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塑的我:自我发展心理学的35堂必修课
- 陈婕君
- 3732字
- 2021-03-18 18:18:27
1.2 成年初显期:一边探索,一边成长
成年初显期这一概念指介乎青少年和成年之间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虽然通常被定义为20~28岁,但描述的其实是一种既不是青春期,但也还没到成年期的心理状态。这一阶段的青年已经没有了儿童期和青春期的依赖感,但也还没有完全承担得起成年人的责任。
很多人会以为一个人的成年是在18岁的时候,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成年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大概在18~28岁进行。当人们可以把年轻时学到的经验和知识融会成人生智慧的时候,成年的过程就算基本完成。
这中间大概有将近十年的路要走。就现在来看,很多人在上大学之前基本上没有接触过社会,只有一部分人会利用一些业余时间接触社会,更谈不上了解父母的生活和工作或承担起一些家庭责任。这也就导致了现实中成年期的推后,很多人在27~35岁才开始成年,甚至有的人连这一阶段也错过了,到了35岁前后,他们的心理状态可能还与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相差无几。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中年危机就会来得比较猛烈。
在了解成年初显期前需要先回顾一下青春期。
青春期是成年期之前的一个阶段,是成年的基础。青春期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一个整合自我的过程。从爱利克·埃里克森[1]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来看,青春期的主要挑战是如何整合自己身上的各种特质,明白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人,适合成为怎样的人,而不再做一个对父母和老师言听计从的孩子。如果可以完成自我整合,就可以拥有对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自我认识,既能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又能为社会所接受;而如果没有充分整合自我,就会留下一个破碎的、不清晰的自我认知。
人们在高中时就会逐渐开始思考人生,开始思考要读什么专业,要成为怎样的人。比如,有的人在小学时可能想当老师、警察,他们在高中阶段的想法可能会变得不一样,或许想成为企业家,或者想要成为作家、歌手,可是转念一想,成为艺术家恐怕难以养活自己,于是又产生一丝犹豫。
人在从出生到高中的这十几年的时间里,累积了很多对自己和世界的认知,开始对未来的生活有自己的展望。也许有的人会认为这些都是不懂事时的胡思乱想,但其实即使当时的想法再幼稚,对于人生发展而言也都非常重要。
所以可以回想一下,你在高中时对自己30岁的生活有过怎样的想象。如果能回忆起来,试着把它写下来,写得越详细越好。
可以再回想一下,你当时对人生最困惑的问题又是什么。如果能回忆起来,也把它认真写下来,进行复盘。
不管你觉得当时的想法有多么不成熟、多么幼稚,都先写下来。这一练习和回忆很重要,是后续内容的一个很重要的锚点,有助于你理解到底应该怎样度过成年期,怎样进入中年期,怎样成为真正的自己,以及成为社会上、家庭里的中流砥柱。
我在做咨询时发现,很多来访者最后逐渐活成了他们所不喜欢的父母的样子。不要惊讶,这其实就像人从小吃的食物会影响其身体发育一样。一个人从小吃的“精神食粮”也会影响他的心理成长。这里的“精神食粮”就是父母处理情绪的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所有行为。这些都会成为一个人成长的心理环境的一部分。
这些心理环境和精神食粮会使后代继承父母的心理特点。如果父母性格有矛盾,子女的内心就会同时存在两种矛盾的心理。同时,周围的环境也对人的心理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这些影响因素互相矛盾或不相容,就会让人内心产生很多困惑。如果当时这些困惑无法得到充分的解决,就会固着在生命中,像一块石头横亘在生命之河中,致使后续的很多人生发展都绕不开这块石头。
这些心理环境和精神食粮的影响是从一个人出生开始就被施加在身上的,到了青春期的时候,这些影响开始发挥作用,让人形成不同的想法和特质。
这些影响、想法和特质就像一堆碎片,也会互相矛盾,需要被整合,否则人们就会感觉自己的内在很破碎、很矛盾,不知道应该怎样看待自己。
在这一时期,通过阅读人物传记可以了解别人怎样整合自己身上的特点,还可以看到他们怎样走出自己独特的路,为周围的人做出贡献。
举个例子,很多人都看过一些励志的少年热血漫画,例如《火影忍者》《海贼王》等。
以《火影忍者》为例,主人公漩涡鸣人在出生之后就成了孤儿,因为学习不好无法毕业,他喜欢的女孩也不喜欢他,看起来就是一个失败者。可是,这部漫画的重要之处就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一个在很多方面都很失败的人,怎样看待自己的短板,怎样重新找到自己、找到自己想要保护的人、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了保护自己想要保护的人,为了实现人生目标,他克服了自己的弱点和障碍,最后成为人人称赞的英雄。这就是一个自我整合的过程。这个故事在心理学上的意义就是,我们在自我整合的过程中,既要发现自己,又要看到别人,并且在发展自己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社群,与社群成员互相成就。
青春期对于成年初显期而言,就是进入社会前的一个准备。人们在青春期建立自己的自尊、自信、爱好、特长、社会技能和适应性,然后准备突破到下一阶段。这一阶段的青少年会通过对内、对外的探索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并且尝试不同的社交行为,逐渐确认自己的社会身份,明确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希望拥有怎样的关系。但是有一部分人在青春期时只顾着考试,于是这一阶段的人生任务就会被推后。
在了解青春期后,我们回到成年初显期这一话题上。青春期最重要的事是自我整合。在观察、了解、学习其他榜样的过程中,了解到人不是非黑即白的,再伟大的人也有自己的脾气和短板,再普通的人也有自己不同凡响之处。于是人在这个阶段就慢慢开始探索,接受自己所谓的缺点和独特的优势并将之整合为完整的自我认知。完成了这一整合的人,面对优点不会很骄傲,面对缺点也不会很自卑而无法接纳自己。这一阶段很重要的一点是,不再追求完美,认清所有的特点都是自己的一部分。从上文的描述可以看到,从儿童到青春期的阶段,人们的主要精力都在自己身上。如果把精力称为能量,人们将这时的大部分能量都放在自己身上。这是这一发展阶段应该有的状态。完成青春期阶段的整合后,心理成长就完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完整的自我已经初步成型。此后,人们开始把能量放在和外界的联系上,也就是开始更多地关注周围的人、社群、社会和世界。
而那些没有在这一阶段完成整合的人,在二三十岁时,还会很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还会纠结自己的形象、面子,依然将注意力都放在自己身上,无法理解和体察周围的人。这些都是自我整合没有完成的表现。因此,他们就表现得很小家子气或格局很小,无法真正把目光投向外界。
过了青春期这一阶段后,就进入了成年初显期。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20~25岁是成年初显期,这一阶段的成长任务是亲密与孤独。
亲密与孤独,是完成青春期的整合并开始把目光投向外界后,所要面对的第一个人生问题。然而很多人对这个问题并没有形成成熟的答案而在随波逐流。比如,有的人在面对婚姻家庭问题时,只是因为年龄大了就结婚,顺其自然地生了孩子。那么,在这个维度上,他们就只是交了卷,但是并没有回答问题,因为他们并没有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得出自己的答案。
每个人的特点都不一样,整合出的自我也不一样,整合过程中锻炼出的能力也不一样。所以,在各种人生问题上,人们自然也必定得出各自不同的答案。而随波逐流其实是对自我成长的忽视和压制。之所以要回答亲密与孤独这个问题,是因为它并不仅仅是夫妻之间的问题,更多时候是在拷问人们:我如何跟另外一个人建立关系,应该建立怎样的关系,以及应该怎样处理这些关系。
只有通过这一过程,才能慢慢发展出在亲密关系、情绪和道德方面都能做出完整承诺的能力。做出完整承诺既需要体察自己,也需要体察别人;既能提出人际要求,也能承担相应的责任;既能融入社群和朋友关系,也能处理好彼此的独立性。
所以,亲密与孤独这一问题的答案,并非只涉及是否结婚,它涵盖的内容很多,包括是否能够理解自己、信任自己,是否对自己有安全感等。因为只有在可以信任自己的时候,人们才能感到很踏实、很安全。有安全感,亲密关系才可能从互相索取、相爱相杀的状态变成互相支持的状态。比如,有的人需要伴侣时时刻刻关注自己、照顾自己,或者自己不进行沟通却希望别人能猜到自己的心思并满足自己,如果别人做不到就会很生气,难以平息。这些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在成年初显期,人们会和不同的人建立不同的关系,并且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逐渐看清自己、发展自己。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做交际花或者必须要有很广泛的人脉,而意味着要开始思考,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想要怎样的关系,以及怎样建立适合自己的关系。
同时,在成年初显期,人们还要经历一个很重要的探索过程,通过把目光投向外界,开始把过去对未来生活的想象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中,并且接受现实、调整目标,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发展自我。在这一探索的过程中,个人会将青春期时对自己的想象落实到具体的立足点上,并会随着探索的深入灵活调整自己的计划。
比如,我曾憧憬自己可以成为一位科学家,虽然我现在没有机会再成为科学家,但是我也可以找一份与科研有关系的工作。总体来说,这是梦想动态落地的过程,是一个稳固并沉淀自我认知的过程。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为进入成年期做准备。在这一阶段,年轻人应该多尝试新事物。这种尝试不一定等同于频繁地换工作,而是让自己清楚什么时候应该坚持一份工作,什么时候要意识到这份工作已经束缚了自己的发展,可以在考虑成熟后勇敢地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