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分析:语言与人性的奥秘
- 王新刚
- 2310字
- 2021-06-03 10:45:44
心理条件
条件作用理论也许是心理学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理论。它最早是由巴甫洛夫在研究消化作用期间发现的,在研究狗对肉沫这样的食物产生胃液分泌反应时,他注意到与食物相联系的物体或事件也能引起胃液分泌。例如,仅仅看到实验者或听到他的脚步声,狗就能产生胃液分泌反应。巴甫洛夫将这些反应称为“有条件的”,因为它们依赖于另外一些东西,如食物。他认为条件反射和自然反射一样,都可以根据神经回路和大脑生理学来解释。巴甫洛夫的工作只是关于条件作用理论研究的开始,而且他更倾向于对条件反射的生理学研究。直到在此之后的半个世纪,心理学家才由此建立起了完整的心理学理论。
为了新理论的建立,我们现在需要对原有条件作用的定义、实验以及理论实质进行简单的介绍。反射是一种无须学习的反应,如唾液分泌、瞳孔收缩、眨眼等,它是由与有机体生物学相关的特定刺激自然诱发的。任何能够自然诱发的反射性行为的刺激都叫作无条件刺激。由无条件刺激诱发的行为,叫作无条件反应。在典型的经典条件作用实验中,中性刺激是一种通常在无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反应中无意义的刺激——经过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便可以预言无条件刺激的随后出现。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的中性刺激,如巴甫洛夫实验中的声音,被称为条件刺激。经过几次匹配之后,条件刺激所引发的反应叫作条件反应。
行为主义中条件作用的建立和广泛应用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成就。它是以生理学为基础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学理论,在科学性上,过去的其他理论是无法与其竞争的。心理学是一门既有自然科学属性,又有社会科学属性的学科,如果新理论中同时包含这两点,这个理论就是有力量的。从心理学过去100多年的发展,笔者越来越认为心理学需要统一,将大部分理论统一在一种范式中,而要统一就必须同时包含这两点。功能主义正是以此作为其理论目标,并很好地实现了这一目标。
功能主义要想将行为主义统一在其范式中,最重要的是统一条件作用理论。由于考虑到使用习惯问题,我们在新理论中保留“条件作用”这一概念。大家应该知道功能主义中的条件作用理论不仅包含行为主义中的条件作用理论,而且在理论范围、形式和意义上更加广泛。
功能主义中的条件作用和行为主义中的条件作用在三个方面有所不同:刺激、条件和反应。在科学史中有这样一个传统:科学家通过对原有理论的批评和质疑来找到前进的方向,事实证明这样做是非常有效的。在刺激方面,我们既可以直接给予环境性刺激,也可以通过语言激发大脑中与之对应的表征,它们是等效的。如现实中的鸡块和激发“鸡块”这一表征都能引起唾液的分泌。在条件方面,由于人的心理过程可以由语言组成,所以大部分条件是具有一定抽象意义的词汇(物理的环境性条件只是其中一部分)。如果从解释和应用范围来讲,功能主义中的条件更加广泛。在反应方面,不仅包含现实中的行为,而且也包含了语言或表征中的行为词。
在新旧条件作用中对刺激、条件和反应这三个方面的比较,可以说明功能主义理论的优点,当然这里只是做了一些简单的介绍,后面还有更详细的说明。
环境信息通过机体的感知以及一系列复杂的加工过程,最后固化在大脑内高度组织化的神经系统中。大脑的组织化水平事实上超过了大多数人的想象,例如,具有不同范畴的物体表征存储于不同的大脑区域。对神经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功能与范畴之间紧密相关,例如,食物范畴与味觉和嗅觉功能就近联结,运动器材和运动功能就近联结等。这样的神经联结模式使环境性表征与功能性表征之间具有重要的适应性意义。
环境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一般来讲,所有的客观存在都可以称为环境,如桌子、玩具、电脑、学校等都是环境。这些环境本质上是带有意义性的。一台电脑对一个人的意义和对一只老鼠的意义是不同的,但是与感觉功能相对应的环境刺激可能具有相同的意义,例如,给人一块面包和给老鼠一块面包,或用针扎一个人和用针扎一只老鼠,这些环境刺激引发的行为意义是相同的。关于环境对人的意义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在实验室以及理论说明的时候,科学家喜欢用最简单的环境刺激,如食物——学术上称其为无条件刺激物。所有的环境中的无条件刺激物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在大脑中都有其对应的心理表征,在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射性反应中,现实中的食物和食物表征的作用是等效的。
无条件刺激的种类和数量对人来说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在进行大量的学习之后,条件刺激成为心理过程中最主要的内容。条件刺激也叫中性刺激,经过反复匹配之后,就能在无条件刺激之后出现。根据前面的论述,有些环境表征可以作为无条件刺激,有些可以作为条件刺激,而且作为条件刺激的环境表征的种类和数量远远超过了作为无条件刺激的环境表征的种类和数量。因为它可以将很多具有抽象性的表征——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如将上帝作为条件刺激。
反应来源于机体,一般是指行为或动作。一个客观行为的发生必须包含两部分,先在大脑中的运动皮层和联合皮层有一个激活的过程,然后才是肢体的执行过程,也就是客观实现。现在我们再举一个例子,让被试读一些句子,句子的内容是关于某种行为,如“我要跑步”,但是没有在现实中发生。有两种行为:内隐行为和外显行为,这两种行为在大脑中激活的神经区域是相同的。这也是表征主义理论中一致性原理的生理学基础:语言或表征中的行为和实际行为在心理学意义上是一致的,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区别。现在我们知道无论是条件反应还是无条件反应,都可以用表征或语言来表示。这样,在同一心理过程中,刺激、条件和反应可以处于同一水平——表征水平进行研究。
行为主义的条件作用中的条件一般是指客观条件或环境条件,但是在表征主义理论中所有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都可以用表征来表示,所以我们要将新理论中的条件称为心理条件,因为它是真正来自“心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