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lf Hitler 阿道夫·希特勒
2016年,德国电视台播放希特勒的纪录片《希特勒的私生活》,片中介绍了希特勒生前爱读的书和喜欢的画家,当然还有他崇拜的瓦格纳。
1933年,对于德国是个转折的年头——希特勒登上德国权力的最高峰。这一年也是瓦格纳辞世50周年。犯下滔天罪行的人,毋庸置疑,是个“巨人”。《凡尔赛条约》的签订让德国背上巨额赔款,导致国内经济危机爆发,民众怨声载道。希特勒倡导的国家社会主义,恰逢其时,万民响应。
希特勒深知,日耳曼人的民族主义情绪,像春寒料峭中的花骨朵,还未绽放,他急需有力的证据煽风点火。希特勒见到民粹主义作家张伯伦的著作《19世纪的基础》,茅塞顿开,万般激动,豁然开朗。他终于从那里找到反犹的理论依据,这也成为他革命运动的突破口。 1923年11月初, 34岁的希特勒信心满满地来到拜罗伊特,看望张伯伦。短暂的面晤后,衰老的张伯伦恢复了活力,他认为希特勒可以担当“革命”的舵手,并给希特勒指点迷津。张伯伦看到,希特勒身上集酒神的狂躁不羁和宙斯的唯我独尊于一体。他心想:拜罗伊特的天空应该由这位年轻的政治家来描绘;瓦格纳的神话和拜罗伊特的神话需要希特勒重新注入滚滚的热泉,以焕发新生。
如果《19世纪的基础》一书堪称张伯伦的“巨著”,那希特勒就是他在实验室里精心培育的“提坦”。如果说张伯伦“走运”,那也不错,他活着时,其学生希特勒已经成为“了不起”的领袖。1927年,张伯伦在拜罗伊特去世,希特勒带领纳粹高官,集体为其吊唁。就瓦格纳和张伯伦的葬礼规格来说,张伯伦的葬礼似乎规格更高。尽管路德维希二世的高级幕僚出席了瓦格纳葬礼,但德国皇帝并未出席;而张伯伦在这点上超越了他的岳父大人。
1933年,希特勒策划了慕尼黑啤酒馆的暴动事件。同年戈培尔借助广播,讲述瓦格纳的传奇,为第三帝国的崛起摇旗呐喊:“瓦格纳善用他的双眼,一只笑眼里,流露出浪漫豪情,一只哭眼里,满是帝国的哀伤。”此外,第三帝国的杂志铺天盖地,称瓦格纳是第三帝国的预言家,千年不遇的天才。他用《唐豪瑟》讲述英雄的悲情命运;他用《罗恩格林》宣传德意志战争的迫在眉睫;他用《尼伯龙根的指环》警示因种族杂交后造成的种族衰败。瓦格纳的作品和拜罗伊特,彻彻底底被曲解和利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