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明白问题再回答更有效

语言作为信息的载体,只能传达字面的意思;同时因为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不同,所以在表达时还需要因人而异,才能让听者理解语言蕴含的深刻含义,才能让回话在以语言作为媒介的沟通中起到更好的作用。由此可见,只是正确地表达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以听力作为辅助,真正理解问题的含义,才能为正确解答问题铺垫基础,做好准备。

有的时候,我们没有听明白别人的问题,那么不妨问问别人到底想问什么。有的时候,我们没有听清楚别人在说什么,那么不妨让别人多说一遍。不管是没有听清楚,还是没有听明白,弄清楚问题才是最关键的。古人云,不耻下问,我们这不是问,而是请求对方复述一遍,并没有什么丢人的,所以无须因为觉得丢人而逃避。

在倾听的过程中,除了要听清楚他人所说的话之外,还要真正弄懂他人的意思,知道他人想问什么,也知道他人真正的用意在哪里。在倾听的过程中,除了要调动耳朵,还要用心去思考,这样才能深入问题,透过问题的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这才是真正有效的倾听,才能令我们在倾听他人之后作出卓有成效的回话。

作为一名兼职编辑,贝奇遇到了一件很糟糕的事情。一年之前,他为一家图书公司组稿,因为当时和图书公司的负责人谈好等到图书出版后3个月内结算稿费,结果这家图书公司和出版社的合作出现问题,导致这本图书成稿之后没有得到及时出版。每次,贝奇去找负责人索要稿费,负责人总是以图书还未出版为由推卸责任,不愿意结算。无奈之下,贝奇只好诉诸法律手段,请了律师去和图书公司的负责人进行洽谈。

律师问负责人:“图书正常的出版流程是怎么样的?”负责人说:“通常成稿之后会组织审稿,三审三校之后,再组织排版,最终印刷。”律师又问:“那么,你们拿到书稿为何没有出版?”负责人说:“和出版社的接洽出现问题。”律师说:“那么,这是属于谁的问题呢?”负责人有些语结,不知道接下来该说什么,良久才说:“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图书都还没有出版。”律师当即说:“这么说来,您承认图书不能正常出版是你们的问题,而不是我当事人的问题。我当事人保证稿件是可以正常出版的,至于能不能出版,则是需要你们去操作的。如果你们一直拖延着不出版,我当事人不可能始终不索要稿费。或者,你必须告诉我这本书最迟什么时候能出版。否则,你就要马上为我当事人的劳动埋单。”律师的话说得很清楚,当然,律师不是因为关心出版问题才来询问负责人相关的情况,而是为了保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利益。

在律师给出诉讼的时间后,图书公司的负责人很快和出版社领导协调沟通完毕,把贝奇的稿费支付了。

其实,贝奇在当初和图书公司达成合作意向的时候,就掉入一个陷阱,即图书出版后3个月内支付稿费。要知道,图书能否出版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不是作者所能决定的。尤其是这种图书公司和出版社合作的稿件,更是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如出版社的出版计划,图书公司的经营情况等。为此,贝奇在签订合作协议的时候,就应该与图书公司约定:如果稿件出于非作者原因导致迟迟不能出版,那么图书公司必须在多长时间之内结清作者的稿费。这样,贝奇才算有了基本的权益保障,才能在索要稿费的时候理直气壮。

对于他人的话,一定要听得认真仔细,除了要听懂字面的意思之外,还要听懂对方的言外之意,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理解对方的意思,给对方积极的回答。很多人一旦面对他人的提问,就会急于回答问题,这种情况下,难免因为不假思索而说错话,也使得自己即使回答了问题也无法得到想要的结果。为了避免这种糟糕的情况发生,在回答问题之前,一定要认真思考他人提问的意思,也要知道他人在语言背后隐藏的意思,这样才能把握住问题的根本所在,对于问题进行顺畅的沟通和解答。

当别人的提问并不简明扼要也不开门见山的时候,我们还要保持充足的耐心,这样才能将别人表达出来的零碎信息进行整合,从而使得各种线索都能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当然,这样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的,每个人要想提升回话的水平,就要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多多练习,让回话的能力水涨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