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定向思维:原本就是这样的

大家有没有做过关于高考的梦?

我听过不止一个人跟我描述,在做重大决定前夜,会梦到回到高三、回到考场的场景。我自己也有类似的情况,离开学校多年,但每次拿到类似试卷的纸,例如居委会要求填写的问卷调查什么的,我都会手心冒汗、心情微微激动。在写这章的时候,我意识到这是一种对考试畏惧的“定向思维”。所谓定向思维,是指人长期受刺激—反应后形成的思维定式,再被刺激后下意识做出的反应。

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会一见到试卷就紧张呢?

我们可能都忘了自己小时候是怎么思考的,或者仅仅记得一些片段。小学三年级以前,我的大脑就像一团浆糊,大概没有什么定向思维。我可能会知道衣服湿了不舒服,但是绝对不会见到试卷就紧张,小孩是不理解试卷的含义的(但小孩也有自己的思维定式,就是去医院闻到消毒水的味道,就知道要挨针了,这也算定向思维的一种)。小时候,每件事情都是新鲜的,我们常常处于建立“定向思维”的好奇中。小学三年级以后,随着大脑成熟和时间增加,“定向思维”开始逐步形成。例如那个时候我开始知道上学不做作业和放学挨打是连在一起的,门口小卖部的水浒卡和妈妈钱包里的钱是连在一起的,考试试卷做不好是和红色叉叉有联系的。我开始去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来应对这个多变的世界。属于我的“定向思维”的大楼开始逐渐建立起来。

现在回过头来看,其实学习这件事,是有规律有技巧的。成绩优秀的同学很少会通宵做题、一丝不苟做笔记,当然疯狂做题和认真做笔记的同学成绩也是不错的,我的意思只是说这里没有正相关性。成绩拔尖的同学要么是本身热爱某学科,要么是掌握了学习的技巧和规律。

例如,曾获得我市希望杯数学竞赛中学组一等奖的A同学,是我的同桌,我很好奇他为什么每天上课都在玩游戏,但数学成绩还是很好。他对规律性的东西天然敏感,例如游戏中武力升级和攻击力的关系、买卖皮肤和时间的关系,怎么说呢,这方面,他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地察觉到了规律,再加之适当的练习,令我们抓耳挠腮的数学题目,他边喝珍珠奶茶就能边给出3种解答方式。这种从小就有的对规律的因果关系敏感的判断,成就了他的数学、物理等与规则有关的学科。

又例如,初中开始就能供稿给当地文学期刊的才女黄某,中午看到环卫工人在路边吃炒米粉,也能写出“烈日炎炎下是谁在给这座城市降温”这样的文字。据她所描述,她大脑里面的文字总是能自己跳出来组织成句子,她只是勤快点把它们都抓住,然后就能在满分60的作文考试中得到58分,扣2分是因为错别字和怕她骄傲。有一次家长会,我才知道他的父亲经营着一家打印工厂,她从小随手就能拿到印有文字的纸张。这种对文字的敏感度与熟悉度,让她在写作中信手拈来,成就了她的英语、语文等与表达有关的学科。

有些人就是比别人更快找到他们定向思维的启动机制,这种模式反应能让他们在学习上远远优于旁人,再加上适当的努力,就成了叱咤风云的学霸,并且是那种“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比别人厉害”的学霸。但进入工作岗位以后,事情常常是多种机制混合组成的,一项工作可能需要专业、沟通、组织等能力。单独学科的优势很难发挥作用。可能就是这个原因,那些在学习时某门学科成绩很突出的人面对这种综合挑战反而与常人差距不大。

用学习来解释“定向思维”,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长期行动和思维定式之间的关联。除了学习以外,我们脑中存在的大量“思维定式”,都是后天逐渐形成的,与家庭情况、生长环境、遇人贤淑、个人成长都有关。正如杰克·霍吉在《习惯的力量》一书中写道: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短期看,定向思维似乎只是指导你做判断时有些捷径可走,长期来看,人的命运也受定向思维的影响。本书不涉及商业评论,但说到思想决定命运,不得不提“中国商业史上最具悲喜剧色彩的人物,史玉柱”(吴晓波语),如果了解巨人的发展史,你会发现史玉柱的商业成就与他“文弱书生的豪赌天性”的定向思维休戚相关。

现在我又坐在桌前,如同过去考试般,开始写书,紧张的情绪不由自主地产生,这种在我体内已经强化过千万遍的机制再次被激活,但是我不再像考试一样不知所措,因为“心理学四部曲”起效的定向思维的机制已经被我抓住,我告诉自己采用佛系写书法,如果与知识在过去有缘相识,自然现在就能写出,不用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