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急进性肾炎的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病理表现
确诊RPGN必须进行肾活检病理检查,如前所述,只有病理诊断新月体肾炎,RPGN才能成立。光学显微镜下见到50%以上的肾小球具有大新月体(占据肾小囊切面50%以上面积),即可诊断新月体肾炎。依据新月体组成成分的不同,又可进一步将其分为细胞新月体、细胞纤维新月体和纤维新月体。细胞新月体是活动性病变,病变具有可逆性,及时进行治疗此新月体有可能消散;而纤维新月体为慢性化病变,已不可逆转。
免疫荧光检查可进一步对RPGN进行分型:Ⅰ型(抗GBM抗体型):IgG和C3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呈线状沉积,有时也沿肾小管基底膜沉积。Ⅱ型(免疫复合物型):免疫球蛋白及C3于肾小球系膜区及毛细血管壁呈颗粒状沉积。Ⅲ型(寡免疫复合物型):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均阴性,或非特异微弱沉积。
以免疫病理为基础的上述3种类型新月体肾炎,在光镜及电镜检查上也各有其自身特点。Ⅰ型RPGN多为一次性突然发病,因此光镜下新月体种类(指细胞性、细胞纤维性或纤维性)较均一,疾病早期有时还能见到毛细血管袢节段性纤维素样坏死;电镜下无电子致密物沉积,常见基底膜断裂。Ⅱ型RPGN的特点是光镜下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细胞(指系膜细胞及内皮细胞)增生明显,纤维素样坏死较少见;电镜下可见肾小球内皮下及系膜区电子致密物沉积。Ⅲ型RPGN常反复发作,因此光镜下新月体种类常多样化,细胞性、细胞纤维性及纤维性新月体混合存在,而且疾病早期肾小球毛细血管袢纤维素样坏死常见;电镜下无电子致密物沉积。另外,各型RPGN早期肾间质均呈弥漫性水肿,伴单个核细胞(淋巴及单核细胞)及不同程度的多形核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及颗粒变性;疾病后期肾间质纤维化伴肾小管萎缩;Ⅲ型RPGN有时还能见到肾脏小动脉壁纤维素样坏死。
曾有学者将血清ANCA检测与上述免疫病理检查结果结合起来对RPGN进行新分型,分为如下5型:新Ⅰ型及Ⅱ型与原Ⅰ型及Ⅱ型相同,新Ⅲ型为原Ⅲ型中血清ANCA阳性者(约占原Ⅲ型病例的80%),Ⅳ型为原Ⅰ型中血清ANCA同时阳性者(约占原Ⅰ型病例的30%),Ⅴ型为原Ⅲ型中血清ANCA阴性者(约占原Ⅲ型病例的20%)。以后临床实践发现原Ⅱ型中也有血清ANCA阳性者,但是它未被纳入新分型。
二、临床表现
本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如下:①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及不同性别:国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资料显示Ⅰ型RPGN(包括合并肺出血的Goodpasture综合征)以男性患者为主,具有青年(20~39岁,占40. 3%)及老年(60~79岁,占24. 4%)两个发病高峰。而Ⅱ型以青中年和女性多见,Ⅲ型以中老年和男性多见。②起病方式不一,病情急剧恶化:可隐匿起病或急性起病,呈现急性肾炎综合征(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蛋白尿、水肿及高血压),但在疾病某一阶段病情会急剧恶化,血清肌酐(SCr)于数周内迅速升高,出现少尿或无尿,进入肾衰竭。而急性肾炎起病急,多在数天内达到疾病顶峰,数周内缓解,可与本病鉴别。③伴或不伴肾病综合征:Ⅰ型很少伴随肾病综合征,Ⅱ型及Ⅲ型肾病综合征常见。随肾功能恶化常出现中度贫血。④疾病复发:Ⅰ型很少复发,Ⅲ型(尤其由ANCA引起者)很易复发。
下列实验室检查有助于RPGN各型鉴别:①血清抗GBM抗体:Ⅰ型RPGN患者全部阳性。②血清ANCA:约80%的Ⅲ型RPGN患者阳性,提示小血管炎致病(参阅第三篇第二章)。③血清免疫复合物增高及补体C3下降:仅见于少数Ⅱ型RPGN患者,诊断意义远不如抗GBM抗体及ANCA。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本病的疗效和预后与能否及时诊断密切相关,而及时诊断依赖于医师对此病的早期识别能力,和实施包括肾活检在内的检查。临床上呈现急性肾炎综合征表现(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的患者,数周内病情未见缓解(急性肾炎在2~3周内就会自发利尿,随之疾病缓解),SCr反而开始升高,就要想到此病可能。不要等肾功能继续恶化至出现少尿或无尿(出现少尿或无尿才开始治疗,疗效将很差),而应在SCr“抬头”之初,就及时给患者进行肾活检病理检查。肾活检是诊断本病最重要的检查手段,因为只有病理诊断新月体肾炎,临床才能确诊RPGN;同时肾活检还能指导制订治疗方案(分型不同,治疗方案不同,将于后述)和判断预后(活动性病变为主预后较好,慢性化病变为主预后差)。无条件做肾活检的医院应尽快将患者转往能做肾活检的上级医院,越快越好。
RPGN确诊后,还应根据是否合并系统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等)来区分原发性RPGN及继发性RPGN;并根据肾组织免疫病理检查及血清相关抗体(抗GBM抗体、ANCA)检验来对原发性RPGN进行分型(详见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