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有效沟通的途径

在和2~6岁的幼儿沟通时,以下几个途径能帮助父母和孩子更快地实现良好有效的沟通。

愉快的氛围

当人的心中充满负面感受时,沟通往往很难进行。因为这时,人的大脑忙于处理负面情绪,尤其是要抵御对方的负面情绪给自己带来的伤害,没有更多的心理空间去思考沟通的内容。所以这时沟通,效果非常差。

例如吃饭时,你看到孩子的手很脏,立刻火冒三丈。那么孩子在第一瞬间很可能被你的怒吼吓住而哭泣,而不是立刻去洗手。也有可能因为排斥你对他的吼叫,而拒绝去洗手。总之,当下他第一时间要消化的是情绪,而不是沟通的内容。

人在心中充满负面情绪时,第一时间需要的是宣泄情绪,这个时候你说出的话更多的是情绪,而不是沟通的内容。所以,当情绪没有处理好时,沟通很难有好的效果。

沟通的第一个方法是情绪管理。无论在沟通的哪一个环节,先把彼此的情绪处理好了再沟通。起码父母先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好了。因为幼儿缺乏管理情绪的能力,如果父母的内心也是狂风暴雨,那么沟通很可能变成一场腥风血雨。

用事实说话

与幼儿沟通,我们特别容易使用父母的权威,勉强甚至强迫孩子去做一些事情。这会让孩子误认为,沟通就是强大的人向弱小的人施压。你命令孩子去洗手,孩子会觉得不是我需要去洗手,而是父母需要我去洗手。但如果你拿出一个显微镜让他看看他手上到底有多少细菌,或者给他播放一个关于细菌给人带来危害的视频,让孩子直观地感受到细菌的可怕,那么他就会认识到——我需要去洗手。

让孩子活在事实的真相里,而不是活在谁的主观感受里,往往比较好沟通。因为后者会让孩子觉得——我为什么要听你的,你说的就对吗?但用事实和孩子沟通,会让孩子觉得,我做这件事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我的需要。所以,当沟通事情时,用事实说话;当沟通感受时,用感受说话。

满足孩子的需求

沟通是为了满足谁的需求?当然最好是能够满足双方的需求。但对于2~6岁的幼儿来说,他们还不懂得去照顾他人的感受、满足他人的需求。尤其是他们的“全能自恋感”若得不到满足,沟通就很难进行。所以,与幼儿沟通,第一考量是满足他们的需求,照顾他们的感受。

但有些父母自身的全能自恋感还未完全褪去,他们会把沟通当作满足自己需求的一个手段。如前文讲到的那对视频中的母女,母亲对女儿说:“我心目中的孩子不是这样的,我心目中的好孩子听话、不会和妈妈犟嘴、不会惹妈妈生气、不会让妈妈伤心。”还说:“你是我的女儿,我就该管你!”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这位妈妈企图通过沟通达到两种心理需求,一是希望孩子能够实现自己对“理想孩子”的期待,二是希望孩子满足自己“权威父母”的心理。所以在沟通时,这位妈妈首先在乎的是自己的感受,而孩子的感受被忽略了。这时,孩子基本上都会产生负面情绪。

沟通之所以沟而不通,是因为我们常常在潜意识里把它当作控制对方的一个手段。要走出这个潜意识,我们可以尝试先考虑对方的感受和需求,那么你的表达方式、解决事情的方式就会随之发生改变。只有具备了这个意识,才能做到共情、允许、耐心地倾听等。同时,孩子才能从我们身上学到这些,从而渐渐走出全能自恋感,学会如何体会他人的感受及如何沟通。

实现情感互动

当孩子不喜欢和我们沟通时,我们需要想一下,我们是不是只会沟通事情,不会沟通感情。只会沟通事情的父母,是一个说教机器和情感黑洞,带给孩子的是冰冷的教条、规则。孩子只能活在对错里,而不是真实的感受里。长久下去,扼杀的不仅是孩子身上的活力和激情,还会有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

而好的沟通能够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情感链接,实现彼此情感的交流和互动,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昵程度,最终使事情更容易沟通。

在工作领域,我们可以为沟通事情而沟通事情,这样效率更高。但在家庭领域,我们要懂得转变身份和沟通方式,家人从我们身上最需要得到的是情感支持,其次才是对错的判断。尤其是幼儿,弱小的他们最需要从父母身上得到情感支持,而不是单一的评判。

所以,能够看到孩子的感受,并懂得述情和共情,在沟通中特别重要,这是懂不懂沟通的分水岭。

2~6岁的幼儿几乎不怎么懂得沟通,更多的时候,沟通的主动方在父母,要想实现和幼儿的良性沟通,父母必须懂得这个时期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沟通特点,采取适合他们的沟通方法。而这些方法都离不开爱,因为真正的爱也是要满足孩子的需求,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无条件地爱孩子。所以,学习如何沟通,也是学习如何爱孩子的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