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话的艺术:会说话更要会表达
- 罗清军 王奕淇编著
- 1331字
- 2021-05-31 12:37:39
积极回话,融洽沟通的氛围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主要依靠语言进行,要与他人良好相处,就要有来有往、有问有答,以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有的时候,我们与他人打招呼或者询问他们一些问题,却没有得到他人的回应,心里一定会觉得很尴尬和别扭。同样的道理,在他人和我们搭讪的时候,为了避免给他人带来不好的印象和感受,我们也要及时回应他人,这才是尊重他人且愿意与他人友好相处的表现。如果沟通不顺畅,回话不及时,人们之间难免会产生各种揣测,乃至影响人际交往。
很多人都因为各种原因不对他人作出回应,有的人是故意冷漠地对待他人,不愿意与他人产生交流;也有的人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回应,为此回应延迟或者没有回应。一些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提问或者是求助时,因为不胜其烦,也会故意忽视对于孩子的回应。殊不知,尤其是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父母的毫无回应会使他们陷入绝境,也会导致他们未来在沟通方面遇到障碍。父母迟迟不回应幼儿,幼儿会产生挫败感,若父母对于幼儿没有回应的次数越来越多,幼儿就会渐渐地减少向父母寻求帮助和主动与父母进行交流的次数,甚至再也不愿意和父母沟通。最终,孩子变得越来越内向自卑,渐渐地封闭心扉,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感情也越来越淡漠。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大名鼎鼎的精神病医生,也是一位在心理学领域颇有建树的心理学家,他曾经在作品中讲过一个故事:有个3岁的男孩和阿姨一起待在陌生的房间里,因为无法忍受黑暗,他不停地喊着阿姨,要求阿姨和他说话。阿姨很不理解:“我和你说话也没用啊,这里依然这么黑。”然而,男孩说:“你若和我说话,我就会觉得有光。”由此可见,对于孩子而言,积极的回应就像是阳光一样能够驱散黑暗,也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抚慰。为此,明智的父母会积极地回应孩子,而不会总是把孩子丢在没有回应的黑暗中,也不会拒绝和孩子沟通。
很多父母都无法理解孩子的心理,为此,当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呼唤他们的时候,他们常常会感到厌烦,也会非常懊恼,甚至不愿意搭理孩子。殊不知,孩子有的时候之所以呼唤爸爸妈妈,只是希望爸爸妈妈能给他们积极的回应,能分享他们的喜悦。父母的回应,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也会让孩子更加确定自己的存在。
当然,在成人的世界里,回应同样重要。回应是尊重,是信任,是理解,是安抚。面对一个哭哭啼啼的小伙伴,我们需要做的不是给对方一定的指导和意见,而是要给予对方认真的倾听和积极的回应。当然,这里所说的回应也许只是一个微笑,一次点头,一个会心的眼神,就足以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真诚和体谅,并有助于我们与对方建立积极的联系和良好的互动。一定要积极回应他人哦,否则,我们与他人的沟通就无法顺畅进行,更无法取得积极的效果。
具体而言,在给他人回话的时候,要讲究方式方法,也要坚持几个原则。首先,对于他人的话要认真倾听,带有好奇心和热情,而不要总是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更不要总是对他人爱搭不理。如果对于他人所说的话有不明白或者不理解的地方,还可以询问对方。其次,要带着欣赏的心态回话。很多人自以为知道很多,常常对于他人的提问带有一副漫不经心的态度,或者对于他人所说的话不以为然。其实,要想更好地回话,就要发自内心尊重他人,也要给予他人更多的关注,这样才能把握回话的节奏,让回话效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