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不要以爱的名义限制和禁锢孩子

很多父母都自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爱孩子的人,所以常常打着爱的旗号,采取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对孩子进行管教,还美其名曰“打是亲,骂是爱”。也有的父母爱孩子失去了限度,在无形中把爱变成了禁锢孩子的囚笼,使孩子被爱拘禁起来,无法自由地成长。作为父母,一定要有限度地爱孩子。随着孩子不断成长,父母对孩子的爱也应该做出调整,从而适应孩子的成长,满足孩子的需要。当孩子升入小学、中学、甚至大学以后,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有所保留,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潜能,促进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得以提升,也让孩子真正变得强大起来,从而能够独立地面对人生。

溺爱,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佳明从小就在父母的疼爱下成长。他是家里的独生子,他的爸爸妈妈也都是各自家庭里的独生子女,这就使佳明不但得到爸爸妈妈的疼爱,而且得到了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的溺爱。从小,佳明不管有什么愿望,都能够被实现,不管有什么需求,都会第一时间被满足。他渐渐养成了骄纵任性的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几乎为零。

在整个小学阶段,佳明都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轮流接送。到了初中,他需要住校,这使他感到非常担忧,因为他什么都不会做,甚至从来没有为自己洗过袜子。面对即将到来的住校生活,佳明可怎么办呢?父母一反曾经疼爱佳明的状态,对佳明说:“你必须锻炼自己。什么事儿都需要亲自去做,这样才能学会更多的生存技能。如果你总是留在家里接受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那么你永远也长不大。”佳明觉得父母说得很有道理,但他还是感到手足无措,毕竟他还从来没有独立生活过呢。

初中开学的第一天,爸爸妈妈把佳明送到学校,为佳明铺好床铺,对他说:“接下来,就要靠你自己啦!”当天晚上睡觉的时候,佳明就因为被蚊子咬而彻夜不眠。第二天早晨,佳明哭哭啼啼地给爸爸妈妈打电话,爸爸妈妈很快为他送来了蚊帐。爸爸对佳明说:“你缺少生活必需品,可以找我们要。但是对于你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你可是要自己解决的,比如洗衣服等,即使你给我们打电话求助,我们也是不会帮助你的。”

第一次洗衣服,佳明没有把衣服上的洗衣粉冲洗干净,使衣服晒干之后,上面还有洗衣粉留下的白色痕迹。佳明穿着这样的校服,被同学们嘲笑了。佳明生气地跑出学校,回到家里,他对爸爸妈妈说:“以后我再也不去学校了。我不喜欢这个学校!”但是,爸爸妈妈的回答很干脆:“你如果不去这个学校上学,那么你就去建筑工地干活,而且以后即便你想上学,也没有那么容易得到回归学校的机会。”正值炎热的夏季,想象在建筑工地上干活的工人们汗流浃背的样子,佳明还是选择了回学校。他对爸爸妈妈的做法很不理解,冲着爸妈吼道:“我一定是你们捡来的吧,要不然你们怎么对我这么狠心呢!”

周末,佳明没有回家,他说还在和爸爸妈妈生气呢,不想回家去面对他们。就这样过去了一段时间,佳明的生活费花得差不多了,每天只能吃最便宜的饭菜。爷爷奶奶偷偷来看佳明,给了佳明一些生活费。佳明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会了上网,他常常从学校溜出去通宵上网,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爸爸妈妈直到这时候才意识到佳明出现了问题,当即去学校里看望佳明,还在周末的时候专程接佳明回家。但是不管爸爸妈妈问什么,佳明都拒绝回答,爸爸妈妈这才意识到他们选择用这样锻炼和教育孩子的方式并不好。

在这个事例中,爸爸妈妈对佳明的做法是非常欠考虑的。因为爸爸妈妈突然把佳明完全地抛给学校,对佳明采取不管不顾的态度,可想而知佳明很难适应。

有人说,父母如果想要害了孩子,那么就溺爱孩子。为什么说溺爱孩子就是害了孩子呢?是因为在溺爱之下,孩子什么事情都学不会。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才能让孩子渐渐地走向独立。当孩子一旦离开父母的身边,独自去面对社会的时候,才不至于手足无措。

很多亲子冲突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父母的溺爱让孩子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样使得他们从来不会感恩父母,不管思考什么问题,都是先从自身的需求出发,这使得他们越来越自私、任性,与父母之间的相处自然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毋庸置疑,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亲近孩子的人,但是父母不管多么爱孩子,都不可能一直陪伴在孩子的身边。孩子终究会长大,会离开父母的身边独立生活,如果他们被父母宠爱得没有一技之长,不能自理,不会独立,那么可想而知未来他们的生活将会多么艰难。

父母之爱孩子,则为孩子计深远。明智的父母不会只关心孩子能否吃饱穿暖,而是更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这才是对孩子真正负责的态度。从现在开始,父母一定不要再溺爱孩子了。有些父母看到自家的孩子不懂事,不知道感恩,常常会抱怨孩子。殊不知,孩子不管出现什么问题,根本原因都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在父母身上。父母只有给予孩子更多的锻炼机会,让孩子去成长,走向独立,孩子才能成为父母所期望的样子。如果父母总是把孩子捆绑在自己的身边,对孩子的每一件事情都亲力亲为地去做,根本不给孩子锻炼的机会,那么孩子就算大学毕业他的能力又怎么会得到发展呢?所以,父母不要溺爱孩子,而是要有保留、有限度地爱孩子,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也才能让孩子全面成长。

鼓励孩子勇敢尝试

硕硕已经读小学五年级了,身强体壮,但是他的胆子非常小,尤其是在面对那些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时,他总是不自觉地畏缩,不敢独立面对,这让爸爸妈妈非常担忧,不知道如何才能培养硕硕具备勇敢的特质。毕竟将来孩子不管是面对学习还是面对生活,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如果孩子什么事情都不敢独立面对,那么又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呢?一个周末,爸爸妈妈带着硕硕去商场里玩。商场里高挑的大厅里搭建了一个好几层楼高的挑战台。这个挑战台随着高度的升高,挑战的难度也逐渐增大,所以那些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只能选择在挑战台的下层,年龄稍微大些的孩子则在挑战台的中上层进行挑战。这个挑战台设计的项目很有意思,爸爸当即兴致盎然地对硕硕说:“你去参加吧,我觉得你可以上到中层。”硕硕抬起头,看到挑战台那么高,有些犹豫地说:“我,我可不敢!”妈妈鼓励硕硕:“你看,有很多小朋友的身高才刚刚到一米二,就已经上去挑战了!你现在的身高可都已经一米六多了,我觉得你的勇气总比那些幼儿园的孩子的勇气更大吧。”

硕硕还是很犹豫。后来在爸爸妈妈的耐心鼓励下,硕硕终于鼓起勇气参加了这个项目。等到硕硕开始往挑战台上行进的时候,爸爸对妈妈说:“这次你的表现很棒呀!”妈妈感到很惊讶,说:“我又没有去挑战,你为什么说我很棒?应该表扬你儿子才对!”爸爸哈哈大笑起来:“放在以往,你要是看到这样危险的项目,一定不会允许硕硕参加。但是今天你却成功地鼓励硕硕,让硕硕充满了勇气,功不可没!”妈妈不由得感到羞愧。的确,在此之前,妈妈恨不得把硕硕拴在自己的裤腰带上,不允许硕硕做任何危险的事情。正是因为如此,才使硕硕胆小、懦弱。后来,妈妈意识到自己在教育硕硕方面进入了误区,为了安全宁愿硕硕什么也不会做,从而限制了硕硕能力的发展。所以妈妈才会改变教育硕硕的方式,积极地鼓励硕硕进行各种尝试。希望硕硕能从现在开始改变,能勇敢地抓住机会锻炼自己。

很多父母都和硕硕的妈妈一样,在带养孩子的过程中,因为担心孩子会发生危险,所以禁止孩子做很多事情。其实,孩子想去冒险尝试,一则是因为孩子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二则是因为孩子有着本能的想去征服自己的愿望。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要多多鼓励孩子,不要为了顾及孩子的安全就限制孩子去尝试。每个孩子都缺乏人生经验,他们在人生中需要经历的事情还有很多。明智的父母,会积极地培养孩子勇敢的特质,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长。尤其是当孩子面对困难的时候,父母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而是要积极地鼓励孩子。当孩子鼓起信心和勇气去做的时候,即使孩子遭遇了失败,父母也不要责怪孩子。因为孩子年纪小缺乏经验,也因为能力不足,所以遭遇失败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父母如果能够正确对待孩子的失败,让孩子从失败的经验中站起来获得进步,那么这样的失败经验对孩子来说就是富有意义的。反之,如果父母自己本身就不能接受失败,一旦看到孩子失败,就会批评孩子,否定孩子,那么则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更加沮丧,更缺乏勇气进行尝试。

有人说,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也有人说,孩子最终会成为父母所期望的样子。所以,在亲子相处中,为了避免与孩子发生冲突,也为了激励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父母就要多多鼓励孩子,要经常向孩子描述自己对孩子的期望,以此鼓励孩子。相信在父母不断正面引导下,孩子一定会有积极的表现,也会做出让父母惊喜的改变。

在漫长的人生中,每个人想要实现的愿望很多,孩子也是如此。孩子正处于生命的初级阶段,他们对于人生有着无限的憧憬,也会在成长过程中面对很多难题。父母切勿对孩子全盘包办,更不要让孩子误以为只要父母在,就能够为他们解决一切的问题。孩子终究要靠自己度过这漫长的一生,他们哪怕能力不足,哪怕暂时没有好运气,仍然需要坚持去做。只有熬过最艰难晦暗的时期,孩子才能有更好的表现。所以父母一定要鼓励孩子勇敢地尝试,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施以援手,给予孩子向上的力量,这样对孩子才能起到更强大的激励作用。具体来说,父母应如何鼓励孩子勇敢地尝试呢?

首先,不管孩子想做什么事情,只要这件事情不会引起严重到无法挽回的后果,父母可以给孩子机会去尝试。俗话说:“不经历无以成经验”。如果父母总是以自身的经验去禁锢孩子,那么,孩子又怎么可能不断成长,不断去积累更多的经验,去变得强大呢?父母要知道,有些事情是不可能代替孩子去做的,更不可能代替孩子去经历。那么,父母就要鼓励孩子去面对人生,努力去做好各种各样的事情,这样才是对孩子真正负责的态度。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为孩子做好榜样。很多父母本身就具有很浓重的畏难情绪,他们在遇到难题的时候,不能勇敢地迎难而上,总是畏畏缩缩,恨不得找个地方躲藏起来。如果逃避问题是他们一贯的做事态度,那么就会给孩子消极的影响。明智的父母会鼓励孩子勇敢尝试,当然,他们自身也会成为孩子的好榜样,率先去尝试各种事情,真正实现对孩子的身教。因为和言传相比,身教的作用是更大的,所以会对教育孩子起到更好的效果。

父母可以为孩子设定略微超出他们实际能力的目标。如果父母为孩子设定的目标,孩子轻轻松松就能实现,那么孩子不需要付出勇气,只需要像日常一样发挥出常规水平即可实现目标,这对于培养孩子的勇气并没有帮助。父母要了解孩子的真实能力,从而为孩子确立超出孩子现有能力的目标,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孩子会更努力去做,会有更多的收获,从而突破和超越自我。

最后,在孩子遭遇失败的时候,切勿对孩子进行冷嘲热讽,更不要打击孩子。这是因为对孩子而言,失败是难免会发生的事情,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进行冷嘲热讽或者打击孩子,那么就会让孩子失去信心。众所周知,失败是成功之母。父母要想让孩子踩着失败的阶梯努力向上,只有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失败,才能引导孩子积极地面对失败。失败中蕴含着成功的机会,也凝聚着助力孩子成功的经验和教训。父母只有怀着从容的心态指引孩子,孩子才能在失败中崛起,获得成长。

要为孩子做好榜样,那么父母就要在遭遇失败的时候,也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例如,当在工作中受到挫折的时候,不要把负面的情绪带到家中,也不要因此而迁怒于孩子,而是要平静坦然地面对挫折,积极地想办法解决自己面临的困境。父母只有这样做,才能给予孩子正能量和积极的影响力。

人生的道路从来不会平坦如砥,更不会一帆风顺。在孩子面对坎坷和挫折时,父母要成为孩子的榜样,要作为孩子的引导者鼓励孩子,助力孩子激发自身的潜能,拼尽全力去面对各种困境。这样孩子将来才能成为真正的人生强者,在面对人生的各种困厄时,真正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让孩子“撞南墙”

萌萌读初中二年级,正处于青春期,非常叛逆。从小对父母言听计从的她,现在最大的乐趣就是和父母作对。父母让她往东,她偏要往西,父母让她往南,她偏偏要往北。看着萌萌这样故意捣乱,父母觉得非常无奈。他们不敢对萌萌说太重的话,担心萌萌更逆反,又不放心让萌萌凡事都自己做主,毕竟萌萌还只是一个孩子,考虑问题不能那么全面,常常会出现冲动的情况。那么,父母应该如何跟萌萌相处,才能让萌萌愿意听从父母的话呢?

萌萌家距离学校比较远,一直都是由爸爸开车接送萌萌,但是到了初二之后,萌萌不愿意再让爸爸接送她了,而是想自己坐公交车和地铁上学、放学。对于萌萌的这个提议,妈妈一开始想表示反对,因为坐公交车再倒地铁至少需要40分钟的时间,而爸爸开车送萌萌则只需要15分钟的时间。尤其是早晨的时间非常紧张,这意味着萌萌需要早起半个小时,萌萌能坚持下去吗?

妈妈把自己的顾虑跟爸爸说了,爸爸对妈妈说:“你不要急于否定她的想法,而是要让她亲自去试一试。你也看到了,萌萌最近这段时间很叛逆,如果我们把这件事情的利弊分析给萌萌听,再让她自己做出选择,她也许会更愿意采纳我们的建议。否则,她很有可能认为我们是故意不同意的。或者,我们什么也别说,先让她乘坐一段时间的公共交通工具,如果经常迟到,或者是因为早睡晚起特别疲惫,那么她有可能会主动改变想法。”

在爸爸的建议下,妈妈终于强忍住自己要说服萌萌的想法,她把一切担心都放在心里,允许萌萌独立坐公共交通工具上学、放学。果然,才过去一个多星期,萌萌每天都是“熊猫眼”,而且哈欠连天,有一天竟然在课堂上睡着了。还有一次,她因为起床晚了导致上学迟到,结果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妈妈看到萌萌这样很心疼,但她还是忍着什么都没有说。又过去了一个星期,萌萌主动对妈妈说:“妈妈,还是让爸爸送我上学吧,早晨的时间太紧张了。”妈妈正盼望着萌萌能自己主动地提出这样的请求呢,当即点头答应。这时,爸爸对萌萌说:“萌萌,千万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呀。对于初中生而言,时间是最宝贵的。有很多父母根本没有时间送孩子上学,孩子不得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咱们家,因为爸爸是自由工作者,所以才能抽出时间接送你,这样你就可以节省下来很多时间,来做有用的事或者是休息。”萌萌点点头,对爸爸的话表示认可,而且非常真诚地说:“爸爸,谢谢您每天为了送我早早起床。”爸爸和妈妈相视而笑,妈妈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很多家庭中之所以发生亲子冲突,是因为父母想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强加给孩子。他们担心孩子不够成熟,不能把很多问题都想得全面周到,因而就代替孩子去想,而且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安排去做。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自由做选择的权利被剥夺了,他们会为此对父母感到非常不满。明智的父母不会为了照顾孩子或者让孩子省一些力气,就为孩子安排好一切,尤其是当孩子的想法与父母不同时。他们会选择让孩子坚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等到孩子自己真正撞了“南墙”,认识到父母提出的方案是更为合理的,他们也许就会回头。有些孩子非常看重面子,可能不愿意回头,那么让孩子适当地吃一些苦也是没有坏处的。

父母应该时常想想自己在青春期的表现是否和现在的孩子一样,就能够理解孩子的心情了。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他们觉得自己能够独立了,另外一方面,他们在很多事情上都还需要得到父母的帮助。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切勿强求孩子去做一些事情,即使父母已经预知到孩子的选择会导致糟糕的后果,只要这个后果并非不可承受,那么父母就应该给孩子去撞一撞“南墙”的机会,这对于孩子而言将是难得的成长。

让孩子“撞南墙”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让孩子亲身感受到他们因为错误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也让他们去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样既可以加深孩子对错误的认识,也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可谓一举两得。当然,在此过程中,孩子也会认识到,父母对他们提出的建议是以自己的人生经验为基础的,是真心为了他们好的,所以孩子就不会再和父母唱反调。这样既能够有效地改善剑拔弩张的亲子关系,又可以减少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冲突、缓和矛盾。

对于那些会引起严重后果,并且使孩子无法承受的事情,父母还是要坚决制止孩子去做的。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后,已经开始融入社会,他们会接触更多的人,经历更多的事情,在此基础上,他们的身心都会发生很大的改变。父母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变化,同时给予孩子更大的自由,而不要对孩子严格管教,否则就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叛逆心理。

让孩子“撞南墙”是一种非常明智的教育方式。在“撞南墙”的过程中,孩子对于自身的认知会更加深刻,也会综合考量利弊再做出选择。他们会坚持思考,让思想变得越来越成熟,考虑问题也更加全面。显而易见,这对孩子而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当然,从父母的角度来说,让孩子“撞南墙”并不容易。父母必须具有很强的自控力,才能在看到孩子即将撞上“南墙”的时候,控制住自己不去帮助孩子的冲动。既然要让孩子自己去闯荡,父母就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帮助,而是要让孩子感受到独立做很多事情的艰辛,也要让孩子意识到他们一旦选择错误,会引起怎样的后果,这样孩子才能得到深刻的教训。孩子的成长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实现的,而是要坚持点点滴滴的进步,坚持积累很多的思考和感悟,在此过程中,父母要对孩子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不要以消极态度和固执想法对待孩子

乐乐正在房间里写作业,甜甜妹妹去房间里看乐乐,甜甜突然跑出来对妈妈说:“妈妈,我告诉你一件事情,哥哥正在偷偷玩游戏。”听到甜甜这么说,妈妈非常生气,她当即就想发飙,但是一想到前一天,刚刚和乐乐之间发生了争吵,她只能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她可不想再和乐乐来一场歇斯底里的争吵,她只想解决问题,让乐乐在写作业时不要玩游戏,更不要偷偷玩游戏。因为写作业需要集中精力,所以如果乐乐偷偷玩游戏,就会导致作业延误。妈妈思考着:怎样做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

思考了片刻,妈妈走到房间里对乐乐说:“乐乐,你是不是觉得精神比较紧张?所以需要玩游戏放松一下呀?”乐乐呆呆地看着妈妈,他已经做好准备迎接妈妈的“狂风骤雨”,显然没有想到妈妈会为他玩游戏找到这么一个完美的借口。他迟疑片刻,才对妈妈点了点头。妈妈说:“好吧,你今天可以玩30分钟游戏,你自己定好时间,30分钟之后专心致志地写作业。当然,今天只是破例,因为你们刚刚进行完期中考试,而且你考的成绩还不错,所以就当是对你的奖励,好吧?下不为例哦!”乐乐激动地连连点头。妈妈离开房间之后,他光明正大地玩起了游戏,因为妈妈给了他30分钟的时间呢,正好可以进行一场厮杀。这次玩游戏,乐乐非常投入,从此之后,他再也没有背着妈妈偷偷玩过游戏。

相信有了这样的经历之后,乐乐下次就不会偷偷玩游戏了,毕竟妈妈能够理解他,也愿意宽容他,还能够破例满足他玩游戏的需求。在这个事例中,妈妈就采取了积极的沟通态度,给了乐乐一个台阶下,也给了自己回旋的余地。和乐乐妈妈明智的做法相比,有一些妈妈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孩子。尤其是在发现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她们不会给孩子台阶下,而是会逼着孩子承认错误,甚至会威胁恐吓孩子。哪怕孩子对父母进行解释,父母也不愿意相信孩子。不得不说,父母这样固执的想法,会给孩子的内心带来严重的伤害。

每个孩子都希望能够得到父母的认可和肯定。作为父母,却并不理解孩子这样迫切的渴望,他们总是盯着孩子,试图发现孩子偷偷做一些他们不允许的事情,然后严厉地批评孩子。实际上,当父母有这种想法的时候,就意味着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本末倒置了。这是因为父母忘记了管教孩子的初心。每一个父母之所以管教孩子,是希望孩子能够有更好地表现,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如果父母管教孩子的目的只是为了找出孩子的错误,抓住孩子的“小辫子”不放,那么这样的教育就违背了初心。只有牢记初心,才能实现最终的目标。所以父母要始终记得教育孩子的目的,这样才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减少冲突,避免发生矛盾。

上述事例中,妈妈因为头一天和乐乐沟通不顺畅,还与乐乐发生了严重的争吵。所以次日,当得知乐乐又在偷偷玩游戏的时候,妈妈采取的做法就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她选择了相信乐乐,还做出了给乐乐玩游戏的决定。这样一来,乐乐还有什么必要偷偷玩游戏呢?

作为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伯乐,而不应该是诋毁孩子的人。父母要发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看到孩子的与众不同之处,即使孩子因为各种原因犯了错误,父母也不要随意地去否定孩子,更不要给孩子乱贴标签。父母只有始终看到孩子身上散发出的光芒,才能以欣赏的眼光激发孩子的潜能,托举孩子达到更高的高度。反之,如果父母处处都否定孩子,对孩子极其不耐烦,哪怕孩子表现得很好,父母也总是对孩子挑剔和苛责,那么孩子就会失去对父母的信任,甚至还会在不知不觉间把父母对他们的负面评价作为自我评价。可想而知,这对孩子而言是多么糟糕的事情。孩子会因为父母的负面评价而否定自己,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从而不愿意继续努力改善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形象,反而认定自己就是父母所说的样子,这样的孩子就会失去进步的动力。

曾经有心理学家说,每个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子,取决于他们从父母眼中看到的自己。读了这句话之后,相信有很多父母都会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的意见,对孩子来说是如此重要呀!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就要给孩子积极的影响。

美国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曾经是一个非常顽皮的孩子,他小小年纪就失去母亲,后来父亲再婚,把继母带回家里的时候,当着卡耐基的面对继母说:“卡耐基是全郡最坏的孩子!”但是继母并不这么认为,她当即纠正父亲的说法,说:“卡耐基是全郡最聪明的孩子!”

怀有积极心态的父母会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而对于孩子身上某一点让他们不满意的地方,他们会对孩子加以引导,给予孩子帮助。而怀有消极心态的父母则会看到孩子身上的缺点和不足,对孩子采取否定的态度。即使孩子有很多的闪光点,他们也会视而不见,总是批评打击孩子,让孩子信心全无。就算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最终长大成人,甚至成家立业,他们的行为也总会表现去唯唯诺诺的一面。

父母要始终记住一点,那就是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他们也许在某个方面不能表现得出类拔萃,不能让父母满意,但是他们在大多数方面都是值得父母信任的。所以当孩子出现各种问题的时候,父母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做法来帮助孩子处理这些问题,并且能够和孩子一起携手并肩地解决问题。父母要知道,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父母一味地指责和批评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变本加厉。反之,如果父母能够时刻赞美孩子,能够发自内心地尊重和认可孩子,那么孩子就会朝着父母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成为父母所期望的样子。

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父母采取积极的态度,不但能给孩子更好地对待,而且也会为孩子树立积极的榜样,让孩子在面对很多问题的时候,也能积极勇敢地应对。

为了实现这一点,父母要控制好自己,在家庭生活中尽量减少对孩子发脾气的次数,要给孩子以温和坚定的印象,让孩子相信父母在面对很多问题的时候都能够圆满解决,他们才能获得安全感,也才愿意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让自己表现得更好。

给孩子自己做主的机会

放学回到家里,佳佳对妈妈说:“学校里要报名参加社团活动,有书法、机器人、篆刻、美术等社团。”佳佳想征求妈妈的意见,确定报哪一个。妈妈想起佳佳在小学阶段,因为报名参加社团活动,她曾经与佳佳发生了一次冲突。那一次,妈妈想让佳佳学习书法,佳佳却偏偏要学画画。双方僵持不下,最终不欢而散。佳佳因为赌气,没有报名参加任何社团。这次妈妈可不想重蹈覆辙。她想了想,然后对佳佳说:“还是由你来决定吧,社团活动应该是以兴趣为基础,你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我都支持你!”听到妈妈的话,佳佳感到非常惊讶,妈妈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非常强势,而且控制欲很强的人,如今怎么会把这样的事情交给自己来做决定呢?佳佳疑惑地看着妈妈,妈妈笑着说:“你长大了,很多事情都应该自己做选择了,妈妈相信你!”

吃完晚饭,佳佳对妈妈说:“妈妈,我想报名参加书法和篆刻。这两个社团活动一个在周一,一个在周三。我值日是在周四,周五是班会课,所以什么都不耽误。”妈妈对佳佳的安排表示赞同,问佳佳:“那么,你可以告诉我你为什么这么选择吗?”佳佳说:“书法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书法写得好不仅可以增加卷面分,而且,字是一个人的门面,还会代表我的形象。另外,我之所以想学篆刻,是因为书法与篆刻两者之间是有关联的,它们可以相辅相成。”听到佳佳分析得头头是道,妈妈由衷地笑起来,说:“佳佳,你真的长大了,思考问题非常全面。妈妈听你这么一解释,觉得你的选择是最优选择。”

得到妈妈的认可和表扬,佳佳也非常高兴。他兴致勃勃地报名参加了这两个社团活动,因为是他自己的选择,所以哪怕辛苦一些,他也没有怨言。而且他学习得非常认真,很快就篆刻出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枚印章,还把这枚富有意义的印章送给妈妈作为纪念呢!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会因为想操控孩子做选择,而与孩子发生争执,这是因为父母想要指挥孩子做出选择,孩子却想要发挥自主性去选择。特别是孩子在升入初中之后,自己的想法更多。在这样的状态下,父母与孩子之间很容易发生矛盾。实际上,父母要给孩子创造一些独立做主的机会,这是因为随着孩子不断地成长,他们对自主做决定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强烈。对于小学中高年级或者是初高中的孩子来说,他们已经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了,可以针对一些事情做出判断,还可以分析很多选项的利弊。因此,在可以让孩子自主决定一些事情时,父母只是在必要的情况下给予孩子引导即可,但不要完全代替孩子做出选择,否则就会让孩子失去自主性,还会与孩子之间发生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

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对父母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父母能够适当放权,孩子就可以做出选择。虽然孩子的选择未必是最优选择,但这却是他们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出来的。在思考不同选项且权衡利弊的过程中,孩子的能力才会得以提高,学会预判事情的结果,这对于他们而言是很大的进步。

当孩子做出选择之后,父母要大力支持孩子。孩子在升入初中或高中甚至大学以后虽然想独立自主,但是他们并不具备完全独立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要给予孩子一定的助力。不管孩子做出的选择是否符合父母的预期,父母都有义务帮助孩子。有些父母因为孩子不听话而与孩子赌气,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也不愿意帮助孩子,这会使孩子觉得非常孤单。也有一些父母对于孩子的表现不满意,就会对孩子各种苛责,甚至对孩子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导致亲子关系紧张。这样的做法是非常消极的,无法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明智的父母会采取积极的方法应对孩子,会选择对孩子放手,并且给予孩子支持。这样孩子即使撞了“南墙”需要回头,也是心甘情愿的,而不会因为被父母强迫就对父母有意见。

很多父母的抚育观念依然停留在孩子小时候,还采取对待婴儿的方式来对待日渐成长的孩子,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感到非常不满。父母应该跟随孩子成长的脚步,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这样才能与孩子并肩前行。

越保护,越自卑

木木从小就在优渥的家庭条件中成长,但是他并不像很多孩子那样的阳光开朗,反而非常自卑,而且对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来。爸爸妈妈都不知道木木为何会有这样的表现,也不知道木木的心结在哪里。眼看着木木一天天长大,进入了初中,看到木木总是长久地沉默,爸爸妈妈只好带着木木去看心理医生,因为他们担心木木长期这样下去会影响他的健康成长。

来到心理医生的诊室,木木明显地表现出一副抗拒沟通的样子。他蔫头耷拉脑地坐在治疗室的沙发上,甚至连眼皮都不愿意抬,仿佛是在告诉心理咨询师:“你想问什么就赶紧问,问完,我就可以去干我自己想干的事情了。”心理咨询师意识到木木的不配合,他直截了当地问木木是否抗拒心理治疗,木木也很坦诚地告诉心理咨询师:“我并不抗拒接受心理治疗,但是我认为心理治疗只是一种噱头,没有任何作用,只是浪费时间!”心理咨询师对木木这样毫不掩饰的回答反而有些欣赏,饶有兴致地与木木开始交流。

随着沟通的深入,木木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了心理咨询师。原来,木木平日里看似不善言辞,可是他内心很悲观,居然想自杀。他认为自己活着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既不能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也不能让自己得到满意。有的时候,他甚至觉得全家人都死去才是最好的结果。心理咨询师对木木这样赤裸裸地表白非常震惊。他这才意识到木木的心理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后来,他得知木木在休学的这两年之中,每天都非常苦恼,也非常绝望。

第一次沟通,心理咨询师只是了解了木木的一些想法,对于木木为何这么自卑和绝望并没有找到答案。后来,心理咨询师又和木木见了很多次面,进行了很多次心理治疗,这才知道木木觉得自己活着没有价值和意义,是因为爸爸妈妈已经把一切都安排好了,家中所有事情都不需要木木参与,所以他才会觉得自己是多余的。得知了木木的这个心结,心理咨询师认为自己找到了解开木木心结的方法。于是,心理咨询师就把这个重大的发现告诉了木木的父母,木木的父母听后非常震惊:“我们辛辛苦苦打拼,为他安排好了一切,他居然为此而想要放弃生命,这简直太可笑了!有多少人都羡慕他所拥有的一切,他却以这样的方式否定我们,看来我们还不如什么都不做,让家里穷得叮当响,让他什么都没有才好呢!”

爸爸妈妈充满抱怨意味的话,让心理咨询师忍不住笑起来,说:“你们其实也有心理问题,需要接受心理疏通。你们搞错了一件事情,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父母用心对待,而不仅仅是需要那些物质方面的条件。可能你们小时候物质匮乏,所以你们很看重物质,但是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他们并不为吃饱穿暖而发愁,所以他们的需求就转移到精神和情感方面,这是更高层次的需求。如果你们不能在这些方面满足他,他自然会觉得很失落,也会感到非常自卑。尤其是当看到同龄人和父母相处很愉快的时候,他更是会觉得自己的存在没有价值和意义。”在心理咨询师的开导下,父母认识到他们被思想误区困住了,也认识到他们必须先转变思路,才能与木木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才能改变木木觉得人生毫无意义的心理状态。

很多父母都想方设法地为孩子创造最好的生活条件,但是他们却不知道孩子为何不领情,甚至还会因此而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这是因为父母并不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也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正如心理咨询师所言,孩子在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后,他们会有情感和精神方面的需求。这时候父母应该与孩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经常与孩子进行精神上的沟通,从而加深对孩子的了解。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一切都献给孩子。例如给孩子最优渥的家庭生活条件,给孩子最优质的教育,给孩子最美满幸福的家庭关系,甚至为孩子打造一个最美好的人生。除此之外,他们也会给予孩子最好的保护。所谓最好的保护,就是满足孩子的吃喝拉撒和衣食住行,让孩子能够吃饱穿暖,平平安安地长大;等到孩子上学之后,父母又担心孩子在学校里因为太过软弱,会被其他同学欺负,所以父母会关心孩子交了什么样的朋友,也会限制孩子交往,仿佛这样就能够使孩子不受伤害;当孩子有一天大学毕业开始恋爱了,父母也依然对孩子不放心,他们会全方位地考察孩子的恋爱对象,生怕对方会伤害自己的孩子,也生怕自己的孩子在感情上会被对方愚弄,或者因为被抛弃而丧失自信心。不得不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微不至的,也是用心良苦的。但是在感受父母最伟大深沉的爱和最好的保护的同时,很多孩子也被父母的爱所压抑和束缚着。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爱失去了正常的限度,甚至超越了正常的限度,那么就会让孩子永远停留在小时候不能长大,也就是社会上人们常说的“妈宝”。

如今的社会上有很多独生子女,这也造成了一个很奇怪的社会现象,就是从一个家庭里有很多孩子到一个家庭里只有一个孩子,使得父母和长辈把所有的爱都集中到这个孩子身上。因此,孩子毫无悬念地成为了家庭生活的焦点和重心,这使孩子变得非常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管考虑什么问题,都从自己的需求点出发,根本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和需求。孩子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性格特点,有很大原因是来自家庭,就是因为父母凭着本能去爱孩子,既没有收敛,也没有保留,这样的爱虽然出自父母的本能,却缺少了理性的思考,会在不知不觉间就犯了过度保护孩子的错误,让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受到伤害。很多父母都不明白,孩子从小就在最好的生活条件中成长,为何还会这么自卑而且自立能力这么低下呢?这都是因为父母代替孩子做了很多事情,把孩子保护得太过严密周到,使孩子对社会生活不能适应。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应该创造条件,让孩子发挥能力,帮助父母去解决一些问题,也为家庭生活做贡献。如果父母总是把一切都安排得很好,那么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这样享受父母的照顾是非常惬意的,但是对于年龄稍微大一些的孩子来说,就会觉得自己在家中没有任何用处,这种感觉显然是非常糟糕的。每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都会激发他们生活下去的欲望。有很多人生活在很艰难的困境中,但是他们依然能够拼尽全力去坚持,就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父母要给孩子一种被需要的感觉,要为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样孩子才能充满希望,才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现代社会,有一些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们顺利地从小学升入初中、高中、甚至大学,他们的学业可谓一帆风顺,但有时却突然做出令人震惊的举动,甚至有些孩子还会轻生,这是为什么呢?他们在学校里是典型的“学霸”,受到很多同学的羡慕和敬佩,他们的生活也非常充实,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还有自己的朋友,但是他们内心却非常孤独,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这就会使他们的人生走向虚无。作为父母,不要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而是要更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这样孩子才会健康的成长。尤其是不要无视孩子孤独的状态。很多父母都觉得孩子衣食无忧,还有很多同学和朋友,怎么会感到孤独呢?实际上这是对孩子生存状态的乐观估计,也是对孩子心理的误解。如今,很多孩子都觉得孤独,觉得自己的存在没有意义,这就需要父母帮助孩子创造价值,引导孩子实现人生理想,这样孩子的人生才会充实且有意义,孩子的未来才会更加美好。

懒孩子都是妈妈惯出来的

娜娜已经12岁了,小学刚刚毕业,正准备上初一。妈妈为娜娜报名了私立初中,这就意味着,娜娜上初一后就要开始独立的住校生活了。对于住校生活,娜娜非常抗拒。她不停地问妈妈:“妈妈,如果我不会洗衣服怎么办?妈妈,如果我不会刷碗怎么办?妈妈,我不会洗水果怎么办?”对娜娜的这些问题,妈妈感到啼笑皆非,她对娜娜说:“如果你一直在我身边,那么你就永远也不会做这些事情。你只有离开我去独立生活,才能在短时间之内让自己的独立能力得到提升。你放心吧,你一定会学会做所有的事情,也会把自己照顾得很好。”

娜娜对妈妈的话不以为然,生气地说:“你就是一个懒惰的妈妈,你因为不想继续照顾我,所以才把我送到私立初中。你看有多少妈妈会把初中的孩子送去住校呢,至少也要到高中吧,到高中我就能做很多事情,你想跟在我身边照顾我,我还不愿意让你跟着呢!”听到娜娜这么说,妈妈对娜娜说:“你说得对,我就是不想照顾你,因为你实在太懒了。我觉得你已经12岁了,可以独立做很多事情了,但是在我身边你就是不愿意去学,所以我只能把你送到学校里,让学校这个大熔炉来把你锻炼得更能干。”娜娜生气地走回房间,重重地把门关上,再也不想搭理妈妈了。妈妈也乐得清闲,让娜娜自己去冷静了。

生活中,很多孩子已经上到初中,甚至高中阶段,他们明明有能力做一些事情,但只是因为懒惰而不愿意去做,他们凡事依赖父母,让父母也觉得非常疲惫。就像上述事例中,妈妈之所以选择送娜娜去私立初中,未必是不想照顾娜娜,是因为妈妈想让娜娜更快速地走向独立,相对更好的教学条件则可以视为妈妈送娜娜去私立初中的一个福利。

妈妈说的很对,在父母身边的孩子很难长大,这是因为父母会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孩子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都可以求助于父母,所以他们就养成了懒于动脑和动手的坏习惯。在开启住校生活之后,孩子虽然每周,或者每几周、每个月都可以回家,但是毕竟他们不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了,有很多生活中的小事都需要他们亲力亲为。在独立住校的日子里,他们再也没有依靠,除了靠着自己去做这些事情,并不能求助于他人,这就逼着孩子必须快速成长起来,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实际上,孩子之所以懒惰,都是因为有一个太勤快的妈妈。在家庭生活中,妈妈承担了主要的家务事,会帮助孩子把很多事情都做好,所以孩子乐得清闲,乐得享受,也不想主动做一些事情。反之,如果妈妈非常懒惰,对于孩子能做的事情,妈妈坚决不代替孩子去做,而是要求孩子自己去做,那么孩子被逼得没有办法就只能自己动手。渐渐地,在“懒妈妈”的调教下,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就会发展起来,自理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总之,父母要想教育出勤快的孩子,让孩子能够更加独立,在很多事情上能够做到自理,就不仅要改掉此前盲目勤快的坏习惯,还要有目的地保持懒惰,这样才能激励孩子更主动地去做一些事情。具体来说,父母要做到以下几点,才能让孩子更勤快。首先,孩子能做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做。很多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就已经养成了凡事为孩子代劳,事无巨细照顾孩子的坏习惯。实际上。新生儿和婴幼儿的确需要父母这样照顾,但是对于渐渐长大的孩子来说,父母这样无微不至的照顾并不利于他们成长,也不利于他们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对于孩子,父母要学会渐渐地放手,只有给孩子机会去尝试和练习,孩子才能有所进步,有所成长。

其次,要学会求助于孩子。很多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了把所有的事情都包揽下来,没有求助孩子的习惯。对于孩子来说,被父母需要的感觉是非常好的,这会使他们觉得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求助于孩子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能力,还可以让孩子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可谓是一举两得。父母要在适当的时候向孩子示弱,也许父母最初向孩子求助时,孩子并不愿意对父母伸出援手,因为懒孩子是不愿意多费力气的。但是随着父母向孩子示弱的次数越来越多,孩子就会油然而生出一种自豪感,也会觉得自己帮助父母是一种神圣的使命,会更积极地为父母做一些事情。在相互帮助的状态中,孩子与父母的相处也会更快乐。

最后,创造机会让孩子分担家务,当好小主人。家庭生活中,很多事情都非常琐碎,如果父母把这些事情全都做好,一定会感到非常疲惫,那么这时就可以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好好表现。例如在做家务的时候,可以对家务进行分工,每个家庭成员承担不同的家务活动,也可以为一些家务进行明码标价,由家庭成员竞拍承包。例如,日常的家务可以分配给家庭成员来做,对于一些比较特别的家务,则可以承包给孩子去做。这样孩子还会多一个赚钱的机会呢,而且参与家务的热情也会更加高涨。

人们常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因此,父母要想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让孩子变得勤快起来,只要有心,就可以找到很多机会。孩子不可能永远依赖父母生存,他们总要独自面对这个世界,所以即使没有机会,父母也要创造机会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这才是对孩子真正负责的教育方法。

过度保护,会让孩子失去责任心

可乐今年已经11岁了,是一个很爱磨蹭的小女孩。每天早晨,她都需要妈妈喊好几遍才会起床,因为她的动作慢,总是会错过校车,这让妈妈不得不放下正在忙碌的家务,开车送她去学校。妈妈为此常常抱怨可乐有拖延症,但可乐对此不以为然,还常常因此和妈妈顶嘴,导致母女俩在去学校的路上时常发生争执。

每一次送可乐去学校,妈妈都告诉可乐:“这是我最后一次送你来学校。你以后一定要加快速度!”但是这么做的效果并不好,妈妈发现随着她送可乐的次数越来越多,可乐爱磨蹭的毛病也越来越严重。到了最后,可乐索性决定不再坐校车,而是让妈妈每天开车送她去学校。可是,妈妈除了要做家务,还要工作,没有时间天天送可乐去学校呀,怎么样才能打消可乐的这个念头呢?在与可乐进行了一番争执之后,妈妈决定放大招,让可乐在受到教训的第二天就能够按时起床,坐校车去学校。那么,妈妈到底用什么大招来对待可乐呢?

当然,妈妈并不能当即想出一个有效的方法,她决定去咨询儿童心理专家。在了解可乐的行为表现之后,儿童心理专家当即下了一个结论:可乐的拖延症之所以这么严重,就是因为妈妈。妈妈感到很震惊,为自己辩解:“我每天那么辛苦地给她做早饭,不厌其烦地喊她起床,还要送她去学校。我怎么会助长她的拖延症呢?如果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最希望可乐能够戒掉拖延症的,那这个人一定是我呀!”心理专家听了妈妈的话,忍不住笑着说:“的确,在这件事上你具有双重作用,你既导致可乐的拖延症越来越严重,也是世界上最希望可乐能够戒掉拖延症的人。”然后,心理专家对可乐妈妈说:“要想帮助可乐戒掉拖延症,你就不要再送她去学校。如果她错过了校车,那就让她自己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去学校,这样一来,她肯定会迟到。但是没关系,让她承担迟到的后果,这样她才能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也才能意识到自己不应该再因为拖延而给你添麻烦。当然,最重要的是,她在被老师批评之后,次日一定会早早起床,不再错过校车!”

听着心理专家条分缕析的话,妈妈感到非常怀疑,但是她又没有更好的办法,因而决定还是按照心理专家的建议去做。第二天,可乐又和往常一样赖床,妈妈只喊了可乐一次,没有再继续喊可乐起床。结果就是可乐起晚了,错过了校车,妈妈这次坚决不送可乐去学校。可乐急得都要哭出来了,妈妈有些于心不忍,但是她想起心理专家的话,还是很坚决地拒绝了可乐的请求。最终,可乐不得不搭乘公交车去学校,她走了很远的路才到了公交车站,公交车晃晃悠悠到站之后,可乐又走了很远的路才到学校。此时同学们都已经上完第一节课了,而可乐才走进学校的大门,她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当天晚上回到家里,可乐非常沮丧。她质问妈妈:“你为什么不送我去学校?”妈妈态度坚决地对可乐说:“从今天开始,我再也不会送你去学校,除非没有校车。只要校车正常运行,你就必须坐校车去学校。”看到妈妈说得斩钉截铁,可乐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接受了。第二天,可乐早早地就起床了,她起床之后不像往常那样磨磨蹭蹭,而是快速地穿衣服洗漱吃饭,在校车到来前十分钟,她就站在校车的站台下等待。就这样,妈妈目送着可乐坐着校车奔赴学校,一下子觉得满心轻松。

心理专家为什么说是妈妈助长了可乐的拖延症呢?就是因为每次可乐错过校车,妈妈都会无条件地送可乐去学校,这使可乐有了依赖,所以她也就不担心错过校车。正是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可乐的拖延症才会越来越严重。在心理专家的建议下,妈妈采取了正确的方式,彻底断绝了可乐依赖妈妈的念想,让可乐相信只要不是校车停运,妈妈是不会送她去学校的,而且自己必须承担因为错过校车而迟到的后果。这样一来,可乐明白如果她不想再错过校车,不想再因为迟到而被老师批评,就只能早早起床,在起床之后就必须加快速度才能节省时间。其实11岁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很多事情他们会有基本的判断,因而只要父母采取正确的方式对待孩子,让孩子不对父母形成过度依赖,孩子就能够独立自主。

当有父母在身边包办一切的时候,孩子不管有什么问题,都会自然而然地向父母求助。如果没有父母在身边,孩子必须独自面对很多问题时,那么他们就会从娇弱无力的状态变得强大起来,他们会想方设法地解决各种问题,也会竭尽所能地让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很多父母都在无形之中低估了孩子的能力,他们觉得孩子没有能力做好很多事情,也不相信孩子会具有一定的弹性来调整自己。父母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孩子的能力远远超乎父母的想象。孩子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生命个体,他们在面对很多难题的时候,如果不能得到帮助,就会挖掘自身的潜力,主动寻求办法解决问题。

也有很多父母总是想方设法为孩子避免失败,他们觉得孩子一定不愿意承受失败的打击。的确如此,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愿意承受失败的打击。但是,父母能够永远帮助孩子避免失败吗?与其把每一件事情都为孩子安排得很好,还不如让孩子独立去面对这些事情,即使遭遇了失败,对于孩子而言也是一种经验。孩子只有经历失败,才能快速地积累经验,真正地成长起来。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孩子之间之所以会爆发冲突,是因为孩子的表现不能符合父母的预期,这样一来,父母就不得不为孩子弥补或者修正不尽如人意的结果。实际上,父母在凡事为孩子代劳的过程中,就已经对孩子进行了人为干预。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他们并不是一直需要人为干预,因为总是人为干预的话,就会限制他们自身能力的发展。如果想让孩子健康地成长,提升各个方面的能力,把一些事情做得更好,那么父母就要让孩子主动承担自然的后果,这才会激发孩子的内部驱动力,让孩子排除万难,坚持进步。

所有事情都会有结果,那么对于孩子来说,直截了当出现的结果就是直接和及时地反馈,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来自外部的约束并不能让孩子形成自控力,只有这种直接出现的结果和及时地反馈,才能让孩子增强自控力。所以,父母不要试图把直接出现的结果和及时地反馈都从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消除掉,而是要允许后果自然地呈现在孩子面前,从而促使孩子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当孩子可以做到自我管理,就无须再利用纪律严格地约束和管控,就能够享受更大的自由。

越是被父母过度保护的孩子,当他们长大成人,甚至参加工作以后越是会缺乏责任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明智的父母不会凡事都为孩子做得非常完美,对于那些孩子有能力处理的事情,父母会要求孩子独立去做。当孩子因为自身的原因而不能做好这些事情的时候。他就需要接受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也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增强孩子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