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华文教育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要求

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是中国打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布局,也是中国同沿线国家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手段,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对华文教育而言,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既是自身获得大发展的难得机遇,也是体现其独特作用的重要方式。但是,要参与“一带一路”,首先要解决如何融入“一带一路”的问题。

一是理念上的融入。华文教育的基本初衷是传承民族语言文化,保持华侨华人的民族特性。但是,在实现这一根本目的的过程中,华文教育还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融入中国与所在国关系大局,体现出其应有的时代价值,这样才更具生命力和时代活力。换言之,华文教育越贴近中外关系大局,其自身就越容易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持续夯实民心相通就是华文教育最大的时代价值。因此,在中国同各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华文教育不仅要继续充当桥梁和纽带,还要积极主动地融入该倡议,当好主力军,成为中国与各国开展人文交流、夯实民心相通的重要支柱。华侨华人是中国营造有利国际舆论环境的建设性力量。华侨华人可以基于自身在所在国的社会地位,促进双边关系的发展。另外,华侨华人是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推动力量。海外华商利用自己多年积累下的信息网络和人际关系网络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中国海外经济利益拓展的重要基础性资源。

二是步伐上的融入。“一带一路”从提出倡议到组织实施,推进的速度和节奏都非常快,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经有了早期收获。这既体现了中国对该倡议的高度重视,也充分彰显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对华文教育而言,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不仅理念认识上要跟进,行动方面更要迅速果断,要能够踩上“一带一路”建设的节拍。

经过努力,目前东南亚地区的华文教育已初具规模,发展势头强劲,基本涵盖了从幼儿园到中学这个语言文化教育的“黄金期”,这是华文教育的优势所在。不过,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一方面各国学习中华语言文化的需求势必进一步加大。为此,华文学校必须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便能更好地满足当地日益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市场的导向作用势必推动更多主流学校加入开设汉语课程的行列中来,这将与华文学校形成一定的竞争。对此,华文学校也必须进行必要的调整,才能不断提高其竞争力,保持原有的独特优势。可见,积极主动作为是华文教育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必然要求。再一方面,华文教育的职业化。汉语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国际通用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经济给世界经济带来的重要影响,这也要求华文教育的发展应该重视其商用价值。这也要求华文教育的职业化发展,所谓职业化就是汉语学习与职业发展并重。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截至2016年底,已有100多个国家表达了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和参与意愿,中国与39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46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涵盖互联互通、产能、投资、经贸、金融、科技、社会、人文、民生、海洋等合作领域。[5]如此,这些国家就需要大量的能用汉语进行沟通的高素质人才,华文教育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开展面向社会层面的各类型高端培训班,如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培训班、“中华文化传播”研究生班等。此外,很多汉语学习者不满足于只掌握一种语言,学习汉语的同时还希望学习中国较为先进的其他实用性技能,比如华文教育与酒店管理、旅游管理、机械制造等专业或职业教育相结合。总之,新形势下华文教育的职业化是一个大趋势。

三是方式上的融入。充分利用华文学校分布广泛、数量庞大且系统性强的有利条件,大力开展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汉语教育和中华文化传播工作,不断夯实民心相通政策,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衡量理念和步伐跟进与否,最终要看是否落实到了具体举措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的资金、项目和人员都会进一步流向沿线国家,进而形成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在这一进程中,华文教育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力。

第一,坚持开展系统的中华语言文化基础教育,为之提供必要的汉语人才支撑。国务院侨办每年可组织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夏(冬)令营活动,邀请沿线国家华裔青少年和非华裔青少年来华交流联谊。此外,华校在春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中国节日里,以传统节庆文化,如舞龙舞狮等庆祝方式来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吸引当地人的关注与参与,将中国传统节庆文化融入驻在国的社会生活中,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华校在尊重和了解当地社会法律政策的基础上,举办公益性和经济性相结合的文化活动,邀请来自驻在国各族群的嘉宾参与活动,扩大社会影响,为跨文化交流创造环境和条件。

契合世界汉语热的大潮流,在华文学校紧紧抓住所在国高涨的汉语学习需求开办汉语辅导班,通过语言这一载体来传播中华文化,加强文化间交流互融。语言是一个民族思维方式的表达,帮助驻在国人民学习和了解中国汉语言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而且可以引导他们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的外交智慧以及中国的风土人情,也会使他们产生更大的好奇心,这会促使他们来中国旅游或留学,从而加强中外之间的心灵沟通。

第二,努力以传播中华语言文化为切入点,面向所在国青少年群体广泛宣介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成效,为中外合作持续打牢社会根基。如国务院侨办于2017年委托北京外国语大学编写《华裔青少年“一带一路”知识读本》,用讲故事的方式向海外华裔青少年介绍“一带一路”建设的成果,在中文版的基础上还打算组织翻译出版中英、中俄、中法、中阿等中外文对照版本。具体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话,华文教育参与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方式也需要因地制宜。

总之,在华文教育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这个问题上,思想观念上的融入是基本前提,跟上步伐节奏是重要保障,而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则是关键,三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