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选择以及人生旅程的基本定律,就是人往高处走,不避阻隔;而“高处”的重要定义之一,就是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是常有的事。蔡国的大夫声子访问晋国后去拜见了楚国令尹(宰相)子木。子木问:晋国和楚国的官员,哪家更强一些?声子说:在高层领导方面,那是楚国强;中层干部,那就是晋国强了。而许多晋国的人才,原来都是楚国人,但是就像楚国的物产输出一样,“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声子讲政治,国君、令尹是楚国强,但是人才流失,却是实际情况。那么楚国人为什么会跑去晋国呢?主要的原因是赏罚不明,挫伤了人才的积极性;而这些人才到了晋国或别的国家,大都人尽其才,发挥了作用,甚至反过来伤害了楚国。
个人谋职的转场跳槽是常事,楚才晋用同时也可以指某种在人事空间上大幅度跨越以后,在全新的岗位做出贡献的职业境界。那么谁是去国就业走得最远的人呢?
匈奴浑邪王屡败于霍去病,单于欲责罪杀之,浑邪王说服休屠王共同降汉,休屠王中途反悔,为浑邪王所杀,休屠王十四岁的儿子金日磾和母亲、弟弟随众降汉,来到长安,被安排了养马的工作。
汉武帝一次在宫中宴饮,阅马助兴。当他看到一个形象端正、目不斜视的青年牵着骏马从殿上走过时,感到惊讶,一问方知此人来历,遂任其为马监,其后又因他的才干一再给予升迁。一些大臣贵戚议论:陛下怎么如此器重一个匈奴呢?汉武帝不以为然,反而更加厚待金日磾,赏赐累计千金。武帝外出,他就随侍车驾;在宫中,他就侍奉在身边。
汉武帝五湖四海、没有种族偏见的知遇之恩,诚让金日磾感佩于心;由此他也必然认定这里就是他安身立命、建功立业之处。金日磾努力工作、不稍懈怠,在汉武帝身边几十年,尽心尽职,从不犯错。汉武帝赏赐给他宫女,他不敢亲近;汉武帝要将他女儿纳入后宫,他予谢拒。金日磾长年的勤勉踏实、笃厚谨慎,连汉武帝也觉得特别少见。
汉武帝晚年时发生了巫蛊之祸,汉武帝得知太子冤屈后,把兴起巫蛊的江充宗族和朋党全部诛杀。马何罗与江充交好,马何罗的弟弟马通在诛杀太子时也十分卖力,马何罗兄弟害怕终遭祸及,于是策划刺杀汉武帝。但是金日磾始终近侍在武帝旁,他们一直没有机会动手。其时金日磾偶有小病,在旁殿休息,马何罗以为机会来了,他拟进殿行刺,两个兄弟在外面矫诏发兵,里应外合。因殿内宿卫严密,马何罗挨至清晨,方得怀着利刃,从外趋入。可巧金日磾病感稍减,早起如厕,忽觉心下不安,折回殿中,方才坐定,见马何罗抢步进来,当即起问。马何罗不禁色变,还想强闯武帝寝门,却撞落琴瑟,武帝惊起,马何罗怀中的刀刃竟致掉落,金日磾冲过去抱住马何罗,高声呼叫,又将他摔倒。马氏兄弟事败,遭斩首诛族。
金日磾因此以忠诚笃敬、孝行节操而闻名。汉武帝病重,嘱托霍光辅佐太子刘弗陵,霍光要谦让给金日磾,金日磾以自己身为外族而不受,只做霍光的助手。汉武帝留下遗诏,以救驾之功封金日磾为侯,金日磾以汉昭帝年幼为由,坚辞不受。日后金日磾病重,大将军霍光奏明汉昭帝,在病床边授予金日磾侯爵封号及印绶,隔天金日磾谢世,终年四十九岁。汉昭帝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汉书》称:“金日磾夷狄亡国,羁虏汉庭,而以笃敬寤主,忠信自著,勒功上将,传国后嗣,世名忠孝,七世内侍,何其盛也!”
人才流动,楚才晋用,种族国别不是问题,重要的是适得其所,于此的另一个杰出人物,恰巧他的名字就是“楚才”——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出身契丹贵族家庭,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此后辽为金所灭,从耶律楚材的祖父起,他们家族开始仕于金朝,常居燕京。当时燕京有深厚的汉文化的基础,这使得耶律氏几代都受到汉文化熏陶,形成了读书知礼的家风。耶律楚材的父亲后为金朝尚书右丞。按金朝制度,宰相的儿子能免试当官,耶律楚材拒绝特权,考取第一名。
金朝被灭,成吉思汗攻占燕京后,得知耶律楚材的学识才华,予以召见,耶律楚材“身长八尺,美髯宏声”,得成吉思汗喜爱,被任命为辅臣。在随成吉思汗出征期间,耶律楚材常晓以征伐、治国、安民之道,备受器重。
窝阔台即位后,耶律楚材任中书令(宰相),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殚精竭虑,创举颇多,主要有:保护农业,实行封建赋税制度;改革政治体制,提拔重用儒臣;反对屠杀黎民,保护百姓生命;反对苛捐杂税,禁止以权谋私;主张尊孔重教,整理儒家经典——由此被誉为“社稷之臣”。
蒙古军队在攻伐征战中,一直遵循这样的规定:凡是攻打敌方的城镇,只要遭遇抵抗,一旦攻克,不问老幼、贫富、逆顺,大部予以杀戮,妇女和儿童掳为奴隶。耶律楚材为相后,坚决反对这样的残暴行为。在蒙古军攻破汴京(开封)即行屠城之际,他对窝阔台说:“兴兵打仗,就是为了得到土地和人民,得地无民,又有何用!”窝阔台犹豫不决。耶律楚材说:“能工巧匠、富厚之家皆荟萃于此城中,若悉数屠戮,我军入城将一无所获。”窝阔台觉得有道理,终于采纳了耶律楚材的建议,下令除金朝皇族完颜氏外,余皆赦免,汴京147万百姓就此得以保全性命。此外甘肃天水、陇西等20余州的军民因害怕屠城,皆抗命不降,耶律楚材居中调停,窝阔台下诏不杀,于是这些地方的军民全都归附,再次避免了生灵涂炭的浩劫。其后蒙古军队攻取中原、南方各地诸城,也都照此办理,成为定例。
建立在游牧经济基础上的蒙古民族,过去对中原只是“春去秋来,惟事抄掠”,对农耕经济制度知之甚少,更谈不上管理。占据中原后,无从“抄掠”,有蒙古大臣就建议把中原变为牧场。耶律楚材以一个游牧民族的后代身份予以反对,理由也很充分:军队征战南宋需要供给;如果保持中原的经济体制并征收赋税,就够军需之用。窝阔台于是让耶律楚材主持中原赋税,使中原地区避免了一次历史大倒退。当时的赋税只是通过中原的归降将领和土豪自行征敛,再向蒙古统治者交纳贡赋,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赋税制度,官吏多聚敛私财而政府没有储备,仓廪没有一斗粮食和一尺帛布。耶律楚材适时提出了统一的税收制度,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委派了十路课税使。在实行课税制度的第二年,政府就得到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初次使蒙古统治者尝到了不用兵戈而获得巨大财富的甜头,以至窝阔台惊异地问耶律楚材:“不知道南国还有爱卿一样的人吗?”当然此后有人说,南宋可以与之一比的人是文天祥。
耶律楚材委任的课税使,全部是懂得管理的汉族士人,被称为一时的天下之选。在此基础上,耶律楚材提出恢复科举取士。第二年,元朝首次开科取士,一次录取了四千多人,选用他们来担任各级官吏。耶律楚材又大力倡导儒学,寻访孔子后裔,修复孔庙,使宋、金以来,“衍圣公”的称号在新朝得以继续。他征得太宗的同意,建立了国子学。所有这些举措,具有极大的示范和影响,从而对保全延续中原汉族的儒学文化和传统,发挥了极其关键和重要的作用。
耶律楚材五十五岁时去世,“砥柱中流断,藏舟半夜移”,消息传出,举国悲哀,汉族的士大夫更是流着眼泪凭吊这位功勋卓著的契丹族政治家。许多蒙古人也都为耶律楚材的离世悲痛哭泣,如同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国中数日内不闻乐声。耶律楚材死后,元朝政府遵照其遗愿,将他的遗体运回燕京故里,安葬在耶律楚材生前非常眷恋的玉泉山下的瓮山泊(昆明湖)之滨,与先于他去世的夫人合葬,并为其建庙立像,仪式极为隆重。
耶律楚材在成吉思汗、窝阔台汗两朝任事近三十年,多有襄助之功。但是显然,在耶律楚材的心目中其实有着更高的律令,那就是苍生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