐射、日光照射防霉并消灭已生长的霉菌。此外,定期对电子设备通电增温也会有效地阻止霉菌生长。

2. 隔离霉菌与营养物质

(1)密封防霉。将设备严格密封,并加入干燥剂,使其内部空气干燥、清洁,这是防止霉菌生长最有效的措施,可达到长期防霉效果。因为霉菌只有在潮湿的情况下才能通过酶的作用进行新陈代谢与繁殖生长,而在干燥的环境下,如湿度低于65%,霉菌就不会生长,故密封干燥不仅可以防止霉菌侵入,而且可以防止霉菌生长。此外,在密封设备中充以高浓度的臭氧可以消灭霉菌。

(2)防霉包装。为防止电子设备在流通过程中受到霉菌侵蚀,可采用防霉包装。防霉包装涂层要求对易发霉的产品或零部件先进行有效的防霉处理,然后再包装,或者将产品采用密封容器包装,并在其内放置具有抑菌或杀菌作用的挥发性防霉剂进行包装。

(3)表面涂覆。通过刷涂、浸渍或其他方法,在材料或零部件表面形成一层憎水且不被霉菌利用的保护性涂层,或者是含有防霉剂的涂料层,使微生物无法接触到材料或零部件。例如,用有机硅清漆涂覆塑料制品,用添加防霉剂的环氧酯漆浸渍线圈。

3. 使用防霉材料

由于防霉剂有毒性,并易于挥发,只能在几个月或一两年内有防霉效果,所以要解决湿热地区产品长期防霉问题,关键还在于选择具有防霉性能的材料或适当改变现有材料的成分,使之增强抗霉性能,这是防霉的根本途径。应该根据以下原则选择防霉材料。

(1)避免使用易霉变的非金属材料。

(2)以金属材料制成的零部件,除非其工作在不利于霉菌生长的环境,否则应采用表面涂层加以保护。具有防霉性能的油漆材料有改性有机硅树脂、聚氨酯绝缘漆、聚氨基甲酸酯漆、丙烯酸漆等。

(3)对合成高分子材料,应尽量选择合成树脂本身具有耐霉性的品种。用来制造塑料的合成树脂本身就具有较好的防霉性,只是制造塑料时,由于改性的需要添加了油类等增塑剂,这样就使制成的塑料失去或降低了抗霉菌侵蚀能力,所以适当改变现有塑料的成分是提供防霉材料的新途径。例如,以玻璃纤维、石棉、云母、石英为填料的塑料,氟橡胶、硅橡胶、氯丁橡胶和以己环氧为基本成分的清漆。

(4)对难以判断的材料,应通过试验确定抗霉能力,再加以选择。

4. 防霉处理

当设备的结构形式不能保证避免霉菌的侵蚀时,必须对材料进行防霉处理。所谓防霉处理,是指使用杀菌剂并通过适当的工艺方法对材料加以处理,使其具有抗霉能力。

(1)杀菌剂。

杀菌剂是指具有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毒性化学物质。多数杀菌剂可在生产过程中与其他原料混合在一起使用,或者对产品进行防霉的后处理。通常不需要改变或很少需要增加原来的生产程序,使用方便。

常用的杀菌剂主要是有机杀菌剂,包括有机铜化合物、有机锌化合物和有机酸性等。杀菌剂之所以能够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或导致其死亡,是因为影响了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如有的杀菌剂能产生代谢作用或与代谢物发生作用,使正常的代谢物变成无效的代谢物;有机化合物中的醇能使细胞变性。用防霉剂处理零件和整机,其防霉效果显著。

作为一种实用的杀菌剂,必须具备的条件是:有足够的杀菌力,毒性低,对人无毒性或实际不表现毒性;性能稳定,对产品及设备无不良影响;价格低廉,来源方便。

(2)防霉处理方法。

对材料的防霉处理可根据不同种类和使用情况,在制造过程中或使用前进行;而对零部件和整机,是在加工后或装配后进行防霉处理的。常用的防霉处理方法有以下三种。

① 混合法是指把防霉剂与材料的原料混合在一起,制成具有防毒能力的材料。例如,对应热塑性塑料,可将防霉剂先与增塑剂混合,然后与树脂及其他填料混合均匀,按普通塑化工艺进行塑化和使用;对涂料,可将防霉剂混入其中制成防霉漆。

② 喷涂法是指将防霉剂和清漆混合,喷涂于整机、零件和材料表面。

③ 浸渍法是指将防霉剂溶于溶剂制成稀溶液,对材料进行浸渍处理。此方法可用于棉纱、纸张等。

各种防霉剂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或难闻的气味,使用时应注意劳动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