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不干涸的大道清源·中国故事: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第三辑)
- 杨永发
- 1787字
- 2021-04-30 19:27:00
清净寺:遥远的阿拉伯记忆
当来到呈现尖拱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清净寺时,仿佛时间瞬间凝固,把我带到遥远的阿拉伯世界。
虽然这座宣礼塔目前仅剩塔址,但仍能想象当年塔形如柱、高耸奇伟的气势。当年清净寺的这座塔可与广州怀圣寺光塔媲美:“一柱干云,并紫帽峰而作对,七级凌日,参开元塔以为三。”
②清净寺与扬州仙鹤寺、广州怀圣寺、杭州凤凰寺合称中国伊斯兰教四大古寺。它是泉州海外交流重要史迹之一。
一千多年前,当时的穆斯林宣礼员登上塔顶,一呼百应。夜间塔顶举火,为来往的商舶导航,方圆百里,一目了然。或值春秋,数万阿拉伯商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满载着香料、药物和各种奇珍异宝,不远万里来到泉州;或临秋冬,他们又从泉州把中国盛产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运往西方。
如火如荼的丝路贸易,不仅使泉州港成为宋元时期与亚历山大港齐名的港口,更使泉州成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当时阿拉伯穆斯林齐聚寺内沐浴更衣,登塔眺望,诵读《古兰经》,祈求并赞感万能的安拉赐福穆斯林船队一路平安。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主要途径就是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唐宋时期,东西方航海贸易关系密切,泉州作为中国唐宋元三代著名大海港,宋元时期更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高峰期,泉州是当时的第一大港。而当时的阿拉伯穆斯林则是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缔造者和参与者,众多经商的穆斯林纷涌来到泉州经商定居,伊斯兰教也沿着海路东传,故泉州是公认的伊斯兰教最早从海上东传中国的发祥地之一。
泉州清净寺,又称“艾苏哈卜清真寺”,始建于北宋年间(1009,回历400),建筑格局仿照中世纪阿拉伯地区叙利亚大马士革清真寺,是典型的中世纪中亚建筑风格的伊斯兰教寺院,在如今的阿拉伯地区也十分少见。
长方形的寺门,葱头形的尖拱,寺里上下无不散发着浓郁的阿拉伯风情。饱经沧桑的石墙上一千多年前用阿拉伯文镌刻的《古兰经》依稀可见。清净寺的石构建筑非常牢固,四百多年前的大地震也没能把它摧毁,这也使得它得以保存至今,成为中国东南沿海仅存的、非中国宫殿式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它还与扬州仙鹤寺、广州怀圣寺以及杭州凤凰寺合称中国伊斯兰教四大古寺。
来自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的马乙布拉如今是清净寺的阿訇,他向我介绍了清净寺的前世今生。清净寺作为泉州海外交流重要史迹之一,如此规模的伊斯兰寺院在一千年前泉州城共有七座,当时的泉州包容开放,多个宗教并存,多元文化相处融洽。
现在的清净寺位于涂门街中段,东邻香火缭绕的关帝庙,西为锡兰侨民的世姓旧居,南至车水马龙的涂门街,北到河道狭窄的八卦沟,占地面积两千余平方米。这座石质建筑结构的寺院仿照中世纪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形式的建筑,在功能分布上有“主次”之分,在平面和空间布局上具有伊斯兰教清真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主体建筑有高大三重的门楼、八个石窗的南墙、遗址尚存的奉天坛、闽南风格的明善堂、阿曼苏丹卡布斯捐资新建的礼拜堂和“泉州伊斯兰史迹陈列室”等。
清净寺自创建以来,历代穆斯林相继集资修葺,并勒碑为记保存寺内。现寺中还有历年遗留下来的汉文和阿拉伯文石刻,记录了岁月的流逝。尤为珍贵的是1407年明成祖颁发的保护穆斯林和清净寺的《敕谕》碑刻,至今完好无损地嵌置于寺北的墙壁上:“所在官员军民一应人等,毋得慢侮欺凌,敢有故违……以罪罪之。”
①清净寺,初名圣友寺,又称艾苏哈卜大清真寺,位于泉州市区涂门街,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是年为回历400年。
漫步寺中,唯独发现明善堂是一座具有闽南风格的古建筑,堂前矗立着一座宋代“出水莲花”石香炉,被当地人称为“寺花”。由于伊斯兰教忌烧香祈祷,这个莲花石香炉是当年穆斯林在礼拜时用于焚烧檀香调节空气的,它由整块寿山石雕刻而成,距今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也就是说,有这个清真寺的时候,这个香炉就被摆在这里了。
时值周五主麻日聚礼,随着洪亮的唤礼声,数十名穆斯林民众陆续走进清净寺,他们互相握手,互致敬意,然后穿过高耸的门楼,经过古礼拜大殿残存的立柱、墙壁和门窗遗迹,聚集到新建的礼拜殿礼拜。
看着这一幕幕和谐安祥的画面,我的眼前开始闪现涂门街这区区数百米之内的所见所闻,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儒教,不同宗教和睦相处,不同信仰相融交互,仿佛使人又回到了一千年之前的宋元时期,作为世界最大都市之一的泉州重现出“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多元文化融合互鉴的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