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改革知识的供给

匈牙利在冷战时期其知识界与西方的联系并未中断,匈牙利经济学家熟稔西方现代经济学理论,并能用现代经济学的概念和方法分析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他们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际承认。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又译科尔内)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分析独树一帜,享誉国际。1980年代匈牙利经济改革的知识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中国的决策者与经济学家对匈牙利经济改革经验有了深入了解。

匈牙利经济改革知识在华的传播有如下四种方式。

1.图书出版

1980年代中国翻译了许多匈牙利经济学家的著作,亚诺什·科尔奈的几乎所有著作被译成汉语,同时中国学者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撰写了关于匈牙利经济改革的著作。除了公开出版物之外,还有一些研究机构编撰了匈牙利经济改革的资料,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东欧研究所内部编撰了《匈牙利政治经济改革文献选编》和《匈牙利政治经济改革大事记》。

表1 1980—1988年中国出版的关于匈牙利的著作

续表

2.考察访问

中国官员和经济学家频繁到匈牙利访问,撰写并发表匈牙利经济改革的考察报告。在中苏关系紧张的背景之下,中国经济学家代表团的出访绝非小事。1979年夏,中国询问匈牙利是否有意愿接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家代表团访问匈牙利,得到匈方的积极回应。考虑到中苏关系紧张,中方行事谨慎,8月首先派出新华社代表团。负责接待的匈通社发现,中国代表团的兴趣在于匈牙利的改革和经济管理的现代化,而不在于通讯社的工作和技术发展。[10]8月中方提议4名经济学家11月访匈。匈牙利外交部支持,但强调访问的组织和计划应当符合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政治局3月通过的决议[11]。1979年11月25日—12月22日,作为中国驻匈牙利大使的客人,于光远率团考察匈牙利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经济学家代表团成员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兼马列所所长于光远、经济所副所长刘国光、马列所副所长苏绍智和经济所青年研究人员黄海。在为期3周的考察中,中国的经济学家与匈牙利经济学家、经济界人士进行了21次会谈,参观访问工业、农业合作社、合作百货商店和生产资料储存及流通公司。访问期间,代表团会见了匈牙利经济改革之父涅尔什·雷热(原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中央委员会书记,1974年被解职,担任匈牙利科学院经济所所长)。代表团原计划访问三周,后延长一周,12月22日离匈。中国经济学家代表团的考察报告最后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结集出版,题为《匈牙利经济体制考察报告》。该书包括三个部分和两个附录。第一部分为访谈记录,包括匈牙利经济学家和经济界人士谈话纪要;第二部分为出访报告,涉及匈牙利经济体制的介绍、匈牙利经济改革12年的评价以及匈牙利经济学界对经济改革若干问题的看法;第三部分为政策建议,涉及关于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建议。[12]于光远认为,“这次考察加深了对社会主义的多种模式的认识,同时使我们对改革过程的许多具体问题有了更多的了解”。[13]参与考察的苏绍智认为,匈牙利自1968年开始实行经济改革,12年来取得了一定成就。在经济改革的准备过程和实行过程中,对于经济理论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这些讨论对于我们了解匈牙利的经济改革是很重要的。同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可以作为我们进行经济改革的参考[14]。匈牙利高度重视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的访问,关注代表团对匈牙利改革的评价。匈方认为,代表团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匈牙利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第二,匈牙利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第三,匈牙利榜样增强了寻求新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第四,匈牙利改革的根本弱点在于新经济体制实行之后市场机制只有有限的影响[15]

1983年5月26日—6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家考察团访问匈牙利。匈方高度重视,副总理马尔亚伊亲自过问考察安排。科学院院士、议会计划与预算委员会主席波格纳尔主持接待,12位政府部门的国务秘书、副部长以及原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涅尔什(时任中央委员、经济研究所顾问)介绍情况和进行座谈。这次考察接触了15个政府部门、11个科研单位和院校、4个群众团体、5个城市、14个企业、农场、合作社,共49个单位,座谈七十多次。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家考察团撰写了《匈牙利经济体制考察报告》,报告描述了匈牙利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过程,就计划中引进经济调节手段、综合和灵活地运用经济调节手段、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国家与企业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等问题对匈牙利的经验进行了阐述。[16]此次考察的成果《匈牙利经济体制考察》于1984年结集出版,考察报告分为总报告和分报告,分报告涉及匈牙利计划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价格制度改革、工资制度改革、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经济组织体制改革、农业体制改革、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17]

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的廖季立于1983年和1985年两次率团访问匈牙利。以廖季立为团长的国家体改委考察团,从1985年2月28日到3月20日对匈牙利经济体制进行了第二次考察,与涅尔什、奇柯什等人进行了会谈。涅尔什、奇柯什就匈牙利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经济决策与改革的关系以及匈牙利进一步改革的方向等问题发表看法[18]。此次考察的重点,是1983年以来匈牙利经济体制改革的新进展,以及如何综合运用经济调节手段,以保证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问题[19]。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匈方的分析认为,廖季立的首次访问是为了制定经济改革决议而来,第二次访问则为落实经济改革决议而来[20]

1986年5月初到6月上旬,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高尚全率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代表团访问匈牙利和南斯拉夫,考察两国的经济改革。这次考察的目的是为1987年、1988年改革方案的设计工作提供借鉴经验。考察的重点是两国在新旧体制交替工程中的摩擦、矛盾、发展趋势和解决问题的方向。[21]这次考察的成果《艰难的探索——匈牙利、南斯拉夫改革考察》由经济管理出版社结集出版。

3.学术研究

自1979年起,学术期刊陆续发表与匈牙利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的学术论文。根据中国知网的检索结果,1979—1989年中国期刊上共发表论文或文章92篇。最早的一篇关于匈牙利经济体制改革的论文发表在《经济管理》1979年第6期。[22]从发表的论文看,大多数论文为对匈牙利经济改革情况的介绍,[23]部分论文为匈牙利经济学家观点的介绍,[24]少数论文讨论匈牙利经验与中国改革。[25]

4.学术会议

匈牙利经济学家参加的学术会议也是匈牙利经济改革经验传播的重要方式。在中国经济改革史上享有特别地位的两次学术会议均有匈牙利经济学家参加。1982年,应中国经济学家请求,世界银行驻华首任代表林重庚邀请一些既懂改革理论又有实际改革经验的东欧经济学家参加在浙江莫干山举行的莫干山会议,东欧经济学家由布鲁斯带队,包括波兰国家物价委员会前主任斯特鲁明斯基、捷克斯洛伐克前副总理奥塔·锡克的工作搭档考斯塔和匈牙利改革经济学家彼得·肯德。[26]1985年9月2—7日在重庆到武汉的“巴山号”轮船上举办的宏观经济管理国际讨论会(亦称“巴山轮会议”)对中国的经济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参加巴山轮会议的外宾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詹姆斯·托宾,曾任职法国国家计划总署的法国保险公司首席执行官米歇尔·阿尔伯特、联邦德国中央银行前行长奥特玛·埃明格尔、牛津大学弗拉基米尔·布鲁斯、南斯拉夫联邦经济改革委员会成员亚历山大·巴伊特、匈牙利科学院经济所亚诺什·科尔奈等。科尔奈从经济协调机制角度对经济模式的分类以及对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目标模式的看法引起与会的中国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27]中国官方高度重视巴山轮会议,在巴山轮会议举行之前,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会见与会的七位经济学家,会见时间长达2个小时。科尔奈在其自传中专门谈及1985年的中国之行和巴山轮会议。[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