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与实践
- 何燕 唐小晓
- 10278字
- 2021-10-15 20:14:03
新课改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一 新课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改的总体目标要求为:第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第二,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第三,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第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对于作为中学不可缺少,并在高中新课程中占有8个学分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国家在这一块也具体地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和目标。
(一)在课程目标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新课标的分目标为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的三维目标,这表明新课程走出了知识传授目标取向,更加突出“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这在初中和高中理科课程的目标设置部分尤为突出。它不仅把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放在首位,而且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情感对认识的积极影响,发掘课程内容的情感内涵,关注情感的内化调节作用,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标准中就明确规定,其三维情感目标为“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孝敬父母,尊重他人……”;同样,在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三维情感目标为“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祖国命运,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所以,新的课程目标要求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激发其内心情感体验,并在知识的生成过程中逐步形成态度和建构价值观,更好地体现思想品德课的“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和高中思想政治课“除强调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外,还强调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学生进行公民思想品德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育”。这就要求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回归生活的思想政治生态课程观、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生观等崭新的教学理念,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在课程结构上,着力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根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在课程内容方面要改变过去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此,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规定课程内容采用模块化设置。即初中思想品德课以“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四个方面的学习内容构成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三个方面组成纵坐标,构建了思想品德的课程体系。新高中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即高一、高二文科和理科都要学习必修部分,文科加选修部分,以适应高考的需要。必修部分设置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大模块;选修部分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学、国家和国际组织、科学思维、生活中的法律、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等模块。在课程内容上,初中、高中都删除了一些偏、难、旧、繁的知识;初中“社会发展简史”纳入历史学科进行唯物史观教育,不再重复;且初中部分涵盖了心理学、伦理学、法律常识、公民道德纲要、国情教育等内容;高中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学、道德和经济学等知识,增加了文化和法律部分。可见新课改后需要教师具有丰厚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功底。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政治学、哲学、经济学、伦理学等知识内容。当然,这些知识的学习要求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方面必须进行全新的改革,要强调宽基础,重专业知识,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和教学中灵活地运用。同时由于新课程改革后,课程内容涵盖人文社会科学的大部分内容,包括心理学、法律常识、经济学、文化学等知识,所以,就要求高等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哲学、伦理学,还要学习现代西方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法规、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以及人类文化学等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所需知识和理论,尽可能地丰富知识面,形成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这是新课改对思想政治教师的新要求,也是对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新要求。
(三)在课程实施上,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新一轮思想政治课改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案例型、研究型、体验型、自主型”的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需要通过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法、自主学习法、研究性学习法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需要教师在变革“教”的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学”的方法也要发生深刻的变化,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促使其全面发展。这就对高等师范院校思政专业学生提出了教学技能的新要求,高等师范院校思政专业学生不仅要努力掌握传统的讲授法、讨论法,更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践操作能力,才能适应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
第一,加强思政专业学生对创新的教学方法的熟练运用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中,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情感教学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方法、合作性学习法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参与、体验以及探究的能力,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需要思政专业学生不仅要把握这些教学方法的理论,更要能熟练地操作和运用。
第二,强化思政专业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操作能力,包括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能力以及应用信息的能力。思政专业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下要突破单纯考虑媒体的教育技术设计思路,依托网络和多媒体,运用系统的方法设计教学目标、内容、策略、资源和环境以及各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以便迅速地、形象地、开放地、交互地呈现知识,沟通信息,形成多种形式的现代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改变传统教学手段主要是教科书、粉笔、黑板的局面。
第三,提升思政专业学生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是指教师遵循教学规律,为取得教书育人的效果,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技艺而进行的创造性教育方式,包括教学言语技术、教学组织技术、教学幽默艺术等。提高高等师范院校思政专业学生运用语言、动作、音像、图像等教学手段来表达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思想感情,尽早形成鲜明教学个性和风格,使其教学活动充满美感。
(四)在课程评价上,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发展性教学评价是一种形成性教学评价,它是针对以分等级和奖惩为目的的终结性评价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主张面向未来、面向评价对象的发展,它既是一种新的评价方式,同时又是一种新的评价策略。发展性评价要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学生、教师、同行、学校领导等都要参与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评价中,而且要更加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只有“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终结性评价应建立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才能保证评价的真实、准确、全面”。[6]在新课程改革下,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倡导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这不仅直接关系到思想品德课课程改革发展的进程,也决定着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
总之,这些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理念,不仅引领着我国未来思想政治课程的发展,更引领着未来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只有牢固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思政专业学生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迈向成功的起点。这些理念和课程目标的改变,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分析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学界对此有不同理解,有的将其理解为培养目标,有的理解为学制模式,有的理解为各项与人才培养相关的因素综合,等等。结合新课改提出的四个方面的新要求,本书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它可以简化表示为:目标+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教学方式和方法+管理和评估制度),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研究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的问题。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为更好地了解新课程实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对四川省高中思想政治骨干教师(2008—2010)及2010年“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初中思想品德)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高中思想政治骨干教师大多年龄在40岁左右,他们分布在全省各高中,有中学高级教师职务和本科以上学历。他们的教学业绩优秀,在市(州)级以上范围内上过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辅导课、专题讲座等,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在市(州)级以上刊物上有论文发表。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一定的教育技术能力,在教育教学和教研中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积极承担培养、指导青年教师工作,在培养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能力方面成绩突出。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问题有最真切的感受。2010年“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初中思想品德)来自农村县以下的镇中学,四川省各市(州)县级农村初中思想品德骨干教师,他们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较强的学科钻研能力,在学科中起学术带头作用,年纪在40岁以下,有10年以上初中思想品德课教龄,这两个对象群体的选择都有代表性和针对性。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共发放了问卷180份,收回163份,有效问卷率90.5%。
通过问卷和访谈,我们发现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目标、培养效果与新课改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人才培养目标是否适应社会的要求,往往可以通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来反映。为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参加工作后的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在问卷调查中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您毕业后用了多长时间来适应中学政治教师这个职业(如图1所示)
图1 中学政治教师职业适应所用时间
在这项调查中,有56位教师选择了三个月,18位教师选择了半年,27年教师选择了一年,62位教师选择了一年以上,有近55%的教师认为,师范生到工作单位需要一年及以上的时间才能适应中学政治教师的职业。
但随着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人们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要求师范生一参加工作就能最快地转变角色,能承担学科教学,并能胜任班主任工作,师范生在中学被培养和成长的时间太短,所有的教师素质和技能、学科专业素质都需要在大学中完成,这对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您个人教师专业素质的成长主要依靠什么方式(如图2所示)
图2 中学政治教师专业素质成长的主要方式
在此项调查中,78.79%的调查对象选择的是“在工作中自觉钻研”,而选择“运用大学所学”“指导教师指导”“各级各类培训”的仅有21.21%。
此项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师范专业毕业学生走上讲台后,提高自己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方式主要是靠自己的领悟与摸索,靠自己的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体验。社会对新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却并没有给他们准备充足的成长环境和专业发展空间,新教师只有靠个人的禀赋与能力在实践中去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摸索教育方法和技巧,得到成功或肯定才能树立起对教育事业的信心,不然,有的青年教师甚至会放弃这项职业而另谋生路。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们目前并没有培养出现在的学校真正需要的老师,我们仅仅是在培养自己认为的人才,而不是站在社会和学校需要的角度。培养不对口,使教师人才并不能被学校所接纳,学生的竞争力不够。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我们应该顺应新课程的变革,培养出符合学校需要的人才。
同时,教学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培养目标的差距。新课改要求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具有回归生活的思想政治生态课程观、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生观等崭新的教学理念,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差距较大,在“您在进行中学政治课堂教学设计时,最关注的是”这一问题中,选择“传授知识的科学性”的占30.30%,选择“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的占12.12%,选择“学生喜欢并容易接受”的占10.10%,选择“考试大纲的要求”的占47.48%,(如图3所示)这说明比较我们现有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中学政治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设计中,还比较习惯于遵循于传统应试教育下的教学理念,离新课改的相关要求尚有较大的距离。
2.在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上面临重大的挑战
为了解在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上存在的问题,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图3 中学政治教师教学设计主要关注内容
(1)您认为在大学的培养与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是(如图4所示)选择“专业知识的学习”的占12.87%,“教师素质与技能的培养”占51.49%,“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高”的占26.73%,“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占8.91%。
图4 中学政治教师认同的大学培养侧重点
(2)您认为在大学课程设置中最大的问题是(如图5所示)
“专业学科知识偏多偏重”占45.55%,“社会实践类课程偏少”占14.85%,“与就业衔接不上”占10.89%,“与中学课程教学断链”占28.71%。
图5 中学政治教师认为大学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3)您认为在大学中开设哪些课程最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如图6所示)
选择中学政治课程标准分析的占35.65%,中学政治课程教材分析的占24.75%,中学政治课堂教学艺术的占22.77%,中学政治课程教学论的占16.83%。
图6 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课程设置
(4)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您认为自己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和问题是什么(如图7所示)
选择“学科知识的欠缺”的占1.01%,“教师的综合能力不足”的占55.56%,“课程资源缺乏”的占38.38%,“时间不允许”的占5.05%。
图7 新课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们认为在大学中师范生最应该培养的是教师素质与教学技能,课程设置更重视与中学教学实践的衔接,大学中开设的与中学课堂教学相关的课程标准、教材分析,课堂教学艺术及课程教学论均受到教师们的认同。这对大学目前的课程设置提出质疑,到底什么样的课程和教学才是师范生真正需要的,才能真正对他们有用?
3.在课程实施上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足
通过问卷和深度访谈,我们还发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时间短、内容少、与实习基地联系不紧密的情况,这使得学生在实践环节大打折扣,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很多师范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对学生进行教师技能的培训的途径是微格课程,安排在大三一年进行,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微格,事实证明一年的培训时间太短,而且没有达到必须的要求,学生并没有培养起足够的师范生技能、课堂的把握能力。各种教学技巧还没有掌握,在还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就要到学校实习。虽然基础教育的学校承担着接纳实习生的社会责任,但是在学生进入实习学校后,却并没有受到太多的欢迎,不能过多地干预班级的事务,有些连上课的机会都很少,不能完全了解学校的各种情况。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的实习都是在大三,仅仅两三个月的时间,而事实上也许还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学生在进入学校实习后,还没有上课,或者才上课不久,实习就结束,就要找工作。而很多学校安排的见习,也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见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可以提前到学校感受氛围,但是很多变成了学生自己回家体验的形式主义,并没有实质上的意义,学生也得不到锻炼。
4.在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上面临重大的挑战
从问卷调研和访谈中,我们发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有的课程评价机制还是相对单一,几乎都是以等级分和奖惩为目的的终结性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更多的还是看中考试成绩等单一结果性指标;在教学评价上,不少学校评价主体也较为单一,已有的学生、教师同行评价很多也流于形式。测试的环节、方式等也较为简单,总体上尚未形成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价的真实、准确、全面难以保证。这使得不少符合新课改要求的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人才不一定能在现有的评价机制下获得充分的肯定,较大地削弱了现行评价机制在培养符合新课改要求人才上的指向性和有效性。
图8 教学评价体系的有效性
这些问题通过受访者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中课程评价体系的认同度指标得到了充分反映。在对“您认为当前大学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体系能否反映其真实能力水平”这一问题的回答上,只有约25%的受访者给予了正面的认同,接近75%的受访者都认为现有的课程评价体系无法全面地对学生和教师真实能力水平进行客观反映(如图8所示)。
三 新课改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及实践
在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并借鉴现有相关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经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将近年来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总结出的一些经验和思路,归纳提炼为新课改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四位一体的 ‘4Ps’人才培养模式”。
(一)四位一体的“4Ps”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在调查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发现,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更加贴近中学新课改的要求,仅仅对教学或实践等某些环节进行“修修补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立足于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个链条进行系统的重构和创新。
在此,我们首先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归纳为“培养目标(Training objective)—课程体系(Curricular system)—培养方法(Training method)—评价机制(Evaluation system)”这四位一体的有机体系。并进一步从自身和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中,总结提炼适应新课改、新形势需求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并将其归纳为多维的(Polydimensional)、拓展性(Prolongable)、实践化(Practical)和多元化(Polynary)四个特点(简称“4Ps”)。我们认为,符合新课改要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四位一体的“4Ps”人才培养新模式,正是由其“多维的培养目标(Polydimensional training objective)”“拓展性的课程体系(Prolongable curricular system)”“实践化的技能素质培养方法(Practical training method)”和“多元化的评价机制(Polynary evaluation system)”这四大方面耦合构成(如图9所示)。
图9 四位一体的“4Ps”人才培养模式
(二)“4Ps”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我们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对“4Ps”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思路加以总结:
1.多维的培养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质上是树人的百年大计工作,是影响人的灵魂的工作。这一工作对从业者的人格素质和知识结构具有特别的要求。如果说,真理本身的感染力是思想教育的本质力量,那么教育者自身的人格魅力则是思想教育成功的不二法宝。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知识、能力、素质和价值等方面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这样才能提升其人格力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亲和力和公信力。据此,在新课改的导向下,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四川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将自己的培养目标修订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马克思主义素质,具备哲学、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培养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创新意识和较高的教育素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能在中学及以上学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和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我们发现上述的人才培养目标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可持续的发展后劲,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2.拓展性的课程体系
新课程实施之后,教师不仅要在教学理念上进行改变,而且在自身的知识结构上,也要做出改变,才能达到新课程所提出的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四川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不仅包含了专业主干课程,还包括了专业选修课、专业拓展课程(教师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等,这让学生在知识结构上有了很大的拓展空间,这也才能适应中学课程变化的需要。
具体来说,包括:(1)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程度关系着教学成功的关键,俗话说“学高为师”,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是相当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政治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法理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只有在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让教学在实际中不断地变化和丰富。(2)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新课程实施后,加入了大量的其他知识的学习,学生所学习的不再仅仅局限于政治学、政治经济学,还包括了西方哲学、中国哲学、逻辑学等知识,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拓展和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我们的课堂丰富完满起来。要改变政治在学生当中死板、不被喜欢的局面,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同学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学会不断地丰富自己,学习大量的知识,将我们的课堂和教学变成在基础知识上游刃有余的艺术。现在大学的课程设置也相对地宽泛起来,除了专业基础课程之外,还有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和通识教育的选修课,作为四川师范大学,还有一门特别的课程,就是美育课程,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美育课程,比如太极拳、手语等,让学生所学更多更有趣,文科类学生要选修理科类的课程,理科类的学生也要选修文科类的课程,这些改革都让大学课程设置更加合理,更加地符合社会和实践的需要。
3.实践化的教师技能和素养的培养
教师教学技能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一个懂得再多知识的人,如果不懂如何传授知识,也是没用的。教师技能一般来说,包括:普通话、三笔字训练、演讲与口才等。新课改提出新要求,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要和学生共同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的教学技能也要做出改变,适应不断变化的课堂。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来说,就要求能够熟练地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前人所提出,具有科学性和使用的意义,但是理论是死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中根据变化的课堂和学生,不断变化和创新这些教学方法,使课堂生动起来。要强化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操作能力。信息网络时代的发展,延伸出了很多新型的技术,包括多媒体和网络,我们的教学也要随之改变,要求教师能够运用多媒体辅助自己的教学,让教学更有趣,将声音和图像更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问,对于教学实践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教师要能够运用自己的能力和经验创造性地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包括了备课、组织教学、导入、讲课、教学启发、讲概念、提问、举例、板书、激励、幽默和结尾的艺术等。
微格课程的时间安排,可以考虑提前到大二进行。除此之外,针对教育理论的学习,更多的不是教师的讲解和学习空洞的理论,而是应该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大学生实际地走进中学生,认真地研究他们的心理。在实习时间方面,应该要做出很大的改变,两三个月的实习是不够的,应该拓宽到一学期,并且安排在大三下学期,这样能给同学们大四找工作留下足够的时间;实践的渠道应该更多,除了实习和见习,还可以多举办院内、班内和组内的试讲说课比赛,定期组织学生到中小学学校多听课,开展解读中学教材的活动,邀请中学教师、企业领袖到学生中讲学,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和活动中,得到锻炼;在学生的假期,组织学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了解国情,这些举措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特色,也能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加强和实习学校的联系,这离不开教师们的作用,教师应该运用自己拥有的学校社会资源,给学生们争取更多的实习机会,在学校实习的内容,让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够完全地了解学校,懂得和中学生沟通,学会上课,学会先进的教育理念。
4.促进发展的多元化课程评价机制
在课程评价上,我们基本建立起了促进发展的多元化课程评价机制[7]。评价主体实现了多元化,即学生、教师同行、学院学校教学督导、学院领导等都要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评价中,形成多渠道(社会、学校、课堂等)、多方式(测试为主的分数评价、评定为主的等级评价等)、多环节(生活、学习、实践等)的立体化全方位的评价体系。更加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结合,一定程度上保证评价的真实、准确、全面。在实践中,学生和教师对评价机制的满意程度也能较大地提高。
综上可见,在新课程改革下,对中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培养出适合学校、适合社会的人才,就要不断地改变我们的培养方式。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培养,要在突出专业特色、合理定位、优化课程结构、更多注重实践等方面不懈努力。要根据学校和专业自身的实际,对四位一体的“4Ps”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和创新,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课改背景下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原载《教育探索》2012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