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中年危机的父母VS青春期的孩子

关于青年、中年、老年的划分,不同组织有不同的标准。目前的一般共识是,19~34岁为青年,35~59为中年,60岁以上是老年。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大多数家长也进入了中年,而人到中年,中年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著名心理学家克·艾瑞克森曾经列举了人生八种危机,中年危机就是其中之一。中年危机的父母,会遇到“老化”的威胁,部分工作受到年轻人的“挑战”,子女开始遇到桩桩件件的人生大事,中考、高考、就业、成家。这些变化很容易破坏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和心理习惯,产生焦虑、紧张、自卑等情绪。中年的家长如果不能有效地调整负面情绪,很容易和青春期的孩子“闹僵”。

桃桃进入诊室给人的感觉不同于其他来访者,她神采奕奕,表情自然,进门后主动点头微笑,轻轻落座。看到被她梳理地服服帖帖的马尾和利索的短款大衣,我们就知道是个爱干净、行事爽利的人。

陪同桃桃一起来的是她的父亲母亲。母亲看着很温柔,皮肤白皙,有些中年发福;父亲一点儿也没有“油腻大叔”的样子,简单的休闲服显得人很年轻,甚至比同龄的妈妈还要看上去年轻些。

“本来我们家一直挺好的,最近几个月吧,孩子对她爸爸‘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我们以为是青春期,没多在意,想着这个岁数的孩子都这样,长大就好了。可是最近正在办理出国的事情,本来桃桃同意去的,但紧要关头她突然说不去了。问她原因就是不说,狠狠瞪着她爸爸,我们才觉得事有蹊跷。”妈妈简单说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有没有和孩子好好谈谈呢?”

“当然有啊,可是孩子就是不说。咱们这儿不是有家庭治疗嘛,就想着过来让你们给开导开导。她留学的事情都办得差不多了,就差临门一脚了,这时候出状况,以前的努力等于全部白费了。”

我们留下桃桃单独谈话,桃桃等父母出门后,起身再次确认了门是否锁好,才对我们说出了实情。

“我爸找了个小三儿,我无意中在他手机支付宝的聊天记录里看到的”,桃桃轻声对我们说,“我没告诉我妈,也没有和我爸摊牌,这种时候我怎么走呢?我一走,家散了怎么办!”

桃桃是一个家庭观念很重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小家”不散,所以她的行为是可以被理解的,后面笔者心理咨询的重点放在了“牺牲自己前途”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否是最恰当的方式上,并向她解释了父亲这样很可能是遭遇了中年危机,作为孩子应该如何正确面对这件事情。

• 不做触碰孩子底线的事情

中年危机的家长很可能在事业、婚姻上遇到“红灯”,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最不能做的事情是隐瞒和撒谎,尤其是一些触碰孩子底线的事情。当然,每个孩子的“底线”都不同,有的孩子对“出轨”无法接纳,有的孩子却认为父母都有追求自己所爱的权利。所以,弄清楚自己孩子的底线在哪里,轻易不要触碰。

• 死亡的恐惧造成了各种危机

生命本身是残酷的,我们在享受生命喜悦的同时,也要面临对死亡的恐惧。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说过:“人生不断学习生存,人生也不断学习死亡。”我们生的同时,“死”也随时伴我们左右。人到中年,会经历各种死亡的体验:亲人的离世,朋友的重病,甚至陌生人遭遇的突如其来的车祸,这些都会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脆弱和残酷,会让人觉得不管怎样努力,人生的意义到最后都会荡然无存。于是,在对死亡的恐惧下,各种四伏的“危机”便冒了出来:找“小三”可能是对自己魅力的信任危机;贪污腐败可能是对自己能力的危机……

生与死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我们能克服对死亡的恐惧,顺利度过中年危机吗?答案是肯定的。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经由心智的不断成熟,心理力量不断增强,坦然面对生与死。这么说有点深奥,举个简单的例子就能明了:3岁小孩想吃一颗糖果,可是撕不开包装纸,这在他眼里是个天大的难题,他为之哭,为之闹,为之痛苦,而这个小孩眼中的难题到了我们成年人手上,成年人会觉得很简单,根本不会因为解决不了而痛苦,这是因为成年人比小孩心智成熟,知道如何去应对这个难题。所以,面对死亡,我们需要做的是认清死亡的本质,理解死亡的意义:旧的事物消失,新的事物诞生。当我们认清了,理解了,接纳了,我们就能让这种恐惧逐渐降低,危机自然也就不复存在。

心理小课堂

米尔顿·艾瑞克森认为的人生八种危机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0~2岁);自主、害羞和怀疑的冲突(2~4岁);主动和内疚的冲突(4~7岁);勤奋和自卑的冲突(7~12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12~18岁);亲密和孤独的冲突(18~25岁);生育和自我专注的冲突(25~50岁);自我调整和绝望的冲突(50岁以上)。