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概 述

一、中药新药研发学的性质与任务

(一)中药新药研发学的相关定义与性质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中药起源于人类生产生活实践,是经过日积月累的口尝身受逐步积累的药物。《淮南子·修务训》谓:“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神农尝百草”客观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发现药物、积累中医药经验的艰苦实践过程,也是中医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后来,人们发现用单味药治疗疾病存在一些局限,单味药药力较弱,难以治疗严重疾病,不能适应比较复杂的病情,并且有些剧毒药物使用受限,人们开始把几种药物配合起来使用,逐渐出现了“药对”“方剂”和“剂型”,达到了增效减毒的目的。先秦至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成书,标志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书中提出“君、臣、佐、使”的制方之法,收载成方制剂13首,其中汤剂4首,其余9种成方制剂包含了丸、散、膏、丹、酒等多种剂型,为中药、方剂、中药成方制剂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第一次提出“成药剂”的名词和概念,主张将药物按处方配好,加工成一定剂型以备临床急需,成为中成药工业发展的先河。鸦片战争以后,西药传入我国,在“成药”生产中,为有别于西药,故称为“中成药”。

中成药是指以中药饮片为主要原料,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按药品注册管理部门批准的处方和制法大量生产,有特有名称并标明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规格的药品,包括中药单方制剂和中药成方制剂。古往今来,中成药一直是中医药防治疾病的重要临床应用形式,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的巨大贡献。“药有阴阳配合”,从《神农本草经》开始,中药复方配伍的思想已经较为完善。宋代颁布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方颁发的制剂规范,也是世界上最早具有药典性质的制剂法典,其中收载的方剂和制法,大多至今仍被沿用。伴随着中医药理论的发展、治疗经验的积累和医疗技术的提升,名方名药应运而生,进而带动中成药的发展。如补土派李东垣创立内伤脾胃学说的同时,创制了补中益气丸、香砂枳术丸等著名中成药;明朝王肯堂所著的《证治准绳》,载有至今使用的中成药如小儿羌活丸、小儿健脾丸、五子衍宗丸、连翘败毒丸等;明朝张景岳所著《景岳全书》记载的右归丸、左归丸、全鹿丸、天麻丸、河车大造丸等,均为现今临床常用的有效中成药;清朝吴鞠通著成《温病条辨》,创制了银翘散、桑菊饮、万氏牛黄清心丸等。这是历代中药新药创制、发展的过程,中成药逐渐成为中医临床应用的重要形式。

为了确保中药新药研究的规范性,保证药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卫生部于1985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将“新药”定义为“我国未生产过的药品”;随后补充“已生产的药品,凡增加新的适应证,改变给药途径和改变剂型的亦属新药范围”;1999年5月1日,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重新修订《新药审批办法》,明确规定“新药系指我国未生产过的药品。已生产的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的适应证或制成新的复方制剂,亦按新药管理”;2007年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将新药定义为“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2015年对其定义进行更改,“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外上市销售的药品”。中药新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等为原料,研制生产的未曾在中国境内外上市销售的中成药。根据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中药新药包括:新的有效成分及制剂、新发现的药材、新的中药材代用品、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新的有效部位及制剂、新的复方制剂,改变给药途径和剂型按照新药申请。

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发展中医药事业遵循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等原则指引下,中成药的发展融合了现代制药理论、技术、设备和辅料,不断出现中药新制剂、新剂型。同时,伴随着《药品管理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医药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广大中医药科研工作者、中药制药企业投身于中药新药的研制与开发,因此,中药新药研发学应运而生。

中药新药研发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参照国家药品注册管理相关法规与技术指导原则,开展中药新药的药学、药理毒理、临床等研究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该学科为中药新药的研制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是连接中医药学科链与产业链的桥梁,其学科性质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1)中药新药研发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研制与开发,中药制剂的处方必须符合中医药理论,方剂组成要遵循“君、臣、佐、使”的组方规律,剂型选择要考虑“理、法、方、药”的基本理念;在中药新药研发的整个过程中,应符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通过制备工艺、质量标准等药学研究,确保工艺合理可行,并尽可能体现原方的功能主治;通过药理毒理、临床等一系列研究,确保产品质量的安全与有效。

(2)中药新药研发学是中药学的重要分支学科,需要学生在系统掌握了中药学各基础课、专业课的基础之上,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中药新药的研制与开发实践过程,是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与实践应用综合能力的全面检验。

(3)中药新药研发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新药研究的重要方向;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采用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新辅料、新工艺,力争研究开发物质基础明确、机理基本清楚、工艺与剂型合理、质量标准可控、临床安全有效的现代中药新药,是推动中药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并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体现了整个中医药行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水平和发展概况。

(二)中药新药研发学的任务

中药新药研发学的基本任务是研制和开发中药新药,其制剂有效、安全、稳定、可控,以满足临床疾病治疗的需要。其具体任务包括:

1.研制临床急需的中药新药,满足医疗卫生的需要 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世界范围内有许多现代疾病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如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等,且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人类疾病谱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如肺癌迅速攀升为最常见的肿瘤病种。药品作为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维护人体健康的物质,新药的研究与开发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一个新药的问世是人类智慧和巨额资金的结晶,也是人类医药科技发展水平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例如,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凭借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更为全世界几亿疟疾患者研制出新一代安全、有效的创新药,使防疟抗疟工作有了划时代的进展。目前,有很多疾病没有得到较好的治疗,随着人们对疾病和药物认识的日益加深,传统中医药正逐渐为世界所接受和认可,研发中药新药具有重要的意义。

2.研制市场广阔的中药新药,契合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实现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的目标,近年来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增长迅速,已超过7300亿元。新药是医药行业的核心主导,新药的研发对推动医药产业蓬勃健康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每一个新药成功投放市场给医药行业带来的利润是无可估量的。新药的价格为原研药的几倍,仿制药的十几倍,甚至高达几十倍。高昂的价格使医药行业获得了较高的利润,因此研发新药是行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例如复方丹参滴丸是在复方丹参片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药基本理论,采用固体分散新技术研制的一种纯中药滴丸剂,在质量控制、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上均明显优于复方丹参片,作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急救药物,已成为某制药公司的拳头产品,年产值达20亿元人民币。因此,加大新药研发的力度,提高新药研发能力是我国实施中药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

3.挖掘传统中医药宝库,实现振兴民族医药产业的需要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其有效的实践和丰富的知识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世界医学史发展的道路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药用植物资源丰富,中药制药理论、技术与经验丰富。然而,中药产品在世界天然药物市场上所占份额较小,国际市场每年药用植物及制品(包括保健品等)的交易额超过300亿美元,日本、韩国所占比例超过70%。因此,我们需要学习、继承和整理中医药学中有关制药技术的理论与经验,充分吸收和应用现代各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采用制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辅料,研究和开发中药新制剂、新剂型,促进中药制药行业的发展,逐步实现振兴民族医药产业的目标。

藿香正气系列制剂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藿香正气散,因其配伍精妙,功效卓越,一直是医家圣方、病家圣药。20世纪50年代,药学研究工作者通过对藿香正气散进行处方调整、炮制改进、工艺创新等一系列的二次研发,成功研制出藿香正气水,自1954年上市以来赢得了老百姓的厚爱,1990年后被载入历版《中国药典》。但藿香正气水为酊剂,乙醇含量达40%~50%,对于酒精过敏人群、老人、儿童都不适用,且口感差,病人顺应性不好。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成都中医药大学与太极集团联合,对藿香正气水进行新一轮的研发,并最终成功研制出藿香正气口服液,是藿香正气制剂改革的重大成果,已成为太极集团的拳头产品。随着中药制剂技术的发展,目前藿香正气系列制剂已有多个剂型上市,包括藿香正气口服液、藿香正气水、颗粒、合剂、丸(滴丸、水泛丸、蜜丸)、片、胶囊(软、硬)、袋泡剂等,共有706个国药准字,生产厂家数以百计,形成了一个规模逾100亿元的巨大市场,造就了一个“藿香正气”产业,让传统中成药进入智能、高效、绿色、数字化的先进制造时代。因此,藿香正气系列制剂研发的成功经验是中药新药研发成功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