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本非岩穴士:曹操的沉浮与隐忍

曹操一生经历了多次起落,此次被罢免顿丘令是他第一次经历仕途挫折。他回到家乡,开始赋闲生活,并谋求再起。在赋闲的时间里,也许是想用喜事冲一冲不顺的官运,曹操纳了一房小妾。小妾娘家姓卞,卞氏出身不高,本是个歌舞伎人。但谁知她一连为曹操生下曹丕、曹彰、曹植等多个子嗣,最终成为魏国太后,这是后话。

不久,汉灵帝的诏书发下来,拜曹操为议郎。议郎是个俸禄只有六百石的小官,而且没有任何具体执掌的部门,只是可以对朝政发表议论、提出建议,算是可以参政议政的那种角色。没想到,曹操居然把这只“政治花瓶”用成了一把大刀阔斧。他接连提出议案,切谏时弊。其第一炮就轰向宦官,要求朝廷为陈蕃、窦武平反——这可是碰不得的政治禁区;第二炮又轰向了公卿,说他们以权谋私,贪赃枉法。

曹操的这些炮弹好像都打向了波涛汹涌的大海,虽然溅起一些水花,却没看到任何结果。曹操从此“不复献言”,他对以言干政彻底失望了。

如果历史就这样平淡地挨过,曹操将不得不面临两个选择:

其一是认输,同这个世界妥协——依仗家荫家资,自然可以出任令守,再至公卿,扶摇直上。要知道他父亲曹嵩是公卿大臣,他祖父曹腾是宦官的前辈祖师,门生故吏遍宫中。

其二是不认输,当然,也别想赢——在老家待上一辈子,做个富家翁——只要不当人家的政治绊脚石,就没有人理你。

然而外部世界的变化让曹操的人生有了第三种可能。

曹操赋闲六年后,公元184年,黄巾战起,顷刻间搅动了天下。汉灵帝慌忙下诏,令天下州郡抵御黄巾军。朝廷到了用人的时候,自然放宽了对政治派别的限制,曹操被拜为骑都尉,领兵讨贼。骑都尉是曹操平生第一个武职,俸禄两千石,官职不低了。曹操虽然对东汉朝政不满,但他也绝不信奉太平道的妖言,在不好的秩序与无秩序之间,他还是选择前者。曹操讨伐黄巾军不遗余力,待到黄巾军第一波浪潮被压下去后,曹操因功被任命为济南相。

济南相就是济南国的国相。东汉郡国并行,一国的国相相当于一郡的太守。为了避免诸侯国国王拥有真正的权力,朝廷不允许他们任免自己的国相。国相由朝廷任免,并负责管理王国内的行政事务,以及监督国王的一举一动。

济南国的治所在东平陵,其故城位于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阎家村北。这座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龙山文化时期。战国时齐国在此建城。汉代这里一直是济南国(济南郡)的治所。古城基本呈正方形,四边均长约两千米——这在古城中并不多见。它是全国保存状况最好的战国至汉代的方形城址之一。人们在这座城址中曾经发掘出汉代大型冶铁工场,证明其曾是北方工业中心之一。

黄河在古城西北23千米处流过,这正是“济南”得名的原因——今天黄河下游的河道正是汉代济水的河道,济水以南称济南国,济水以北称济北国。

济水与黄河、长江、淮河并称四渎。但是与那几支大江大河不同,济水自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上流出后,一直是纤纤细流,甚至时隐时现,给人以断断续续、奄奄一息的感觉。

这样一条细流怎会跻身四渎,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对此表示不解。许敬宗回答说:“渎之为言独也,不因余水独能赴海也,济潜流屡绝,状虽微细,独而尊也。”

“渎”就是“独”的意思。济水虽细小,却敢于将大海作为终极目标,绝不做大河的支流,以微弱之势独流入海——不达目标誓不罢休,这正是济水的尊贵之处。济水的精神也是三国英雄的精神。

曹操在做济南相的时候,一定无数次临眺济水。不知他是否也为“济潜流屡绝,状虽微细,独而尊也”而动容,并从中感悟出了什么。

今天黄河下游的河道正是汉代济水的河道

济南国属于青州。青州黄巾军很厉害,济南国不是个太平之地,就在黄巾起义失败二十多年后,建安十二年(207),济南国国王刘赟还被黄巾军余部所杀。我们以前讲过的黄巾冢也在青州地界。曹操到这么个地方做行政一把手,维稳压力是很大的。在任上,曹操做了两件事:奏免污吏和断绝淫祀。

这两件事乍看起来和剿除黄巾军无关,绝不是打打杀杀、斩首数万那种武功。但那些只是扬汤止沸,曹操的办法才是釜底抽薪。

黄巾军为什么造反?一是因为污吏横行使民不聊生,二是因为民间信仰泛滥猖獗。济南国一共有十余个县,长吏大多阿附贵戚,贪赃枉法。曹操毫不客气,一次性罢免了十之七八的县官。济南国民众淫祀成风,大小祠庙不计其数。这些祠庙当然不一定都是太平道的,而是各种民间信仰的都有,但它们加重了百姓的迷信心理,成为滋生和传播太平道的土壤。曹操将它们一律断绝,于是“郡界肃然”。

曹操在济南国的治理是有成效的,然而结果却是他“离职”了。

对于这次的去官,曹操在后来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回忆道:

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曹操得罪了宦官和豪强,只能回家暂避风头。于是曹操“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

曹操的这处世外桃源据说就在亳州市谯城区观堂镇谯陵寺村。

我到谯陵寺村时已是黄昏。村外有一处高台,台上有座简陋的现代庙宇,浸在斜阳泛金的光线里。这就是谯陵寺,据传其前身就是曹操所筑的精舍。寺中有位守寺人,他给我拿出一份打印的文稿,是谯陵寺的简介。他说凡是来了游客,他都会送上一份简介,希望外人能发现谯陵寺,了解谯陵寺。

根据文稿介绍,谯陵寺始建于汉灵帝中平四年(187),曹操在此秋夏读书,冬春射猎,为东山再起积攒力量。后历代屡有翻修,逐渐成为寺庙。20世纪50年代前这里还是台高十余米、占地数千平方米的恢宏庙宇,有千年古柏数十株。后来,庙宇被拆毁,古柏遭砍伐,土台也因逐年取土而变小变矮,成了荒丘。2008年,村民自筹资金对其进行修缮,庙宇粗略成形,便是今天这个模样……

“这座土丘或许是曹操墓呢!”守寺人突然开口说道。

我正在聚精会神地看文稿,听到这样大胆的猜测,吓了一跳,浑身一震。我抬起头望着他,希望他继续说下去。

谯陵寺遗址

“‘谯’是谯郡,‘陵’是帝王的坟墓,这里除了曹操,还有谁的坟墓能够称‘陵’呢?曹操很有可能在去世后被秘密安葬在了老家。外面的那些墓或许都是假的。”他说。

我问:“那修建寺院的时候有没有往下挖掘看看?”

他说:“挖不到,地基没有那么深。这里总有不明来历的人来转悠哩。大家怀疑是盗墓的,所以让我来看着。”

我低头看看脚下的高台,这里是台式建筑的地基还是陵墓的封土,还真不好说。

“曹丕就出生在这里。”他继续语出惊人。

先前亳州魏武故里附近的人们认为曹丕出生在他们那里。不过曹丕出生于187年冬天,正是曹操在此筑精舍之后,所以曹丕出生在此也不是没有可能。

余晖下的谯陵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