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卷二·中焦篇(2)
- 中医四大名著(第九卷)
- 李楠编著
- 4150字
- 2021-05-24 14:07:26
六、阳明温病,面目俱赤,肢厥,甚则通体皆厥,不瘛疭,但神昏,不大便,七、八日以外,小便赤,脉沉伏,或并脉亦厥,胸腹满坚,甚则拒按,喜凉饮者,大承气汤主之。
此一条须细辨其的是火极似水,热极而厥之证,方可用之,全在目赤、小便赤、腹满坚、喜凉饮定之。
大承气汤(方法并见前)
【解读】
六、阳明温病,面部和眼白都发红,但四肢发凉,甚至全身都发冷。虽四肢不抽搐,但神志不清,不解大便已经七八日以上,小便色红赤,脉象沉伏,或者出现脉重按也不易触及的“脉厥”现象。胸腹部胀满坚硬,甚至拒按,口渴而喜饮凉水的,宜用大承气汤治疗。
本条必须仔细加以辨别,只有确实属于火极似水、邪热极盛引起的厥证,才可使用大承气汤。辨证的关键在于眼白发红、小便红赤、腹部胀满坚硬、渴喜凉饮等症状,这是这类病证属于实热性质的典型表现。
大承气汤(处方和用法都见前)
七、阳明温病,纯利稀水无粪者,谓之热结旁流,调胃承气汤主之。
热结旁流,非气之不通,不用枳、朴,独取芒硝入阴以解热结,反以甘草缓芒硝急趋之性,使之留中解结,不然,结不下而水独行,徒使药性伤人也。吴又可用大承气汤者非是。
【解读】
七、阳明温病,如果大便泻出的全是稀水而无粪质,称为热结旁流,用调胃承气汤治疗。
热结旁流,原因不是腑气不通,所以不用枳实、厚朴,只用芒硝配合大黄来祛除肠道的热结,并佐以甘草缓和芒硝的趋下作用,使芒硝能留在肠中解除燥结。如果不这样治疗,会导致燥结不下而仅仅水液下行,药不能治病反而徒伤人体的正气。吴又可治疗此证用大承气汤,不够妥当。
八、阳明温病,实热壅塞为哕者下之。连声哕者,中焦;声断续,时微时甚者,属下焦。
《金匮》谓: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阳明实热之哕,下之里气得通则止,但其兼证之轻重,难以预料,故但云下之而不定方,以俟临证者自为采取耳。再按:中焦实证之哕,哕必连声紧促者,胃气大实,逼迫肺气不得下降,两相攻击而然。若或断或续,乃下焦冲虚之哕,其哕之来路也远,故其声断续也,治属下焦。
【解读】
八、阳明温病,如因实热壅滞阻塞于胃而发生呃逆的,应以攻下法治疗。如为呃逆连声的,病位往往在中焦;如呃逆声断断续续、时轻时重的,病位多在下焦。
《金匮》说:呃逆而伴有腹满的,必须注意观察其大小便情况,以了解大便或小便何处不通利,然后采用相应的通利之法就可痊愈。阳明温病可因实热壅滞中焦而引起呃逆,所以,运用攻下法后使壅塞不通的里气得以疏畅,呃逆就会停止。但是,由于本病的伴随症状轻重不一,不容易预料,因此文中只说用攻下法治疗而不规定具体的方剂,以便临床医生根据病情灵活选择用方。还要指出的是,中焦实证引起呃逆,必然呃逆连续而作、声音紧促,这是出为胃气壅实阻塞,迫使肺气不能下降,两者相互冲击则发生呃逆。如果呃逆断断续续,多为下焦肾虚不能纳气所致,因为其导致呃逆的上冲之气来路较远,所以声音时断时续,治疗应遵循下焦病变的处理原则选方用药。
九、阳明温病,下利谵语,阳明脉实,或滑疾者,小承气汤主之;脉不实者,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
下利谵语,柯氏谓肠虚胃实,故取大黄之濡胃,无庸芒硝之润肠。本论有脉实、脉滑疾、脉不实之辨,恐心包络之谵语而误以承气下之也,仍主芳香开窍法。
小承气汤方(苦辛通法重剂)
大黄(五钱)厚朴(二钱)枳实(一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得宿粪,止后服,不知再服。
调胃承气汤(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法)
大黄(三钱)芒硝(五钱)生甘草(二钱)
牛黄丸(方论并见上焦篇)
紫雪丹(方论并见上焦篇)
【解读】
九、阳明温病,出现泄泻、谵语等症状,如果脉象右关部实或滑疾的,用小承气汤治疗;如果脉象不实,应用牛黄丸治疗,也可用紫雪丹。
出现泄泻和谵语,柯韵伯说是肠虚胃实,所以用大黄通降胃气,不需要用芒硝软坚润燥。本条强调要注意辨别其脉实、脉滑疾、脉不实,以免把热入心包络引起的谵语误认为是胃肠热结所致,并投用承气汤攻下。如果谵语为热入心包络引起的,依然要以芳香开窍法治疗。
小承气汤方(苦辛通法重剂)
大黄15克厚朴6克枳实3克
上药加水8杯,煮成3杯药液。先服1杯,如肠中宿粪得以排出,则不必再服,如服后仍不解大便,可再服。
调胃承气汤(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法)
大黄9克芒硝1s克生甘草6克
牛黄丸(处方和方论都见上焦篇)
紫雪丹(处方和方论都见上焦篇)
十、温病三焦俱急,大热大渴,舌燥,脉不浮而躁甚,舌色金黄,痰涎壅甚,不可单行承气者,承气合小陷胸汤主之。
三焦俱急,谓上焦未清,已入中焦阳明,大热大渴,脉躁苔焦,阳土燥烈,煎熬肾水,不下则阴液立见消亡,下则引上焦余邪陷入,恐成结胸之证,故以小陷胸合承气汤,涤三焦之邪,一齐俱出,此因病急,故方亦急也,然非审定是证,不可用是方也。
承气合小陷胸汤方(苦辛寒法)
生大黄(五钱)厚朴(二钱)枳实(二钱)半夏(三钱)栝蒌(三钱)黄连(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不下,再服一杯,得快利,止后服,不便再服。
【解读】
十、温病在热势亢盛时可导致三焦俱病,临床可见壮热,口大渴,舌苔干燥,脉象不浮而非常躁急,苔呈金黄色,咽喉部有许多痰涎壅滞。这种病证不可单独使用承气汤,应以承气汤合小陷胸汤进行治疗。
所谓“三焦俱急”,是指上焦邪热尚未清解,已传入中焦阳明,导致患者出现壮热、口大渴、脉象躁急、舌苔干燥等症状。由于胃热炽盛耗损阴液,甚至消烁肾水,此时若不及时施以攻下法,人体的阴液在短时间内就有消耗殆尽的危险;而立即攻下,又有可能使上焦未清的余邪乘虚内陷形成结胸证。所以用小陷胸汤配合承气汤,来涤除三焦的邪热,既能清热化痰、理气宽胸,又能攻下腑实。由于病情很急,因此本方的作用也较峻猛。但是,如果没有审察确定是本证,就不可使用本方。
承气合小陷胸汤方(苦辛寒法)
生大黄15克厚朴6克枳实6克半夏g克瓜萎9克黄连6克
上药加水8杯,煮成3杯药液。先服1杯,如服后不解大便,则再服一杯。如果服后大便畅通,可不必再服。若仍不大便,则再服。
十一、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其人阴素虚,不可行承气者,增液汤主之。服增液汤已,周十二时观之,若大便不下者,合调胃承气汤微和之。
此方所以代吴又可承气养荣汤法也。妙在寓泻于补,以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既可攻实,又可防虚。余治体虚之温病,与前医误伤津液、不大便、半虚半实之证,专以此法救之,无不应手而效。
增液汤方(咸寒苦甘法)
元参(一两)麦冬(连心,八钱)细生地(八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口干则与饮,令尽,不便,再作服。
方论:温病之不大便,不出热结液干二者之外。其偏于阳邪炽甚,热结之实证,则从承气法矣;其偏于阴亏液涸之半虚半实证,则不可混施承气,故以此法代之。独取元参为君者,元参味苦咸微寒。壮水制火,通二便,启肾水上潮于天,其能治液干,固不待言,本经称其主治腹中寒热积聚,其并能解热结可知。麦冬主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亦系能补能润能通之品,故以为之佐。生地亦主寒热积聚,逐血痹,用细者,取其补而不腻,兼能走络也。三者合用,作增水行舟之计,故汤名增液,但非重用不为功。
本论于阳明下证,峙立三法:热结液干之大实证,则用大承气;偏于热结而液不干者,旁流是也,则用调胃承气;偏于液干多而热结少者,则用增液,所以回护其虚,务存津液之心法也。
按吴又可纯恃承气以为攻病之具,用之得当则效,用之不当,其弊有三:一则邪在心包、阳明两处,不先开心包,徒攻阳明,下后仍然昏惑谵语,亦将如之何哉?吾知其必不救矣。二则体亏液涸之人,下后作战汗,或随战汗而脱,或不蒸汗徒战而脱。三者下后虽能战汗,以阴气大伤,转成上嗽下泄,夜热早凉之怯证,补阳不可,救阴不可,有延至数月而死者,有延至岁余而死者,其死均也。在又可当日,温疫盛行之际,非寻常温病可比,又可创温病治法,自有矫枉过正不暇详审之处,断不可概施于今日也。本论分别可与不可与、可补不可补之处,以俟明眼裁定,而又为此按语于后,奉商天下之欲救是证者。至若张氏、喻氏,有以甘温辛热立法者,湿温有可用之处,然须兼以苦泄淡渗,盖治外邪,宜通不宜守也,若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断不可从。
【解读】
十一、阳明温病,没有上焦证候,几天不大便,可以用攻下法治疗。如果患者阴液素亏,即使大便不通也不能用承气汤治疗,应选用增液汤。服用增液汤后,须观察24小时,如果仍然不解大便,可配合调胃
承气汤轻下,以使其胃气调和而大便通畅。
本方是用来代替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设立的承气养荣汤的。其特点在于将泻法包含在补法之中,用具有滋补作用的药物,来达到泻下祛邪的目的,既能攻逐实邪,又能预防阴液的耗损。我治疗平素阴虚的温病患者,或因以前的医生用药欠妥损伤津液的患者,凡是属于虚实夹杂而不大便的病证,都是采用这个方法进行救治,大多能立刻见效。
增液汤方(咸寒苦甘法)
玄参30克麦冬(连心)24克细生地黄24克
上药加水8杯,煮成3杯药液。患者口渴时给其饮用,直至饮完。如服后仍不解大便,再配1剂煎服。
方论:温病出现不大便的症状,原因不会超出实热内结和阴液干涸两方面。如果是侧重于阳热炽盛、实热内结的实证,则使用承气汤为主治疗;如果是侧重于阴液耗损的虚实夹杂证,就不能随便使用承气汤,可以用本条提出的方法代替。该法所用的增液汤独以玄参为君,因为玄参味苦咸而性微寒,具有滋阴制火、通调大小便的作用,可使肾中之水上输而濡养全身,因此能治阴液干枯的病证,当然不必多说。同时,《神农本草经》中说;玄参主治腹中寒热积聚,说明它还能解除肠中热结。麦冬主治心腹部的郁结之气,中气受伤、饮食不节引起的脾胃损伤,胃的络脉欲绝,身体消瘦而气短等,也是一种能补正、能润津、能通气的药物,所以在方中作为佐药。生地黄也可以治疗寒热结聚,能攻逐血脉的痹阻,用细生地黄是利用其补而不腻、疏通络脉的作用。因此,这3味药配合运用,有增水行舟的功效,所以将此方称为增液汤。但须注意,本方在使用时药物的剂量要重用才能取得明显效果。
以上对阳阴温病可以用攻下法的病证,设立了3种治法:热结肠腑、阴液耗损的大实证,当用大承气汤治疗;偏重于热结肠腑而阴液损伤不明显,表现为热结旁流的,应投调胃承气场治疗;偏重于阴液亏耗而热结不甚的,则须用增液汤治疗,这是在温病患者阴液已虚时,重视顾护阴液,务必保存津液的重要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